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常用文体翻译(文学翻译)什么是文学翻译何谓文学翻译?一些翻译理论家给它作出了定义:茅盾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苏联翻译理论家加切奇拉泽说:“文艺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写成的作品用另一种语言再创造出来。”张今和张宁教授根据前人的定义总结道:“文学翻译是文学领域内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这些定义都是正确的,它告诉我们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到的因素,概括之,审美因素,社会因素和交际因素。翻译界中存在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但是,文学翻译却永远是一门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永远是艺术。既然文学是艺术,文学翻译也就不能不是艺术。不仅如此,文学翻译还是艺术的高级形式,当代翻译大师许渊冲说过:“文学翻译家要像画家一样使人如历其境,像音乐家一样使人如闻其声,像演员一样使观众如见其人。”可见文学翻译对译者要求之高。要使翻译出来的小说像原作一样具有文学价值,译者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深刻理解原作译者想要传神地译出文学作品,首先要对它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是翻译的基础。译者只有自己先理解了原文,才能用另一种语言对作品再创造,才能进一步去传达作品的风格和思想。二、把握原文的风格风格是什么?布封说:“风格即其人。”福楼拜说:“风格不但就是其人,而且还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风格乃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各不相同,他们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述形象等方面也各不相同。这种写作和艺术风格,常常比表达的意义本身还重要。三、了解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学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必然有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因此,文学翻译就不能不对原作中包含的社会生活映象进行认识和反映,或者说对原作中反映的社会生活进行再认识和再反映。而译者如果没有对源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深刻的理解,就不可能具有敏锐的美学和社会学眼光,自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再创作也就不能进行到一个比较深的层次了。另外,除了源语的社会文化背景,译者同样也要了解目标语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会帮助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甚至影响到译者翻译的语言表达。四、要有良好的母语素养一位翻译界的教授曾将翻译中的语言表达比喻为足球比赛中临门的一脚:一位译者可能学了许多翻译理论,又花费了许多时间,终于理解了原作,搞懂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就像球员们好不容易将球带入对方禁区了。万事俱备,只需提笔翻译。可是这临门一脚却不争气,拙劣的汉语表达使译文不堪入目,美感全无。按照传统划分法,文学翻译大致可分为散文翻译、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四类。目前又有人提出影视翻译也应囊括其中。本单元中,我们将初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小说翻译、散文翻译和诗歌翻译。但文学翻译浩如烟海、深不可测,要想真正做好文学翻译,还有待大家长期的训练和积累。11.1文学翻译——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艺术11.1.1难译译事难,难于上青天。“译一本书比自己写一本书要难得多。”“事实上,作者在‘灵感’与‘冲动’的诱导下写出一篇作品,恐怕他自己对他当时的感受也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轮廓。文学和艺术作品毕竟不是科学,而是触及‘灵魂’的东西,这里面有‘朦胧’和‘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关于绘画的见解)的成分,要用像数学那样的精确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布朗宁(RobertBrowning)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两个人知道我的意思,即我和上帝。至于现在呢,那只有上帝知道了”。王克非将译事之难归结为“翻译之难在于传达原文的‘意’和‘味’”。11.1.2可译然而,并不是说文学作品就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能至了:国内外很多成功译例无疑是年轻译者漫漫翻译路上的启明灯。钱钟书曾说:“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理由很简单,林纾的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明得多。”11.1.3如何走上漫漫译途?信心+练笔+悟性1.树立信心翻译伊始,不要害怕出错,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别说新手,“连荷马也有打盹的时候”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在翻译拜伦的长诗《阿比多斯的新娘》的一句题词时,就曾把Hadweneverlovedsokindly一句中的kindly一字,和德文的daskind一字混淆起来,结果把这个句子翻译成“假如我们不是孩子们”;鲁迅翻译《死魂灵》加注时,误将《一千零一夜》中讲故事的女主人公谢赫拉扎台的名字解释为一座城市名称。2.练笔有方我认为文学翻译有两种搞法,一种是“游击战”式的,即不固定翻译某一作家的作品,碰上谁的翻谁的;另一种是“阵地战”式的,即经过逐渐摸索,逐渐确定一位作家的作品来译。“原作者所读过的书,译者也应该读过。原作者所知道的,译者也应该知道。否则译时只能照猫画虎。”一个翻译工作者要提高业务水平,必须加强文学修养。修养主要靠的是平时坚持不懈地阅读,不能靠临时抱佛脚。在这前提下,当一个人翻译某一外国文学作品时,为了掌握原作风格,倒也不妨读一些本国有关的作品,临时抱抱佛脚。3.悟性叶廷芳深知文学翻译的艰难与奥秘。他说过,文学翻译是所有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搞文学翻译的至少要过四道关:外语关(文学语言比其他语言更活、更难)、知识关(文学涉及天文地理的各种学问)、母语关(译文文学性的强弱就看你的母语功底)、悟性关(文学中存在非理性因素)。如果说前三关还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善,那么悟性关在勤奋之外还要求译者要有文人内在的气质。11.1.4理论与实践不要再纠缠于理论有用无用的争论中。很多翻译大师根本不讲理论,仍旧称其为大师,很多研究理论的人只能“纸上谈兵”;这似乎是很好的佐证,做翻译实践就好了,不必去看理论。