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字音辨析秋暝(míng)竹喧(xuān)浣女(huàn)歇息(xiē)暝:山居秋暝瞑:瞑目冥:冥想喧:喧闹暄:暄腾煊:煊赫渲:渲染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王维40岁左右为界。前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热情,开朗,雄心勃勃。他在这时期创作的政治诗和边塞游侠诗,洋溢着青春朝气和理想光芒,饱含情韵。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又喜绘画,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诗佛”。这种称谓意在说明王维的诗歌中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背景介绍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统治阶级提倡佛老,既为王维等一批诗人提供了悠闲生活的物质条件,又为他们隐逸思想的形成创造了特殊的政治氛围。王维本人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上“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其间的作品既有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对现实不满的情怀的流露,又有在巧妙的捕捉适合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中对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的表述,而《山居秋暝》正是以其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而成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力作。欣赏书法山居秋暝唐王维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把握节奏诗歌朗诵★初步感知: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这些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下面,走进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秋景★抓住意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间、地点、天气(背景)景物:月、松、泉、石(主体)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诗人愿望(抒情)明晰诗意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刚刚下过,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一轮明月在松林间洒下清辉,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淙淙地流淌着。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从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的是洗衣归来的姑娘们,莲叶摇摆起来的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船。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任凭春天的花草凋零吧,我要像王孙那样留下来享受这片美好的风光。近体诗格律规定:A.一联之内平仄相对(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同)B.第二联与第三联都要求为对偶句C.除第一句外,偶数句押韵(第一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1、诗歌的首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调子来朗读?诗的首联写的是清秋傍晚时分小乡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还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2、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如何欣赏这幅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3、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或者“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明确:一是押韵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4、“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颔联颈联都可入画颈联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明确:和谐。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①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②翻译尾联,“王孙”指谁?化用了什么典故?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任凭山中春天的花草凋谢,王孙也还可以留在山中。此联化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义而为“可留”。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山居秋暝王维—诗人、画家、隐士诗中画画外意山.雨秋.晚自然美远离尘俗明月清泉超然淡远竹喧莲动—生活美语言风格:清新淡雅比较鉴赏1.比较《山居秋暝》和《与诸子登岘山》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何异同2.以《山居秋暝》和《与诸子登岘山》为例说说王维诗和孟浩然诗的异同1.比较《山居秋暝》和《与诸子登岘山》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何异同《山居秋暝》先写景,后抒情。借景抒情。《与诸子登岘山》先议论后写景感慨,先虚后实,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2.以《山居秋暝》和《与诸子登岘山》为例说说王维诗和孟浩然诗的异同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两人的诗都有清淡的特色,但王诗在清淡中更多些秀丽,而孟诗在清淡中更多些素雅古朴,语言以平淡质朴胜。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有重要作用的“雨”。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爱。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2、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DB4、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是如何从视和听、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和“静”之美的?答:作者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听感受,使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和神奇音响有机配合、水乳交融;我们不仅可以见到松枝疏影间泻下的如水月光,还能听到从竹林里传来浣女的喧笑和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山中明明有人的活动,但诗人偏偏说是“空山”,将视觉不能感受得到的形象通过听觉表现出来。明月照、清泉流、浣女喧、渔舟动等,都是移动的景物,作者正是选取了这些山中特有的动景来表现山居的寂静的。作业结合具体实例,谈谈王维诗和孟浩然诗的异同
本文标题:《山居秋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3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