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中国的移民现象及其意义
中国的移民现象及其意义有人类就开始有了移民,移民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将透过历史与现实,考证、分析移民与中国疆域形成和巩固的关系、与中华民族构成的关系、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的移民现象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所在。从中会得出一个结论: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国和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移民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移民的界定世界各国对移民的定义有所不同。有的认为,在一个地方合法居留半年以上就可以称为是移民了;有的认为,在一个地方合法居留一年或几年,取得了居留权,并不一定改变国籍,即为移民。在中国则往往是要改变户籍登记才算是移民。但是现在中国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差异非常大。比如深圳户籍人口不到200万,实际人口为1000多万。上海号称1900多万,但根据抽样调查分析,上海有2200万到2300万人口,其中户籍人口只有1300多万。由此说来,根据户籍不能反映人口状况的实际情况。再比如说有的人在当地已经定居多年并且结婚生子,但是却一直没有户籍,其实他早已经符合移民的标准。所以,以实际地居留或者定居作为判定移民的标准更有现实意义。(二)移民的类型简单地说,可以将移民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生存型移民。这种移民在历史上数量最多、最普遍。他们的目标就是生存,什么时候生存下来了就定居下来。历史上那些逃荒的、战争中躲避战乱灾难的难民、躲避官府迫害的逃犯、因为当地生态恶化活不下去的等等,他们在原来居住地没办法生存下去,只有迁移,都属此类;另一种是发展型移民。他们迁移的目标是追求物质或者精神的发展。比如有的人从农村到城市,并不是在农村活不下去了,而是认为城市发展机会多,因此就移民到城市;再比如说以前年轻人婚姻没有自由,就逃婚出来,这是追求精神上的发展;还有一些是因为科考、做买卖、当官到外地移民的等等。诸如此类的移民所追求的都是原来居住地所没有的物质或是精神财富。这种发展型移民尽管数量与前一种比相对较少,但起的作用很大,因为他们的目的比较明确,不像生存型移民那样随遇而安。事实上这两种移民往往很难区分。以生存为目标的移民到后来发展成功了,就成为了发展型移民;相反地,那些原本想发展而未能发展起来的移民,只是落到了维持生存的地步,就成为了生存型移民。(三)移民与文化今天你到上海,明天你到北京,后天你到深圳,这不算是移民,只能算是流动人口。移民是定居或者以定居为目的流动人口。流动的人口只有在当地定居了或者是以定居为目的才能产生一种文化归属感。在文化层面上,你认同跟不认同;想认同跟拒绝认同是有本质区别的。举个例子,在中国有各种方言,如果你对居住地没有文化归属感,你可以不要听懂、不要学会。但是如果你对居住地产生了一种文化归属感,你就会主动地去学,去讲。否则很难融入到要归属的文化圈中。在迁入地,你也会遇到自己完全认为不好的,想去改变的文化。因此,如果迁入者自身比较强势,就会实现自己用比较先进的文化改造迁入地文化并创造出新的文化的愿望。所以移民是文化的载体。另外,在电视媒体、互联网、3D手机广泛使用的今天,有人说这些媒体难道不是很好的文化载体吗?诚然,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新的文化现象一经产生甚至可以在全球同步传播。但是我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人”是最先进的工具所无法替代的有效传播载体。作为文化的受众,只有接触到人,才可能更加主动地去接受。先进文化的传播需要移民。移民与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巩固移民对中国疆域的影响很大。中国今天的领土,主体是从秦朝开始的,称为中原王朝,以后形成汉、隋、唐、宋、元、明、清这些政权的版图。秦朝其实只占今天中国中东部一块,怎么能够发展到清朝那么大的领土呢?当然有很多复杂因素,也不排除武力扩张作为开疆拓土的手段,但是即使是武力扩张,要是没有接着进行的移民,没有主体民族在新领土上定居,是绝对没有办法巩固的。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开疆拓土,不管是武力还是和平的,接着一定要有一次大规模移民才能巩固。(一)秦朝疆域的形成。