事实情况是,大师不讲理论不等于没有理论,不过是他们的翻译理念恰好跟某些理论相吻合,内化了而已。所以,了解一些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理论,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站得高看得远,省去一些摸索过程。11.2翻译文学“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是成为翻译文学”。谢天振、查明建等学者呼吁人们重视翻译文学,他们认为,将翻译文学等同于外国文学,抹杀了文学翻译者的创造性劳动;而且“翻译文学直接参与了时代文学主题的建构,与创作文学形成互动、互文关系。”因此,应改变其游离于外国文学与目标语文学之间的尴尬地位,“主张把翻译文学视为本国文学”;并勾勒出中国文学翻译史的书写框架:“文学翻译史以翻译事件为核心,关注的是翻译事件和文学翻译历时性的发展线索。而翻译文学史不仅关注历时性的翻译活动,更关注翻译事件发生的文化空间、译者翻译行为的文学、文化目的以及进入中国文学视野的外国作家。”但张南峰提出了商榷意见:“承认翻译文学的国籍的模糊性、双重性甚至游移性,才是出路所在。”11.3小说翻译小说是微观叙述的语言艺术,是对具体的人物、事件、场景、环境的描写。小说总是表现特定的主题。其表现技巧全部归属于书面语言,主要有结构、章节、段落、语法、修辞、描写,对话等,即运用形象思维,通过情节、细节,越过时间、空间,调动环境、场景,塑造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以及隐蔽地显示代表作者世界观的主题思想。小说与其他文学体裁比较,是一种最自由的叙事性的文学形式:它既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既能在文中直叙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又能在文中根据情节的发展描述大段的景物和人物的心态。总之,它是可以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地充分反映五彩缤纷生活的全方位的创作“摄影机”。在进行小说翻译时必须将小说的这些特点充分考虑到,这样才能重现原作的意境和表达意图。如果仅仅是将小说的情节用另一种语言说出来,恐怕小说作者都宁愿不要翻译他的作品。本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小说翻译。11.3.1翻译策略的选择提到翻译策略,大家可能就想到“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翻译中的“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如“Behindthemountain,thesunset.”如果译成“日落山阴”则是句式上的“归化”,而如果译成原文的欧化句式“山背后,太阳落下去了。”就是句式上的异化。其次就是词汇上的“归化”和“异化”。对于一些文化特有词汇,选择“归化”的译法则会将其用中文中已有的文化词汇表达出来,而“异化”则保持原文。如crocodile’stear,“归化”的翻译策略译为“假慈悲”,“异化”的翻译策略则是“鳄鱼的眼泪”。翻译策略对于译文的好坏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选择翻译策略却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译者本身的双语水平和审美能力以外,社会因素也会制约译者。我们现在来看《飘》第一句的翻译:ScarlettO’Harawasnotbeautiful,butmenseldomrealizeditwhencaughtbyhercharmastheTarletontwinswere.[译文1]那郝思嘉小姐长得并不美,可是极富有魅力,男人见了她,往往要着迷,就像汤家那一对双胞胎兄弟似的。[译文2]思嘉·奥哈拉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男人们一旦像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弟为她的魅力所迷住时,便看不到这一点了。[译文3]思嘉丽·奥哈拉长得并不美,但是男人一旦像塔尔顿家孪生兄弟那样给她的魅力迷住往往就不大会理会这点。这是《飘》的开篇第一句话,预示了小说的基本基调,包括叙事节奏、语言风格等。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部小说的叙事节奏较快,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语言通俗,贴近日常用语,句子的重点在末尾,符合英语传统句末点意的特点。我们来看下面的三个译本,可以说三个译者对原文都彻底理解了,但他们得出的译本风格迥异。傅东华先生的译本出现最早,首版于1940年,是将《飘》作为通俗的畅销书来译的,整个译本给读者一种轻松阅读的感受,他对原文的改动最大,将人名译成“郝思嘉”,很像中国人名,以便读者接受;另外他对句子也作了较大的调整,将长句拆分为易读的短句和分句。再看当代的戴侃和陈良廷的译本,基本上保持了原句的词序和结构,人名也是采取保守的音译,译文读起来拗口多了。因为在1940年以后,《飘》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学地位不断上升,这使得译者翻译时不得不小心谨慎亦步亦趋。在上面这个句子的翻译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译者不敢随便拆分句子,因为长句的应用在文中构成了一种张力,也将句子的重心突出了出来。从这点来看,我们可以说,傅东华先生在翻译时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而戴侃和陈良廷则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再来看下面几段翻译,请注意分析:AlthoughtheyconsideredthemselvesScarlett’sfavoredsuitors,theyhadneverbeforegainedtokensofthisfavorsoeasily.[译文1]他们在思嘉的追求者当中,虽然自问还算受欢迎,可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百依百顺过。[译文2]尽管他们把自己看作思嘉所嘉许的追求者,可是以前他们还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百依百顺过。[译文3]虽然他们自命为思嘉丽的意中人,可是他们从没有这么轻易得到过这份恩宠。从翻译的历史来看,“归化”的翻译策略具有历史性。在两种文化互不相通的阶段,翻译为了尽快介绍异国文化和原作的主要信息,会用“归化”翻译策略。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观念和翻译观念都在发生改变,翻译界开始提倡“异化”,认为文化交流中应消除民族文化优势感和民族语言优越感,尊重他者文化。可以大胆地下一个结论: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对原文抱着越尊重的态度,越会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11.3.2对话的翻译在大多数小说中,对话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制造矛盾,激起高潮……有些小说,比如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几乎只有对话。所以,对话的翻译对小说的重塑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标题:文学翻译-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3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