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细毛羊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1新疆细毛羊业发展回顾与展望石国庆缪礼维杨永林万鹏程(新疆农垦科学院832000)一、新疆细毛羊业发展概况1.发展细毛羊的必然因素细毛羊是新疆畜牧业中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在十年前新疆绵羊存栏数为2381.38万只,其中细毛羊1281.89万只,占全国细毛羊的三分之一,其生产的60支纱以上的羊毛近4万吨,也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新疆的细毛羊数量、质量和羊毛产量均为全国之首。近十年,由于国际和国内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细毛羊生产滑坡,数量减少。尽管如此,细毛羊生产的物质基础,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动摇,就目前来看,羊毛市场发生了有利变化,细毛羊生产仍然可以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新疆畜牧业的优势产业。2.发展细毛羊的有利因素养羊因其对粗饲料利用率高,便于群牧、舍饲及毛、肉、绒、奶;骨产品加工增值效益好等固有特点而成为畜牧业经济的主要产业。养羊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历来是新疆少数民族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形成了比较系统、实用的选种、繁殖、饲养、防疫技术及产品加工工艺,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曾发挥了其它畜种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建国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扶植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工作,靠政策的保障,靠科技的推动,养羊业在数量上、质量上和综合效益方面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1999年底,全国存栏羊数20152.7万只,为1949年存栏羊数2662万只的7.57倍,其中绵羊1.3亿只,为1949年2662万只的4.88倍。1999年羊肉总产125万吨,为1949年14.60万吨的8.56倍。1999年绵羊毛总产29万吨,为1949年35万吨的8.66倍;以新疆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为代表的多个细毛羊新品种和以东北半细毛羊为代表的多个半细毛羊新品种先后育成;肉用羊和裘皮羊、羔皮新疆细羊毛生产者协会2006年年会会议材料之二2羊、奶用羊、绒山羊的选育及杂交利用也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工授精技术全面普及,冻配、杂交技术、选种繁育技术,“三贮一化”技术广泛应用,胚胎移植和转基因技术已经从试验研究走向生产应用;一大批有一定规模的养羊基地建成,农区养羊迅猛倔起,产、学、研结合的科技转化格局和牧、工、贸一体集约化经营模式开始形成。这些,既是我国养羊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又是再发展的潜力和希望。面对市场经济的机遇、挑战和养羊业结构调整、经营转轨、科技优先的必然趋向,今后我国养羊业的稳定和再发展,一要摸清家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当前养羊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二要依托资源,确立科学的发展决策。三要加快常规实用技术的组装、推广和高、新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主攻高产、优质、高效。四要实行集约化经营,建设产业链,以保证生产发展的相对稳定和资源、生态的有机协调。3.新疆细毛羊业发展回顾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新疆的养羊业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概括为起步、改造(1952年—1966年),稳定、发展(1967年—1978年),完善、提高(1979年—1988年),调整、转制(1989年—2000年)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先后制定和调整了发展畜牧业的各项方针政策,从1953年至1998年的45年间,中央财政累计投资60.6亿元,分三个时期(1953年—1978年;“五五”后期—“六五”时期;“七五”、“八五”—“九五”前期)投入畜牧业的基本建设。