在秦国灭六国之初,还没有到达岭南,连今天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也还没到。秦长城是从临洮,也就是今甘肃岷县一直蜿蜒到辽东,在此范围外还是其他人口相对少数的民族。秦始皇征服江南后,开始把中原人迁到今天宁波、绍兴平原,而把当地人迁到更偏僻的皖南等南部山区。征服岭南以后,让军队留在那里与当地的越人杂居,又从北方补充好几万妇女,以便移民成家立业。(二)河西走廊的归属。秦朝疆域没有包括河西走廊,但到汉武帝时候开疆拓土,把原来属于匈奴的河西走廊占下来。但匈奴人在北边,羌人在南面,还不能够稳定下来,所以汉武帝实施一项大规模移民计划,一次性迁移725000人到河西走廊、今内蒙古和陕北,并在河西走廊建立郡县。这里就变牧为农,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农业区,成为中原文化向西域传播的一个走廊。从此河西走廊与中原紧密联系起来,有时发生战乱,河西走廊与中原隔断,孤悬在外面,但是继续保持华夏和汉族文化,战乱过了又会重新联系起来。(三)契丹与汉族统治的融合。俄语称中国为契丹(音)。在斯拉夫人眼里,他东面有契丹人建立的帝国,于是认为这就是中国。契丹是中古时期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在唐灭亡的907年建立了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了中国北方。当时,辽国的疆域是宋王朝的两倍,东临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长时间以来,契丹把汉族的广大地区占为所有,但是最终在迁移与汉化的进程中,它也融合到了中国的版图。中国的疆域最终成果反映在清朝的领土,这片领土的巩固以及最后在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下并没有被完全分割,我们也要感谢移民。(四)东北疆域的划定。1840年以后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特别是沙皇俄国的侵略。俄国侵略之所以得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清政府不太重视边疆建设,也包括没有及时移民。康熙年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双方边界,规定中俄两国的边界是在外兴安岭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以北好几百公里,还规定乌第河流域是中俄待议地区。后来1860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为俄国领土,乌苏里江以东是中俄共管。再后来,连乌苏里江以东也被俄罗斯人拿走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清康熙以后,清朝政府继续把关外作为禁地,不许关内人迁入。因为这是满洲人的发祥地,不许汉人迁入。与此同时,沙皇俄国从《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基本上就没有停止过扩张,不断地把军人、罪犯、流放的人送到了西伯利亚,然后又沿黑龙江而下。所以当俄国那些殖民者和所谓的探险家沿黑龙江而下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但是到后来签订《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的时候,实际上俄罗斯的军人跟平民已经定居黑龙江以北的大多数地方。相反地,中国只留下了江东六十四屯,以后连这个地方也没有守住。后来斯大林又继续大规模移民。那么,为什么俄国人没有占领东三省其他地方呢?其实他又何尝不想占领!1860年以后,清政府看到了这个危险的处境,国内的很多有识之士也都提出了相关问题,就是再不移民,中国东三省的领土就守不住了。所以陆续地开放关内的移民到东北。事实上,从两汉开始,北方每遇战乱,便有百姓迁往东北避难。在清中期之前,因盛京(今沈阳)系“龙兴之地”,故清廷对东北地区长期实行封禁政策,“闯关东”没有形成规模。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廷在东北部分地区开禁,于是山东、直隶(河北)等地人民纷纷“闯关东”,并在民国时期形成了大规模的“闯关东”浪潮。就是这样一些贫苦的农民,他们对东北最终归属中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于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何尝不想马上占领东北啊?!