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第二阶段:坊里制确立期。春秋至汉末。第三阶段:坊里制极盛期。三国至唐。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2.城郭之制。①“城郭”布局方式勾画了中国古代城市总体结构和形态的嬗变。“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②“城”为君主贵戚所据,“郭”为一般官员和民众所据。3.《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考工记-匠人营国》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①匠人:匠人建国、匠人营国、匠人为沟血②营国制度A.城邑建设体制:王城——诸侯城——邑都(卿大夫)B.礼制营建制度:尊卑制度、城隅高度、道路宽度具体内容:①都城规划“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世,市朝一夫。”②王宫规制“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前朝后寝”。③道路规划“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途五轨”。这是指环城和郊野的道路而言的。“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照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2路宽度也不同。4.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特点:①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彩。④出现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⑤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城郭”之构。形成原因:①铁工具广泛使用,生产力进步提高。②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③天子失学,百家争鸣。主要都城:燕下都、赵邯郸、郑韩故城、曲阜县鲁城、淹城、齐临淄、楚都郢5.《管子》及其城市建设思想①《管子》实为战国时齐国学者著作的总集,托名管仲所作。②内容庞杂,有法、道、名等家思想以及天文、历数、舆地、农业和经济等知识。③主要内容:A.城市分布密度。B.城市选址。C.城市布局。D.城市形制:“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E.城市规模。④《管子》打破了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3与环境和谐的准则。6.秦咸阳建设布局特点。定都咸阳的原因:①地理位置:北依九峣山,南屏终南山。②经济: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③政治:大本营秦咸阳的特点:①磅礴气势,宏大设想。②奇异构思,开万世基业。布局特点:①以宫廷为建构的核心。②以水系为骨架——关中八水。③以天体观念来建设咸阳。(重点)工程建设——长城7.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斗城”。布局结构:①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桂宫、北宫、明光宫。②手工业作坊:城东北。③礼制建设:明堂辟雍。④园林:上林苑——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仙境模式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一池三山”:太液池、瀛洲、蓬莱、方丈A.仍保持了很强的生产性质。B.昆明池等池沼起到了水库的作用,为城市供水和调蓄洪水,并用于灌溉。4C.演武与屯兵。⑤市肆:柳市、东市、西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通市等七市。⑥闾里:设弹室8.东汉洛阳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①定址原因:北高南低,北依邙山,南临洛水,既有天然屏障,又便于交通。②“九六城”:南北长约九里,东西宽约六里。③宫殿:南宫、北宫南宫:皇帝议政和受朝臣朝贺的地方。北宫:位于骓阳城北偏西。风景秀丽,是皇帝和嫔妃寝居之所。④园林:芳林苑祭祀建筑:太庙、灵台、明堂⑤街道和市场A.有24条大街。B.三市南市:城东外马市:城南外金市:西城中,此市最大。9.名词解释①闾里:汉长安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长安共有160多个闾里。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闾为里的门,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②陵城:汉在长安周围皇帝陵墓附近处设陵城。这些陵城都是消费性城市,人口一般在10-20万,其中茂陵最大,号称有27万人。西汉王朝的11座陵城分南北两大片,尤其是北区的各陵并肩而立,形成壮观的城市带。10.三国至隋唐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5①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原因:A.北方长期处于分裂战乱的状态,人口大量南迁。“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B.南方政局相对安定。C.唐安史之乱后,又一次大规模南迁,促进了南方人口、经济、城市的发展。②沿大运河和长江流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A.沿大运河南北向发展轴线a.沿岸的楚州(淮安)、扬州、苏州、杭州在当时并称四大都市。b.沿线水路要道或津渡之地还兴起了一批重要的城市。B.沿长江东西向发展轴a.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开发,人口增多,为城市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托条件。b.成都、江陵(荆州)、南京、扬州、润州(镇江)等州城和江阴、武昌等县城。③东南沿海海港市兴起,海上丝绸之路勃兴。其中以交州、广州、扬州、泉州为四大港市及明州(宁波)。④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A.上级开始出现三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下级在县城以下小城镇开始出现(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B.中间等级上,府州一级即地区中心一级城市数量明显增多。11.城市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和平面图。①地址:邺城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城址大部分以为漳河冲毁。矩形平面。②东汉末年曹魏所建魏王城,诸侯王的封国都城。6③功能分区A.宫城布局严谨。B.中轴线直达城门。C.择中立宫。D.左祖右社。E.以路分隔。F.官民不相扰。④道路系统A.坊里规模相同。(重点)B.道路呈方格网状。C.集中设三处市集。⑤城市水系和园林两者有机结合。城西北引漳河水,由三台下流入铜雀苑及宫殿区,分流一部分至坊里区,由东门附近流出城外。园林也很多,除铜雀苑外,城西有文武苑,北城外有芳林苑,其东有灵芝苑等。