在技术方面,经过探索、总结、改造、完善,形成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有适用性的应用技术。引进消化和研究开发了部分高新技术,有效保证了养羊业的稳定持续发展。(1)以绵羊改良工作为突破口,对传统养羊业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针对我国养羊业生产水平低、品种结构差的落后状况,国家确立了以绵羊改良为主攻方向的技术改造方针,1952年下发了第一个政策性文件,举办了第一期绵羊人工授精讲习班,投资建立各级技术网站,改良、育种相结合,以推广、应用新疆细毛羊为主,有目的地引进外来品种,全方位、大面积应用杂交、选育技术,使羊种结构根本改善,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细毛羊从无到有,发展迅速,1999年存栏23586.9万只,为全国存栏绵羊1.3亿只的181.43%细羊毛,3改良毛总产28.7万吨,为绵羊毛总产29万吨的98.97%。新疆的绵羊改良工作起步早,进展快,从1954年开始,抓住新疆细毛羊育成的契机,率先推广绵羊人工投精技术,到1958年全区选配母羊达300万只,之后每年净增约80万头次以上。制订规划,统一普查、鉴定、整群和归属标准,在伊犁、博乐建立百万只细毛羊样板区,至1981年细毛羊、改良羊860万只(其中新疆细毛羊240万只),占绵羊总数的46.7%。绵羊毛总产3.2万吨,是建国初期的5.25倍,其中细毛、改良毛2.6万吨,占绵羊毛总产的82%。30年绵羊数量增长2.7倍,累计生产细毛、改良毛31.8万吨,绵羊毛产值增长20倍,牧业产值从开始改良工作的1954年的13468.2万元增长到49900万元(1970年不变价),绵羊改良技术的应用,为新疆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范围内的绵羊改良工作提供了种羊、技术和工作经验。(2)细毛羊育种的成功实践,带动了养羊业相关技术的全面进步:1954年新疆细毛羊育成,填补了我国细毛羊品种的空白。1986年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军垦型、科尔沁型、吉林型)育成,四个育种场的4.6万只羊的生产性能鉴定,达到国际同类羊的先进水平。64支羊毛试纺,其综合品质和产品理化指标均与56型澳毛接近。累计推广种羊8万余只,其中种公羊4.9万只,杂交应用后,平均提高毛长1.0厘米,净毛量300—500克,净毛率5—7%,大弯曲和白油汗比例占80%以上。育种过程中所采用的亲缘繁育,品系繁育和选种、培育技术,丰富了绵羊育种的理论内容,也为其它羊种的培育和其它畜种的选育提供了经验。五十年来,我国先后育成了新疆细毛羊、军垦细毛羊、东北细毛羊、敖汉细毛羊、青海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和东北半细毛羊、青海半细毛羊、四川凉山半细毛羊、贵州半细毛羊、云南半细毛羊等十多个新品种,丰富了种质资源,提供了应用技术和生产经验:贵州在九十年代建成40万只规模的半细毛羊生产基地,年产半细毛60万公斤;新疆率先引种肉用羊,进行杂交利用,萨福克与阿勒泰羊杂交一代,五月龄活重39.3公斤,服体重18.85公斤。萨福克与卡拉库尔羊杂交一代,五月龄活重33.3公斤,服体重16.79公斤。山西榆次用道塞特与当地羊杂交一代,104月龄活重47.01公斤,服体重21.88公斤,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肉用羊杂交一代4—6月龄脯体重均在16公斤以上,远远高本地羊的生产水平,而且羊肉品质好;其它如奶山羊、绒山羊和裘皮羊、羔皮羊的选育,提纯也取得了很大成效,经选育后的辽宁绒山羊平均产绒量400克以上,在有关省区推广应用后效果显著。据辽、蒙、甘、新、青、陕等十个省区统计,绒山羊占全国总数的40%,而产绒总量却占全国的95.1%以上,充分显示了绒山羊的品种优势和生产潜力。(3)农区养羊业的兴起,加快了常规应用技术的组装、配套:1990年,14位专家上书中央,提出“发展秸秆畜牧业”的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通过论证、考察,从1994年起在全国实施秸杆养羊项目,从而拓宽了我国养羊业的发展空间,弥补了牧区养羊的弊端,对确保发展速度和数量、质量、效益的同步增长以及技术进步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农区的绵山羊地方品种多,适应性强,繁殖力高,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好,河北、山东、河南利用秸杆氨化、棚圈舍饲养羊,绵羊繁殖率150%以上,6月龄体重25公斤,屠宰率45%以上。山羊繁殖率200%以上,6月龄体重15公斤以上。屠宰率42%以上,三项指标均高于牧区饲养的生产水平。仅1998年,以上三省生产羊肉59.4万吨,占当年全国总产的28.3%。至1999年,我国农业省区存栏羊总数已达11057.1万只,占全国总存栏羊数的46.88%,肉、毛、皮产量为125万吨、28.7万吨和10420万张,分别占全国总产的40.45%、78.41%和64.86%。