但是面对三千万中国移民和移民的后代,日本政府只能搞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与此同时,日本马上制定了“拓国”战略,准备在十年内移民五百万到中国东北。十年以后伪满洲国人口可以达到五千万,其中的日本人口就要占十分之一。由此,日本政府从北海道等一些贫穷的地方组织“开拓团”,截止到1945年,向中国派遣的“开拓团”达860多个,实际移民10.6万户,共计31.8万人,侵夺中国土地152.1万公顷。但是随着日本的惨败,这部分担负着拓国使命的日本人被仓皇撤退的军队抛弃。中国政府和人民善待了这部分弃民,不但将幸存者遣返,一些无力回家者还被中国人收养。可以想象如果日本的“拓国”战略得以实施,那么东三省也将会从中国的版图中失去。但就是靠我们这些移民保下了东三省,东北也壮大了。所以边疆斗争本质上是移民,如果清朝不是及时把1000多万移民移到东北,俄国跟日本就会像当年瓜分库页岛一样将东北瓜分。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因为没有及时移民而导致的国土丧失与国土危机。(五)越南的独立。公元前2世纪,越南的大部分就已经是汉朝的领土了,一直持续到公元14世纪越南才独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越南地区的中原移民非常少。南北朝时期,江淮一带一直到江南基本上都有北方的移民。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今天江西这一带也都是北方移民了。宋朝的时候,直到海南岛都有了中原的移民。从中原发动的移民浪潮像波浪一样,一浪一浪,但是能够到达越南的就已经不多了。虽然明朝时期我们在越南建立了交趾布政司,但是由于越南当地民族的不断反抗,最后明朝政府只能宣布放弃越南。(六)朝鲜的独立。西汉时期,朝鲜北部是汉朝的属地。当时朝鲜北方讲的话与今天北京、山西一带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主要都是北方过去的移民。但是在以后的战乱期间,大量移民死亡,而且当时辽东统治者像鲜卑人在迁移过程中把很多的中原移民带走了,所以中原地区的移民越来越少,当地的民族日益强大起来。以后尽管唐朝曾经武力征服了朝鲜,并且把朝鲜的大部分居民内迁,最远迁到了四川。但是当地人还是继续反抗,最终脱离了中国。(七)外蒙古的独立。东北解放的同时内蒙古也解放了。事实上,在内蒙古解放以前,已经有无数的山西人开始了走西口。“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走西口”过程中,在内蒙古地区汉族的移民相当多了,而外蒙古却很少。因此,“辛亥革命”爆发以后,1912年外蒙古在俄国人的支持下宣布了独立,这是外蒙古第一次独立,后来没有成功。到了20世纪20年代,苏联红军借口追查白匪进入外蒙古,在他们的策动下外蒙古第二次独立。这种形势一直持续到“二战”后期,当时蒋介石妥协于当时形势,为了让斯大林同意出兵消灭在东北和朝鲜的日本关东军,早点结束战争,也为了战后的格局,同意了外蒙古独立。外蒙古外面还有一个叫唐努乌梁海的地方,因为外蒙古独立,中国中央政府跟这个地方就连不在一起了。另外加上苏联不断地策划,到了40年代最高苏维埃宣布,应当地人民强烈要求同意唐努乌梁海参加苏联。到现在为止,中国政府对于唐努乌梁海没有表过态,唐努乌梁海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俄罗斯的一部分。(八)中印边界问题。中印边界之所以出问题,主要是由于当时英国策动并且西藏地方政府少数卖国求荣者造成的。1912年外蒙古宣布独立的同时,西藏地方政府也宣布独立了。那时,由于交通不便,中央政府对于西藏地区来说可谓是鞭长莫及。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史称“麦克马洪线”,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此事。对于这条“麦克马洪线”我们不承认,英国政府也不敢公开承认。与此同时,英印政府搞的移民就开始了。就是从那时开始,大批的印度人迁到了这块地方。所以说,对于一个地方,如果自己本国没有适当的人口,那么这疆域就很难保得住。有移民,就有国土统一的希望。(九)台湾的分离与统一。1885年日本侵略台湾野心暴露之时,时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力谏从大陆移民到台湾。短短十年里,清政府在福建的厦门、福州,还有大连大量地招募移民迁往台湾。尽管后来台湾被日本占领了许多年,但是台湾主要的人口都是大陆移民及移民的后代
本文标题:中国的移民现象及其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4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