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导思想,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执政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发展、文化经济、持续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的核心体系。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论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土地改革“政策理念,改变了21世纪的中国,为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实现人民共同致富。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包括三个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它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起指导作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既是社会思想体系的实践,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必由之路。这三种形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转型是中国走向大国强国唯一的道路和思想意识,中国社会主义目前还属于初级阶段,通过资本主义的现行制度和意识,更加证明中国走社会主义特色之路的正确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1、以和平和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有它的时代背景,这就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当然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我们党历来善于把握时代的基本特征,并根据时代特点,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方针、政策。我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巨大政治压力和经济压力,面对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繁重任务,解决好发展问题尤为紧迫。我们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一个较长时期和平的国际环境,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实现。冷战结束后,虽然世界上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但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一个时期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通过谈判协商来解决争端,已成为世界的潮流和趋势。从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海啸,使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受到了严重冲击,与此同时,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上升,加快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世界范围内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总体稳定。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但是,世界和平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国际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世界范围内因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争端与资源争夺等因素引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凸显出来,成为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形式。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美国的单边主义奉行实力政策,在世界上到处插手,导致一些热点地区和国家的矛盾激化,局势紧张。面对共同的威胁,国际社会在反恐、缓和地区热点与冲突等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共识,大国之间的合作趋势在增强,联合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可以实现的。当今世界,求和平、求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流。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潮流,中国必须突出“发展”这个主题,走和平崛起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为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科学发展观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决心,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国内氛围我们党在1956年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一方面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另一方面又察觉到苏联模式有严重问题。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认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随后由于反右扩大化,使“左”倾思想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科学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指出:“正如七大以前,民主革命20多年的曲折发展,教育全党掌握了我国民主革命的规律一样,八大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0多年的曲折发展也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这一基本结论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指出,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地位和党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决定了对党的认识必须不断深化。虽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已经确定,但党的自身建设、队伍状况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如何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的严峻考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指导改革和建设,明确提出了关于党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提出了新时期执政党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提出了以强烈的紧迫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表明我们党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更为深刻、更为科学。科学发展观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精神,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拓展到了更宽广的领域,提升到了更高远的境界。3、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提供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认真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一片混乱,工业百废待兴,思想亟待整顿,但就在这重要的时期,由于领导人的错误判断,发动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一事件使中国的思想理论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很多极端的思想,使国家也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经济无法恢复,人民生活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这样关键的时刻,以邓小平为领导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及时结束了这种混乱状态,他们总结前人在后期建设时所出现的思想认识、方向上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实现了改革开放,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伟大理论成果,使中国迈开了走向小康的步伐。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步走向小康,经济形式、结构、发展模式也随之改变,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下,中国急需一套理论来引导其继续发展,于是“单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而科学发展观则是中国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党总结实际所得出的重大科学理论。这些理论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都来自中国发展的实践经验。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当今时代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牢牢记住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所做的报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4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