农区养羊的成功经验,也推动了牧区养羊业结构的调整和饲养方式的变革,以新疆为例,因地制宜采取了山区渡夏、农区越冬、分散繁殖、集中培育等措施,促进了总体水平的改善,既有利于草场的休养生息,又科学开发利用了农区资源,1999年新疆存栏羊1100万只,其中农区养羊约占71.4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99年农区存栏细毛羊235万只,产羊毛10575吨,分别占全兵团存拦羊数和羊毛总产的91.50%和94.17%。其中石河子垦区、奎屯垦区、博乐垦区近百万只细毛羊连续多年羊毛单产平均5公斤以上,远远高于牧区养羊。(4)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养羊业应用技术的转化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随着畜牧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先后启5动了商品基地、牧区开发、良种繁育、草原改良、动物保护等工程项目,为养羊商品化、产业化建设提供了机遇,一个以区域性规模饲养为基础,.以规范技术应用为手段,以高效产业为目的的商品基地建设在养羊省区开始立项实施:新疆在完成“百万只细毛羊示范样板”基地上,组织实施了“200万只细毛羊工程”和相应配套的草原建设、动物保护、饲料工业、羊毛现代化管理等项目,较好地解决了养羊业从传统原料生产向现代商品生产过渡中的管理、技术问题。成立了优质细毛羊生产者协会,创立了“萨帕乐”名牌,抓羊毛科学化管理,有效提高了羊毛商业价值,对扭转细毛羊生产滑坡的形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工业性试验项目一一“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繁育体系”,实施15年,建成了包括54个团场、养羊185万只规模的细毛羊生产基地,累计提供优质种羊8.56万只,生产羊毛116550吨,羊肉60000吨,创经济效益2.45亿元。研究建立了三级繁育体系、饲料生产体系、疫病防治体系和基本配套的10项实用技术;为适应养羊业发展的新形势,“优质细毛羊的选育与推广应用”项目已开始实施,计划用5年时间,选育细型、超细型细毛羊20万只,生产优质细毛羊1000吨,推广细型、超细型种羊8000只。这一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绵羊育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胚胎移植为起点的生物技术开始转入生产应用,育种繁殖、饲料饲养、环境调控、防疫保健技术将进入高深层次的研究开发:农垦系统组建了我国第一家绵羊胚胎公司,计划每年生产优质胚胎1000枚,提供在28个农牧团场应用;内蒙、新疆都已成功地将胚胎、克隆技术应用于生产。西北农大连续五代山羊胚胎克隆,获得了克隆山羊45只的群体;到1999年,各养羊省区先后建成了多个毛用、肉用、绒用、裘皮羔皮用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三站”为主体的综合服务网络和以187个种羊场为核心场的繁育体系和农户一基地一市场相衔接的产业经营格局。产、学、研结合,牧、工、贸一体,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二、新疆细毛羊业发展技术水平与国内外的差距1999年,我国绵羊、山羊存拦数分别为11815.2万只和13771.7万只,位居世界前列。羊毛、羊绒总产分别为28.7万吨和9742吨,列世界第二位和第一位。毛纺工业已具备287万锭、3.1万台织机的6规模和年纺30万吨净毛的生产能力。以细毛羊育种为代表的养羊技术,相关产业都有较快的发展。但生产效率、科技转化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一是专门化生产品种数量少,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据1998年的资料,我国绵羊饲养量与澳大利亚比,差距只有1.22%(119600000只/118153000只),但羊毛总产的差距就拉到了58.23%(68.7万吨/28.7万吨)。同年我国绵羊肉单产只有12公斤,远远低于澳大利亚的20公斤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单产15公斤和伊朗16公斤、巴基斯坦19公斤的水平。二是品种结构不完善,产品单一,品质不高。目前我国细羊毛细度以60—64支为主,虽然近几年已开始选育推广细型、超细型细毛羊,但70—80支羊毛极少,半细毛产量更感不足,毛纺原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改观。山羊数量和山羊绒产量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除了个别优秀的地方良种外,多数山羊的个体产肉、产绒水平都很低。因此,从整体水平上看
本文标题:细毛羊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4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