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四、《聊斋志异》与清代短篇小说一、蒲松龄生平生卒字号蒲松龄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四月十六日戍时,出生于山东淄川的蒲家庄;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在原籍去世。终年76岁。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蒲松龄故居蒲松龄的近祖蒲松龄的近祖为明初的蒲璋,蒲松龄是其第11代子孙。明代万历以来,蒲氏家族虽不太显贵,却仍然是“科甲相继”,仍可称一乡望族。蒲家庄,原名满井屯——因柳泉“深丈许,水满而溢”,故称。后因蒲氏家族日藩,才改称蒲家庄。蒲松龄的父亲至蒲松龄的父辈,家势渐衰。其父蒲槃,字敏吾,“操童子业,苦不售,家贫甚,遂去而学贾”,辛勤经商二十余年,家境稍富。后遂不复经商,自教儿辈读书。蒲槃有四子——蒲松龄排行三,后因“为寡食众,家以日落”,遂析炊而居。童年据有关史料记载,蒲松龄一生下来就“颖悟绝伦”(《乡园忆旧录》),“经史皆过目能了”。19岁,蒲松龄“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受知于提学施愚山先生闰章”(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施愚山评其文,谓剥肤见骨”,称赞蒲松龄“下笔有神,文有异香”。然而,“场中文多取痴肥,故终身不遇”(《乡园忆旧录》)。青年兄弟分家后,蒲松龄“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狼嗥鼠鸣,境况萧然”(蒲松龄《述刘氏行实》)。因为“薄产不足以自给”,所以他也就“无暇治举子业”(《柳泉公行述》),只能“卖文为活,废学从儿”(蒲松龄《呈石年张县公俚谣序》)。曾与同邑好友李希梅(尧臣)、张历友(笃庆)等人结为郢中诗社,“以文章道义相濩切,号郢社三友”(《淄川县志》)。科举从20岁开始,蒲松龄一生至少参加了10次乡试,但都没有考中。其中有两次考试因为违规被请出了考场(康熙二十六年48岁和康熙二十九年51岁);还有一次考试则因为生病而未能终场(康熙二十三年45岁)。蒲箬《柳泉公行述》:其时可谓“惨淡经营,冀博一第。至五十余尚希进取。我母止之曰:‘君勿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自是我父灰心场屋,······始托于著述焉。”张稔穰《聊斋志异艺术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江南之行康熙九年(1670),蒲松龄应同邑进士、扬州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聘,做了孙蕙的幕宾。登北固,涉大江,游广陵,泛邵伯→目睹官场的丑恶和现实的黑暗→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块磊愁(《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呈孙树百刘孔集》)→故人憔悴折腰苦,世路风波强项难→独上长堤望翠微,十年心事计全非(《堤上作》)→第二年即康熙十年,他便辞孙北归,回到了淄川老家。此后一直靠舌耕度日。设馆蒲松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靠设馆教书维持生活的,蒲箬的《祭父文》中称“五十年以舌耕度日”。期间在同邑西铺毕际有家设馆的时间最长,达30年之久。蒲松龄《哭毕刺史》诗:“海内更谁容我放,泉台无路望人归。”在毕家期间,蒲松龄除了继续写作《聊斋志异》外,还写了好几本杂著。老年蒲松龄的子女逐渐长大独立后,家里的生活始稍见好转——“瓮中始有余粮”,58岁的时候还小构面壁居——“斗室颜作面壁居,一床两几地无余”。但是,却仍然是“父子祖孙分散各方,惟过节归来,始为团圆之日”。“六十余岁,犹往返数百余里,时则冲风冒雨于奂山道中”(蒲箬《柳泉公行述》)。撤帐康熙四十八年(1709)岁末,70岁的蒲松龄撤帐回家,从此结束了私塾先生的生涯。虽然“聊斋有屋仅容膝”,生活条件并不怎么样,但总归是自己的家,因此,回到斗室的蒲松龄“心境闲暇梦亦适”,心里感到无比的快慰。