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银杯》,聆听歌曲《牧歌》,学习一段体、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知识。教学目标:一、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乐于主动学习并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特的艺术特点。二、通过聆听、模唱等方法学唱《银杯》;聆听《牧歌》,对比感受长调、短调的特点。三、能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银杯》;学习一段体;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教材分析:《银杯》是一首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的歌曲,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歌曲为五声羽调式。其旋律呈抛物线进行,音程有较大的跳进。演唱中多用倚音、下滑音装饰旋律。4/4拍,中速,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组成的一段体,又称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有6小节,前4小节为实词,后2小节为衬词。第二句也是。旋律进行除了级进,多次出现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这不仅使音乐情绪更加高昂、兴奋,也突显了歌曲的蒙古族草原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豪情。教学重点:能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银杯》能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对比感受长调与短调。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歌曲中的倚音、滑音的唱法;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准确演唱。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形成了“民歌”这种音乐体裁。(出示了解“民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银杯》。2、出示课题。二、新授(一)学唱歌曲《银杯》1、初次聆听范唱,思考: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2、歌曲简介。《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类酒歌)。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歌曲名为《银杯》,是因为蒙古族在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时,一定要用一只银碗盛酒。在蒙古族的观念中,银子是比金子还要贵重的金属。在草原上,《银杯》早以成为酒席间不可少的精神食粮。3、初步学习“一段体”4、再次聆听,思考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中速稍快;热情地)5、随音乐用“lu”哼唱,提出比较难唱的地方。(如:倚音)6、难点教唱指导(预设:第5、6小节)7、认识倚音和下滑音,并指导唱。8、歌曲视频欣赏,多形式练习演唱。9、通过这首歌曲总结短调的特点。(二)欣赏蒙古族民歌《牧歌》(短调)1、初听歌曲,与《银杯》进行对比(速度、情绪、节奏、体裁)2、再听歌曲,体会歌曲描绘的意境。3、总结对比《金杯》和《牧歌》(速度、情绪、节奏、体裁、流行地区)三、总结一首《银杯》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蒙古包,体会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豪爽。一首《牧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美丽辽阔的蒙古大草原。希望我们能记住和更加走近美丽多彩的民族——蒙古族。最后,老师想建议同学们在课下去收集更多的有关蒙古族的音乐作品,与大家分享。
本文标题: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2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