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日常面部清洁技巧皮肤的需求不同的皮肤个体差异非常大,同样的护理程序和护肤品在不同人的皮肤上收效完全不同。皮肤需要什么?让我们先来回顾皮肤的生理特点:角质细胞每天更新分化(保持皮肤健康外观)——脱落。皮脂腺分泌皮脂,汗腺分泌汗水(形成保护膜)——被氧化,作为细菌营养。皮肤需要定期清洁——清洁后带走部分外层角质。皮肤需要滋润产品——同时皮脂膜受损,皮肤自我保湿屏障能力下降。皮肤需要紫外线防护——最重要的外因老化因素,紫外线。清洁、滋润、防护便是最基本的皮肤需要,也可以认为是护肤的三部曲。特殊护理:抗衰老、美白、抗敏这些属于问题皮肤改善型需求,具体可以参考相应的方案。基础护理清洁篇正常的皮肤有一定的新陈代谢能力,角质从产生到成熟直至凋亡,慢慢地从基底层移行到最外层,然后脱落。同时产生的还有角质细胞脂质成分,形成“砖墙”样结构的兼顾屏障,同时皮脂腺分泌皮脂与汗水混合排泄到角质层外,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生物膜。然而,这层生物膜有可能成为皮肤上滋生的有害微生物的最好营养来源,产生一系列例如痤疮、皮炎等问题症状。同时,皮脂成分本身就有令人不快的黄色外观,加上不断氧化变深,再与大气中的颗粒物结合,最终形成油腻暗黄的皮肤外观。所以,我们要定期清洁皮肤,帮助这层生物膜更新分化。清洁程序是护肤知道中的第一步,皮肤清洁产品多半由表面活性剂构成。表面活性剂能有效清楚皮脂,同时带走一部分老化角质以及细胞间质。而细胞间质的流失会削弱皮肤屏障,导致皮肤干燥过敏。所以选择清洁力适当的产品尤为重要。对于皮肤角质较厚,皮脂分泌旺盛的皮肤而言,清洁不足让老旧角质和皮脂堆积,容易导致肤色晦暗和肤质干燥等情况,而过多的皮脂氧化后与脱落角质细胞混合,形成堵塞毛孔的白头和黑头粉刺,进一步恶化形成痤疮。这时,除了加强清洁外,还可以使用去角质这个护理步骤,帮助角质细胞更新分化,维持理想的皮肤外观。简单判断洁肤产品清洁力度是否适度的方法:清洁力适度的产品在洁面后不适用任何保湿产品,皮肤在湿度适中的室内,半小时至一小时内会自然恢复柔润。如果皮肤变得特别干燥或者是很快油光满面都有可能是清洁力太强所致。如果油性皮肤清洁后没有改善肤色,或者连用该产品一段时间皮肤变得晦暗、出现黑头白头等脂肪粒的话,便有可能是清洁不足。需要更换产品或者是加入去角质这个护肤步骤。表面活性剂清除皮肤污垢图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选出适合自己的洁面方案3种类型清洁方案I清洁可以使用油状和乳液状卸妆产品,后续可以使用温和的泡沫产品避免残留感。定期使用去角质产品,例如以周为单位使用磨砂类、洁面刷、去角质等,每日或隔日使用含有果酸或者水杨酸的保养品,以化妆棉擦拭的方式使用护肤水,以上程序可选其一即可。皮肤如果出油情况明显,可以使用清洁类面膜或者含有吸附油脂的粉末或含有适量酒精的护肤水。II清洁乳霜油类卸妆产品进行二次清洁,乳液/水状卸妆产品后可以无需二次清洁。洁面产品可选择范围较广,根据自身喜好选择泡沫型或者无泡沫型洁面产品。以周为单位使用去角质产品或清洁型面膜。III清洁应选择温和配方的卸妆液货植物基底卸妆油轻柔擦拭皮肤,尽量挑选无泡沫、以植物性油脂为主要清洁成分的洁面产品,避免清洁产品在皮肤表面停留超过20秒,用尽量柔和的手法按摩皮肤,以不超过体温的温水清洁后,以柔软的毛巾吸干多余水分,之后立刻使用滋润产品。温度与湿度评估空气湿度RH在50%为最理想,低于40%不利于皮肤保持理想含水量。温度T容易影响皮脂腺功能,当平均温度低于18度,皮肤干燥的概率就较大。不同类型清洁方案中清洁产品具体成分推荐如下:去角质成分果酸第一代果酸以甘醇酸为代表,分子小、渗透性强,通过裂解角质细胞的间质达到加速角质脱落,促进角质更新的效果。果酸常用于化学焕肤中,效果与浓度及PH值有关。当果酸浓度越高或者产品整体PH值越低,产品去角质能力越强。一般果酸含量在10%以上属于高浓度,在此浓度下刺激性较大,连续使用不得超过半年。第二代和第三代果酸以葡萄糖酸和乳糖酸为代表,比起甘醇酸,它们相对温和,适合长期使用,而且具有相当优秀的抗氧化和保湿能力,可促进胶原及间质生长的效果,适合日常保养使用。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在使用果酸产品后,日间必须使用15倍以上的防晒产品。使用果酸后,对于皮肤胶原蛋白的生成、细小皱纹的对抗以及皮肤保水能力的增强都有一些协同帮助作用。水杨酸水杨酸和果酸同属于氢基酸类,也有加速老化角质脱落的类似机制。与果酸不同的是,因为水杨酸具备良好的脂溶性,容易渗透入毛囊中,所以更适合油性和容易长粉刺的皮肤的护理。一般水杨酸在浓度2%左右、Ph4以下的产品能达到良好效果。尽管水杨酸比果酸更容易渗透到皮肤深层,但由于本身具有抗炎效果,所以果酸引起的刺激反应要小一些,但不具备果酸能促进胶原蛋白和细胞间质生长的功效,更多应用在痤疮皮肤护理产品中。
本文标题:日常面部清洁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27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