《聊斋戏曲·闹馆·自嘲》:“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但有一线路,不做孩子王。”《子笏》诗:“我为糊口芸人田,任尔娇惰实堪怜。几时能储十担粟,与尔共读蓬窗前。”补岁贡康熙四十九年(1710)蒲松龄71岁,这一年,他补了一个岁贡生,弄得蒲老先生不免有些啼笑皆非。岁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时期,每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称为岁贡。通称贡生。可以铨选县丞、教谕之类的小官。七十四岁生日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月十六日,是蒲松龄74岁生日。这次生日蒲松龄过得很开心,因为有许多子侄辈都来为他祝寿。同年九月,蒲松龄的次子蒲筠请江南朱湘鳞为老父亲画了一幅肖像,像片上画的是蒲松龄穿着清朝官服的样子——蒲松龄自称为“世俗装”,因此蒲松龄觉得很不好意思,就在画像的的下面题了几句话:蒲松龄像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二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子孙,亦孔之羞。乐极生悲乐极生悲:同年八月十五,蒲松龄的老伴刘氏跟女儿和媳妇把酒话家常,一直说到午夜时分。不料,第二天突然得病,至九月二十六日不幸去世。享年71岁。案:刘氏生于崇祯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申时,卒于康熙五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未时。比蒲松龄小三岁。13岁时,为躲避朝廷选秀来到蒲家,先与婆婆住在一起,两年后与蒲松龄正式成婚。祸不单行蒲松龄失去了相处56年的生活伴侣,悲痛欲绝。他写了《悼内六首》《述刘氏行实》等诗文纪念自己的老伴,诗末四句云:“魂若有灵当入梦,涕如不下亦伤神。迩来倍觉无生趣,死者方为快活人。”从此以后,蒲松龄“步履起居,常为欷歔太息之声”。祸不单行:第二年,蒲松龄的两个孙子“又皆以痘殇”,他的心情更加沉闷,常常是“对酒无欢只欲愁”(《除夕绝句》)。溘然以逝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下午六点钟左右,蒲松龄“竟倚窗危坐而溘然以逝”。终年76岁。蒲氏始祖之墓蒲松龄的经历看上去非常简单:除31岁时去过扬州外,其余时间都住在故乡淄川,以舌耕度日。但这其中的辛酸、艰难,一般人是想像不出的。蒲松龄与王士禛的关系文字之交。王读过《聊斋志异》后,曾写过一首绝句: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一作时)。蒲松龄《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二、蒲松龄著述《(民国)淄博县志》中称蒲松龄“以文章风节著一时”。蒲松龄除《聊斋》外还写诗1000多首,词500多首,文450多篇,俚曲14首,戏曲3出及《日用俗字》《农桑经》等实用性杂著。大多收入路大荒编《蒲松龄集》和蒲松龄纪念馆编《聊斋佚文辑注》中。1、《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该小说集“传遍宇内,吾国十龄以上稍识字童子,无不知者”(《词跋》)。2、《聊斋文集》散文集。四卷,收录蒲松龄所写文章458篇(路大荒《蒲松龄集》)。凡“序表、婚启、寿屏、祭幛”,诸体皆备。王士祯曾为《题后》。其文“苍润特出,秀拔天半,而又不费支撑,天然旷夷”,“精细透削,呈岚耸翠,复非人间有”,在清初文坛上独占一席。3、《聊斋诗集》诗歌集。五卷,收录蒲松龄所作诗歌929首。其诗“因境写情,体裁不一。每于苍劲刻峭中,时见浑朴”,“当渔洋司寇、秋谷太史互以声价相高时,乃守其门径,无所触亦无所附,卒成一家言”(张鹏展《聊斋诗集序》)。4、《聊斋词集》一作《聊斋诗余》,词集。一卷,收录蒲松龄所写词102首。清·唐梦赉《聊斋词序》谓:“词家有二病,一则粉黛病,柔腻殆若无骨,······一则关西大汉病,黄齿猬须,喑哑叱咤,······免其二病,其惟峭与雅乎。······聊斋词都无二病,可谓峭矣。”水调歌头·饮李希梅斋中作为问往来雁,何事太奔忙?满斟一盏春酒,起舞劝飞光。