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附:心得体会)
1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引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必须搞清楚社会科学的含义、范围及其界定等;就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内容及其意义等;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的具体的中国实际;就必须客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评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本论文将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一、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科学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实证性、开放性等特点。英美强调三分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强调两分法: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的范畴指广义的人文科学。(一)社会科学的性质及界定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2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1](二)社会科学的特点社会科学的特点,我采用的是百科收录的观点,其他不同之处略有补正。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事物的产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个别人物作为导火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2、依赖性。一般社会事物都是建立在众多自然事物的基础之上,或者与众多自然事物相联系,因此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科学就难以在精确性和客观性上取得重大突破。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特别是感情因素)的制约,而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科学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这种由利益关系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3(特别是民族感情和阶级感情),诱导人们形成非中性的、非客观的、非理性的观察态度,这就容易形成代表不同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社会科学”,而且互不妥协,各自为政,从而严重阻碍着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有些社会事物的运行容易产生巨大的利益冲突,并会引起一些不可预测的灾难,因而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许多社会科学的假设、预言难以在短期内和较小范围内得以验证。[2]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认识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主要有三大观点:一是实践的观点,二是事物普遍联系的的观点,三是矛盾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历史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的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等。下面主要介绍马克思关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历史主体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分析方法。1.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在研究社会科学时,只有尊重实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认识和学习符合科学的客观规律。(二)认识运动的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人类是人运动的基本规律。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是如此,永无止境、无限循环发展的,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运动,是循环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研究社会科学至关重要。(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管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研究社会科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再以认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社会科学,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知识,并不断创新。2.历史主体研究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5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个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人民群众置身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现实生活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而也间接地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要想研究社会科学,首先就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主体,即人民群众。只有了解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以及实际活动,才能客观地了解社会现实,才能真正掌握社会科学方法。这也就是历史主体研究方法的来源。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今天,当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反思历史时,我们会发现人民群众的活动对历史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3.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6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而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些都是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在研究社会科学时,必须如实地分析其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在研究社会科学时,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才能总结其中的规律和例外发生的原因,把已有的规律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的研究。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运用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去研究社会科学使得我们从本质上认识社会科学发展社会科学并运用社会科学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科学文化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7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进程。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三、应用于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实践人类对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到农业社会的史鉴、从早期欧洲的神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每一个阶段对社会科学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认识基础之上,是对前者进行思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加以变革,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坚持客观性、具体性、整体性、发展性、主体性原则。在中国的具体国情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地应用和发展完善着。中共十八大面对公共领域的社会管理方面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五项政策性指导。这是分析了中国社会领域的实际情况,从具体地、历史地现实条件,现有的和可以科学预测的实际出发而提出来的方针。五项协同,是站在人8民的立场,明确公仆责任的具体体现,分别对待,各司其职,是考虑了矛盾的差异性,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的科学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方法的践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证明了和即将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研究在中国的日趋完善。四、客观评价,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研究方法理论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实际,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没有哪一种真理是绝对的,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审视不断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方法中国化的科学性和现实性。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力量,我们必须坚定科学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直面中国社会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验证,不断探索,充实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方法,继而进一步应用于实践,让思维着的精神之花开遍大江南北。参考文献:1.社会科学期刊查询.中国新闻出版总署2.社会科学简介.学术期刊9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学习心得这是一门让人醍醐灌顶的课程,不需要多,精到就好。每次去听这门课,都能让自己对现实的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王老师的讲解总是深入浅出,思辨性很强,据理分析,观点明确。思辨性,是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这是我的感受,以前没有如此系统地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学习,现在得以有幸补上这一课,让我倍感充实,同时也很感谢王老师的衷衷教导。在谈到关于改革问题的时候,王老师给我们谈了现在中国改革的现状,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之后,王老师提出了他关于改革的一些建议。这些建议比较中肯,我在课余的时间里进行了思考,也认为,改革需要更进一步深入,解决贫富差距引起的社会矛盾已经迫在眉睫。在听了关于马克思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讲解后,王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名家关于这方面的视频讲解。我进一步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内容及其作用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当今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步骤,没有理论的指导就很容易走弯路,纯粹的照搬照抄又很容易形而上学很容易栽跟头。科学的做法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现在的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活的10灵魂贯彻到改革开放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详细翻阅了一些资料,查看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些论著和评论。我清楚地意识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拘一格地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这是一门理论性极强,极具方法论指导意义的课程,对于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人生观的塑造和价值观的树立和完善都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学无止境,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进一步的发展,希望自己能在马克主义的指导下对祖国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附: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4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