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谈谈政府形象塑造——我国政府在危机事件中的形象塑造【摘要】现今全球各地的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在这样一个危机不断出现的世界中,探索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形象塑造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危机事件入手,分析了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形象塑造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完善政府形象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政府形象;危机事件;塑造;建议一、政府形象的概念及其内涵政府形象是指公众对政府行为及政府人员的总体评价,是一种能力资源,对化解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优化政府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优良的政府行为又是有效政府能力的保障。因此,政府要在日常生活中培植和塑造一种诚实、负责任、廉洁和高效的形象,才能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发挥这笔无形资源的积极作用[1]。首先,政府形象反映的政府信誉、威信是一种精神资源,能激励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信誉增强政府组织的内聚力与外张力,政府信誉反映了广大政府公务员共同的价值观,必然对政府系统内的全部成员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激发出士气高昂、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励公众共同克服危机。其次,政府形象决定的政府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一种能力资源,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形象是政府在推行政策、实现既定目标可利用的能力资源,当公共危机发生时,它能动员公众共同应对公共危机。第三,政府形象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立。科尔曼指出:当权威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当通常稳定的转让机制或信任呈现不稳定状态时,信任转让行为便可能出现。所以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其方针、政策不但能得到国内公众的支持与帮助,而且在国际上也能树立良好的权威,赢得其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反之,一个不注重自己良好形象建构的政府,必然导致公信力的下降乃至崩溃。第四,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没有任何一种组织形象会像不良的政府机关形象那样大面积地严重污染社会。因为政府机关负责公共事业管理,处于广大群众的视野之中。”在危机情境中,社会原有的正常秩序都处于失控状态之下,如果政府形象不佳,则会加快社会道德的滑坡,造成社会秩序的进一步失控。二、危机事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危机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危机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现代政府公共行政职能之一,有了良好的形象,就能取信于民,更好发挥协调作用,实现有效的传播与管理理,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实现有效的公共管理的基础。(一)危机事件是对政府形象的考验保护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政治经济稳定发展,是政府的职能。当危机发生时,危机处置结果的好坏,不仅是考验政府能力,即预见能力、紧急判断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应急对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等,而且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形象。如果危机顺利化解,标志着政府有较高的处理危机能力,政府良好的形象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二)危机事件为塑造良好政府形象创造了机遇危机具有非预测性和破坏性,它给社会造成大面积灾难和损失,使事件本身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2]。如果政府在面对危机的同时快速响应,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的恶化,把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公布信息,加强与公众的沟通等正面积极措施,就可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但是危机的发生往往会暴露现有制度和机制的不足之处,所以,政府要以处理危机事件为契机,找到不足之处,尽快弥补和改善,从而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完善和重塑政府形象。三、我国政府在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第一,政府公关危机意识不强,没有专门的危机处理部门。我国政府缺乏公关危机意识,一些政府干部狭隘地理解公关活动,认为政府公关无非是召开新闻发布会,搞搞对话而已,只是一种形式[3]。因此在危机管理中认为政府的工作不需要对外宣传和沟通,只需做决定,贯彻执行政策,主观意识较强,导致在危机处理时脱离实际,贻误处理的时机。同时,没有专门的危机处理部门,对危机的不确定因素、危机爆发征兆、信号和结果等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识,危机一旦发生,政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第二,隐瞒危机信息,危机管理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度。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谎报或隐瞒危机信息,甚至对公众进行欺骗、撒谎,造成谣言四起,引起公众的恐惧和抱怨,导致危机扩大化。例如在非典病毒肆虐之初,有些政府公务员就没有本着与国内外公众以及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原则,准确发布信息,而是一味地封锁导致透明政府、责任政府形象严重受损。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也给我国政府形象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暴露了我国政府部门处理危机信息的缺陷。第三,政府与公民间信息沟通缺乏,与媒体间交流不畅。许多危机须靠“沟通”与“协调”来解决,危机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第一时间的沟通。如果政府在危机管理中,没有回应、责任丧失,缺乏沟通,就会造成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样媒体对政府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危机发生时,许多政府既不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信息,甚至还对新闻媒体带有抵触和排斥情绪,加剧了政府与媒体间的矛盾与冲突。若一个组织不能就其发生的危机与公众进行合适的沟通,不能告诉社会它所面对的灾难局面和正在采取的措施,不能很好地表现它对所发生事故的态度,这无疑将会给组织的信誉带来致命的损害,并有可能导致组织的消亡。第四,缺乏灵敏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危机事件直接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公众面很广,一旦发生危机,后果比较严重,甚至是恶劣的影响,如非典、地震等。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危机事件没有灵敏的预警机制和预防措施,从而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反应迟钝,处理混乱,同时在危机管理中缺乏严格的监控系统,对危机处理盲目行事,监管不力。实际上危机并不是不能防止的,它的发生也是一些社会冲突不断升级,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结果。建立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把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是控制危机花费最少、最简便的方法。四、完善我国政府形象的建议(一)加强国民的危机意识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公民很少亲身经历到各类公共危机事件,加之我国对公民的公共危机教育不足,使得其应对危机事件的知识和能力欠缺,一旦危机事件发生,便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甚至错误应对。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中国GDP的6%[4]。我国已是世界上受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但我们的安全教育却严重缺位,公民的危机意识也相对低下。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全民危机管理意识教育,培养和提高公民的危机管理意识,增强公众在危机中的反应能力,提高处理危机的技能。危机意识的教育体制要从启蒙教育抓起,将其贯穿各个教育阶段和教育层次中。幼教和小学阶段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锻炼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从中树立危机意识。中学阶段可利用渗透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增强危机意识,将危机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大学阶段的危机教育应强化学生应对危机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一些专门的课程考察学生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二)完善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完善应包括危机的预警机制、危机的协调机制以及危机后的恢复重建。1.危机的预警机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可以发现危机预兆,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潜伏时期,既可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又可以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小。因此,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政策选择在于把危机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制度,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2.危机管理的协调机制。现今,各部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已无法有效应对紧急的危机事件,因此,在政府危机管理协调机制建设时,我国可采用以中国国家主席为领导核心,国务院综合协调各权力部门,人大常委会制定对策,各地政府执行实施决策的模式。3.危机管理的恢复重建机制。政府要及时地组织受灾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援助,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慰藉,各类知识讲解,抚平受灾和受害民众的心理创伤,使他们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的信心,确保社会生活的稳定有序。(三)增进国际间的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公共危机也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政府要想有效地处理各种危机事件,就必须在不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加强与他国的国际组织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在资金、人员、技术、教育和培训以及道义上的支持。同时,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总结国内外危机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要对国内外发生的危机事件和处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逐步探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处理方案,为以后的危机管理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可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在获得国际援助的同时,政府的行为会获得国际认可,进而提升政府的形象。参考文献:(1)李鑫.浅谈如何塑造良好政府形象[J].法制与社会,2007,(2).(2)颜如春.《现代政府形象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3)魏芙蓉.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保平安[N].中国改革报,2007-07-10.(4)马福玉.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J].现代商业,2006(7).
本文标题:谈谈政府形象塑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32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