⑥城市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菬亭,巍若仙居。”⑦重要影响A.继承了城与郭、宫城与外城的区分,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B.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C.宫殿部分建筑严谨,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712.六朝都城建康的演变过程。①公元229年,孙权从武昌迁都建业,在秦淮河北鸡笼山(北极阁),覆舟山(九华山)下筑建新城,其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南京建都,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城市。②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A.丘陵地区,逐步扩建,平面呈不规则形。B.宫城按规划制度,较为方正规则。C.坊市区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状况。D.御道为全城的中轴线,连接宫城与坊市。③人口及其地位A.从东晋建都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也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B.是当时南方的佛教中心,梁武帝把佛教作为国教。“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13.隋唐长安选址的因素及规划布局、道路系统和坊里建设规模宏大,棋盘式的街道,规整的坊里,轴线严谨对称,影响后世。地址选择:582年,隋文帝新建大兴城于汉长安东南,①久经战乱,旧城凋残。②新王朝新气象。③“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④龙首原高地,“山川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布局结构:①三套城:宫城、皇城和外廓城②宫城居北部正中,中轴对称。8③外廓包括戚里、坊里和市肆。④打破了“前朝后市”的城制。道路系统:①严谨的方格网状系统,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8条。纵横交错,分为109个坊和两个市。②道路分级明确。A.宫前横街220m。B.坊里之间a.通过城门的二级干道100-150mb.一般三级干道40-70mC.坊里之内a.内十字大街15mb.其他街巷(十字巷、坊距等)2m左右坊里制度:共109坊,各有坊名,大小不等。市肆:①集中设东西两市,规模相同西市主司外贸,东市为官僚贵族服务,市中心设管理机构②坊内设有小店铺宫殿:大明宫与兴庆宫唐太宗和高宗修建大明宫。最终取代了太极宫,成为唐代的主要宫廷。唐玄9宗增兴兴庆宫,盛极一时。城市供水与园林①城内生活用水②运河③供市民游玩休息风景区的水源14.隋唐东都洛阳的规划布局营建目的:①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脱离,不利于通知的稳定。②关中地区几经战乱,经济衰退,江淮物资供应到长安虽有水道,但难度较大。③立足中原可控制江淮,亦可遥控关中。④修建大运河后,洛阳成为水运中心。选址:在汉魏洛阳城东8公里处,新城跨漓洛两河,南对龙门伊阙宫城置于邙山之阳,以控全城,北倚邙山,南临洛水。规划布局:①整体布局平衡严谨而不失平和。②城市、宫城的布置合乎古制。③皇城宫城高举皇城之北,利于防守。④皇城西为禁苑。⑤中轴线东是市场。坊里和市肆:①共103坊,大小统一,坊内十字街。②设市三处A.南北两市处于居民区之间。B.西市在西南角。10C.后期沿河街坊出现了很多店铺。规划特点:①规划布局既强调礼制又注重实际。②注重环境条件的利用,因地制宜。③城市商品经济更趋活跃,集中设市增加,后期出现商业街雏形。15.宋代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①城市发展和分布的“南升北降”态势延续。②大商业都会和经济职能为主的城镇兴起。③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盛。④核心都市(都城)地理位置转移较频繁。⑤坊里制解体,街巷制形成——城市内部由封闭转向开放型。16.东京(开封)(后周)的城市规划建设特点。(绘图)定都开封的原因:①历史因素:战国时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都城。②地理因素:A.军事地理位置的不足:地处平原,无山川之险,却有黄河之危。B.“以兵为险”——获得军事上的保障C.交通的优势:大运河和黄河的交汇点。改建原因: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内部矛盾激化。显德二年四月柴荣下令别筑新城,诏书中:“其标志内,候官中擘划、定街巷、军营、仓场、诸司公务解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措施:①先划廓城区域,设标志,控制建设范围为七里之外。②先规划后建设,冬末春初施工,不误农时。11③建外城以容纳官署、禁军、仓库,另建居住的坊里。成果与特点:①缓和了城市的矛盾。②重视解决实际问题;③不求宏大,不拘形式而自由灵活,如坊里内自由建设、官署不强调集中,主要力量不集中在大建宫殿等,是一次成功的改建范例。总体布局:①有三套方城,皇城居中。②宫城:前朝后寝。③里城:官署、衙署、店铺酒楼、寺观、住宅。④外城道路系统:①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②划分等级。③走向不求绝对工整。市肆街道:①分布全城。②商住混杂:商业街、瓦子出现,居住区和人口:①人口密度较大,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外城。②设立厢(管理机构),厢吏、厢巡抚为官吏。③城市居住组织演变为按街巷、分地段、各阶层聚居生活的新型坊巷制。水系:①“四水贯都”。②金水河:宫苑绿化和生活用水。③汴河、蔡河、伍长河为漕运。12④三条护城河将其沟通串联。园林与公共设施:①九处帝苑:艮苑。②街道绿化。③消防设施:望火楼、巡捕建设总体特点:①由州府城市改建为都城。②注重实际效果为主。③城市经济发展,市民生活丰富,对城市的功能结构、形态带来深远影响。④是漕运体系的发展建设史。⑤街巷制为封建社会后期发展城市建设提供了依据。17.南宋临安城在规划布局方面有何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自然地理)?①山川环错之地。②腰鼓城。③只建宫城和大城。④宫城偏城南,外形不规整。城市布局:宫廷区、行政区、商业区、手工业区、码头仓库去、文教区、居住区、城防区以及风景区。道路系统:①与城市自然地形和水系相结合。②呈不规则方格网状。③为加强城市消防方宽道路幅度和在重要的建筑物前以及人流较为集中的街市所在留出空地。城市水系和绿化:13①筑堤防潮。②疏浚、美化西湖。③城市水上交通体系完善。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密布。公共园林:西湖:古代泄湖,秦汉武林水,唐代钱塘湖。“其地负会城之西,故通称西湖”。18.宋平江府城的城市规划建设特点。地区性府城的代表,几经毁城,后都在原地很快恢复。布局:①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②城墙因河道而略有弯曲。③双层护城河。④子城:城中略偏东南,前朝后寝。建设特征:①三横四直:水系是命脉,综合了航运、给
本文标题:城市发展史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181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