莫要匆匆飞去,博得英雄杰士,鬓发已凌霜。梦亦有天管,不许谒槐王。昨日袖,今日舞,已郎当。便能长醉,谁到三万六千场?漫说文章价定,请看功名富贵,有甚大低昂?只合行将去,闭眼任苍苍。5、《聊斋俚曲》通俗歌曲集。共收录蒲松龄所写通俗俚曲14种,包括《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使街衢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颇具救世婆心。(路大荒《蒲松龄集》收13种,少《新婚曲》即《琴瑟乐》)。6、《聊斋戏曲》戏曲集。包括杂剧《钟妹庆寿》《闱窘》及《闹馆》。《闹馆》:“沿门磕头求弟子,遍地碰腿是先生。梆子腔诗曰:君子受艰难,斯文不值钱;有人成书馆,便是救命仙。”7、《聊斋杂著》包括:《省身语录》(残稿)《历字文》(残稿)《历日文》《日用俗字》《家政外编》《家政内编》《农桑经》《草木传》《伤寒药性赋》《药祟书》(上下两卷,包括急救、内科、外科、妇科、幼科,共计259种处方)《怀刑录》等多种,总计近200万言。《日用俗字·器皿章第六》:洗脸无盆使砂铫,萝白成堆用擦床。捞饭笊篱如捧大,扠糕木杓两挓长。《聊斋志异》聊斋书屋根据资料推断,蒲松龄大约从30岁以后——即从宝应县回来以后,开始写作《聊斋志异》,用了十年的时间——即40岁以前已基本完成。理由:①《聊斋自志》写于康熙十八年(1679),是年蒲松龄40岁;故其诗中也有“十年颇得黄州意”之句。②其子《柳泉公行述》中亦谓“积数年而成”。其后或许还有所修订,理由是其好友之间的传抄本都不完整。三、成书与题材来源蒲松龄科场蹭蹬使他体验了科举弊端,在《聊斋》中写出生动的应试士子形象。多年农村教书生涯,使其有研习学问、搜集民间传说、写作聊斋故事的机会。一年幕僚生活使他在南方开阔眼界,有机会接触社会各层,为塑造官僚豪绅和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从小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奇闻异事,从中汲取艺术营养,是他善用奇幻故事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蒲松龄听故事蒲松龄写《聊斋》相传作者“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三借庐笔谈》)《聊斋自志》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①作者的亲身见闻。如《地震》、《跳神》等篇,描写的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纯志怪之作《瓜异》:康熙二十六年六月,邑西村民圃中,黄瓜上复生蔓,结西瓜一枚,大如碗。《狮子》、《蛙曲》《狮子》:暹逻国贡狮,每止处,观者如堵。其形状与世所传绣画者迥异,毛黑黄色,长数寸。或投以鸡,先以爪抟而吹之。一吹,则毛尽落如扫。亦理之奇也。《蛙曲》:王子巽言:在都时,曾见一人作剧于市,携木盒作格,凡十有二孔,每孔伏蛙。以细杖敲其首,辄哇然作鸣。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顶,如拊云锣之乐,宫商词曲,了了可辨。题材来源之二②继承古书题材而加以变化创造。此类故事在《聊斋志异》数量较多,正如鲁迅所说:“(《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有许多是从古书,尤其是从唐人传奇变化而来的。”采撷或借鉴前人的小说和笔记。《续黄粱》《枕中记》《莲花公主》《南柯太守传》《阿秀》《幽明录》之“买粉儿”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辑录《聊斋》中139篇作品的“本事”259则。③当时民间和下层文人中间的故事传说。即《自志》中所说的朋友们“以邮筒相寄者”,抑或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故事。《蝎客》:南商贩蝎者,岁至临朐,收买甚多。土人持木钳入山,探穴发石搜
本文标题:聊斋志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0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