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孔子简介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府圣府大门孔庙《论语·为政》中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苦乐交错人生路——孔子的一生经历自学礼乐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尼山全景•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俎豆礼容六岁公元前546年(周灵王二十六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父母合葬墓十七岁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与孔父合葬。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学琴师襄二十九岁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鲁昭公十九年)孔子学琴于师襄子。他长时间练习一支曲子,直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进而领悟到作者是周文王,师襄很佩服,告诉他乐曲名叫《文王操》。杏坛讲学图三十岁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最早的弟子中,比较知名的有颜路、曾点、子路等人。三十四岁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僖子将死,嘱其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孔子得到鲁君的支持,与南宫敬叔适周,观周朝文物制度,问礼于老子,收获极大。孔子入周问礼碑(今河南洛阳)孔子登临处(今山东泰山)泰山问政三十五岁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昭公帅师攻伐季孙氏,季孙、叔孙、孟孙三家联合反抗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因鲁乱适齐,路经泰山,遇一女子哭诉亲人被虎咬死仍不愿离开此地时,不由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到齐国后,为高昭子家臣,藉以进见齐景公。孔子闻韶处(今山东临淄)三十六岁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听到《韶》乐(相传是舜时的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兴奋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观器论道四十六岁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鲁定公四年)孔子观鲁桓公庙宥坐之欹器,对弟子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他认为应该谦而损之又损可也。四十七岁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鲁国季氏家臣阳货专鲁政。阳货劝孔子出仕,孔子口头答应,但终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以教弟子。退修诗书五十一岁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孔子在鲁。孔子任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卓有政绩,治理一年,四方则之。中都故址(今山东汶上县西)五十二岁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鲁定公十年)孔子在鲁。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摄相事。夏,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为定公相礼,事先作了武事准备。齐欲劫持定公,孔子以礼斥之。齐君敬惧,遂定盟约,并将侵占的郓、讙、龟阴等地归还鲁国,夹谷(今山东莱芜西)夹谷会齐归田谢过五十五岁公元前497年(周敬王二十三年鲁定公十三年),鲁君怠于政事,多日不听朝政,也不按礼制送膰肉(当时郊祭用的猪肉)于孔子,孔子失望,弃官去鲁。孔子到卫国,灵公亲自到郊区迎接,并按照他在鲁国的待遇给予俸禄。后卫灵公听信馋言,监视孔子,遂于十月去卫适陈。在过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境)时,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因阳虎曾欺压匡人,匡人恨之),围困了他。后经蒲地(亦在长垣县境),又被围困。遂返卫。因膰去鲁灵公郊迎匡人解围丑次同车五十六岁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回到卫国,卫灵公与夫人南子让孔子为次乘招摇过市,孔子耻之,曾去卫而又返。灵公问阵五十九岁公元前493年(周敬王二十七年鲁哀公二年)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提倡礼乐,不言军事,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西河返驾孔子见灵公不能用己,决计离卫西去,投奔晋国赵简子。走到大河边,听说赵简子杀害了两个贤人,不由得临河而叹,返回卫国,然后去卫如曹适宋。宋人伐木在适宋的路途上,孔子与弟子习礼于檀树之下,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把大树砍掉了。孔子只好微服而行,逃到郑国,郑国也没有接待,只好取道适陈。六十三岁公元前489年周敬王三十一年鲁哀公六年)孔子在陈。孔子离陈去楚,在陈蔡间被困,绝粮七日,弟子饥馁皆病。在陈绝粮弦歌台陈蔡绝粮,弟子饥馁皆病,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止。守死善道,表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子西沮封楚昭王欲重用孔子,使使奉币来聘,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由于楚令尹子西的阻拦,此议遂止。■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杏坛礼乐韦编三绝七十三岁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逝世,葬于“鲁城北泗上”。弟子皆守墓三年,唯子贡庐墓六年,然后离去。西狩获麟治任别归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孔子在中华文明的进步史上,至少有五大贡献。•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3000余篇,孔子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305篇,按风、雅、颂分类,形成《诗经》文本,并作了解说。《尚书》又称《书》、《书经》,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相传为孔子编定。一、文献学上的贡献。二、史学上的贡献。•孔子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的作者。全书仅1.6万余字,却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鲁国历史。孔子修《春秋》,是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目的。《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史记太史公自序》称,《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孔子修《春秋》,确立了许多书写历史的原则和凡例,最著名的是所谓“春秋笔法”,即:用简约的文字表达复杂的微言大义,褒善贬恶,“一字之褒,如同华衮之荣;一字之贬,无异斧钺之诛”。孔子修《春秋》,通过把历史的原始记录改写成历史著作,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应该说,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才是中国史学之父。因孔子作《春秋》,“春秋”二字便成了历史的代名词。三、哲学上的贡献。•《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国哲学之源。《汉书艺文志》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认为在《易》之早期发展史上,有三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好《易》,是“观其德义”。孔子以其非凡的慧觉注意到《易》的“德义”层面,发现了蕴含于《易》之中的丰富哲理,于是作《易传》十篇予以系统阐发。可以说,是孔子使《易》转向哲学,从而引发了易学革命的第一人。四、政治上的贡献。•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仁政德治,将社会公正、秩序、诚信和人民的福祉摆在第一位。提出为政要从自身做起,“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优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法治。他的政治理想,一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一是实现“天下有道”的“小康”社会。这是孔子为中国人设定的两个理想社会的目标。五、教育上的贡献。•孔子创办民营学校,是打破奴隶主阶级对教育资源垄断的第一人。孔子高举“有教无类”的旗帜,冲破了教育上的分配不公,是教育面向平民的第一人。孔子先后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是中国模范教师第一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孔子在教学活动中,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将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政治思想时代背景材料:春秋时期,出现了“臣杀君、子杀父、少陵长、庶废嫡”等行为,孔子对此十分愤怒。——《中国哲学史通览—秦哲学》(一)社会条件: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⑴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地主土地私有。⑵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礼乐受到严重冲击。⑶文化上,私学的兴起。二、承礼启仁道中庸——孔子的儒家思想(二)思想创立的目的:恢复周礼,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材料: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64人跳的舞,天子专用)于庭”,孔子对此举动极为愤慨,叹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季氏》材料反映了孔子什么思想主张?其实质是什么?“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
本文标题:孔子生平及思想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5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