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字谜:小老鼠吃书(打一四字成语)咬文嚼字朱光潜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咬文嚼字释义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题目的含义: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炼字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故事败在一撇上的战争一副对联:另一副对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重点字词咬文嚼字没镞岑寂锱铢必较烟榻蕴藉付梓尺牍下乘倒涎(jiáo)(mòzú)(cén)(yùnjiè)(zǐ)(chéng)(tà)(dú)(xián)(zīzhū)分析结构,归纳各部分要点咬文嚼字第一部分(1一2)郭沫若改字(句式改变)第二部分(3一4)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第三部分(5)韩昌黎改诗(字眼不同)找一找•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课中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什么?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3、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找出第一部分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分析第一部分:分析第一部分: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1).“你这没骨气的文人”2).六个“你这…..”3).“你是个好小子”4).“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语气坚决,句式不同----感情强烈。----表假定语气。----结构不同,不合逻辑。启示:语言与情感有关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要破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仔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和治学精神。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使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写作方式:对比作用: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具有说服力。3.所举例子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给我们的启示?特点: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各代名家都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锤炼,我们更应该“咬文嚼字”。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找出第二部分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分析第二部分:分析第二部分: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的启示是什么?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史记》李广射虎王若虚改《史记》视之,石也。终不能复入石矣。文字与意味有关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发现错误,惊讶失望放弃某单位来了客人,决定以特色火锅招待。宾主团团围坐于一桌,主人见火锅里水开了,按照当地的说法叫“水滚了”,便举筷邀客说:“来来来,别客气!滚了就吃,吃了再滚。”客人一听,面面相觑。火锅待客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冷寂场合敲——热闹场合关于“推敲”的故事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译文: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此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分析第三部分:1.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看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声音。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文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就行。2.与前面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从文字表达的意境。三:总结归纳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联系2.写作的目的:让读者明白:•.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咬文嚼字的要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咬文嚼字的方法:以严谨的态度,刻苦自励,精心玩索,推陈出新。郭沫若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王若虚改字——繁简不同,意味不同。韩愈贾岛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三个例子,三个角度作者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咬文嚼字》原文结尾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欣赏小故事:有一个乞丐,他面前的牌子上写着:“本人自幼双目失明。”可乞讨的效果很不好,一个诗人见到,把他面前的牌子上的字改写为:“”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春天到了,可我什么也看不到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黄庭坚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福楼拜对莫泊桑说(一)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不好,请修改并简析修改原因。1、春风又过(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绿满江南.重要的是“绿”字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红杏枝头春意(浓)()闹——这一“闹”字,可见其杏之红,其红之浓。无“声”的景象附上了有声的意味。视觉与听觉被彼此打通,传达出精微的感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含”字以比拟手法说明诗人是在屋内通过窗户看到外面的自然景象,“西岭千秋雪”尽收眼底。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寄水部员外郎》—以一个“点”字不仅形象地把湛蓝的天底下排成“一”字的大雁描绘出来,而且突出了这个“一”字不是一条连续的线,而是由一只只大雁“点”成的,这样就准确而传神地把特定意境表现出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之二——“燃”字不仅写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山花一种动态美。(二)三位作家坐在一起吃饭,分别说了这么三句话,“吃在中国”“在中国吃”“在吃中国”,试分析这三句话的意味•参考答案:•吃在中国——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想吃美食,到中国去。此两句含有自豪之情,含褒义;•在吃中国——挥霍公款,吃穷中国。此句含有愤怒的情感,含贬义。写法启示:•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马南邨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议论的方式议论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论。•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驳论文驳论是就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定义方式(1)直接驳论点(2)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3)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驳论文常识注意: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量。1、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反驳对方的论点2、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驳论文常识3.一般论证思路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不求甚解”出处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即反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第三部分(第5--9段):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整体阅读思考: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反驳的?3、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树靶子(对方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合作探究?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来分析他的读书方法.陶渊明的读书观:主张读书要会意独立思考作者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3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讨论1:7“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讨论2: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举例论证: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讨论3: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从态度上说明从方法上说明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两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本文的论证思路:•《不求甚解》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驳论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层进结构总结一下!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1、虚心2、读活3、多读4、勤读你说我说!你知道的读书方法有哪些?几
本文标题: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00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