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九讲--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第九讲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仅从求知方面看,一个学生在行为上的理想表现应该是:a.会读书(能不能学,智能问题);b.用功读书(愿不愿学,学习动机);c.热爱读书(爱不爱学,求知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也应视为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学内容一、动机与学习动机二、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三、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四、学业成败归因理论★五、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主要知识点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德西效应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归因模型与成败归因的方法习得性无助感及其消除学习动机的激发一、动机与学习动机(一)动机及其产生的条件(二)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三)学习动机及其分类(一)动机及其产生的条件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2、动机产生的条件:(1)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2)诱因是动机产生的重要条件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二)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1、需要是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是由于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2、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同一动机可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可有不同的动机。3、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产生动机驱使人选择目标,并进行实现目标的活动,以满足需要。需要满足后,人的心理紧张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再引起新的行为。见下页图需要、动机与行为关系图需未满要足产生新的需要心理紧张动机目标行为目标导向需要满足反馈(三)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学生喜欢学想学要求学有一个迫切的学习愿望上课时要想听(动机)注意听(态度习惯)专注倾听思索纪录讨论听懂了(策略)记住了(练习)オ能考好10M.A.S.T.E.R.有效能教学的六大步骤(Attention)引起注意(注意听)(Search)寻找意义(听懂了)(Trigger)启动记忆(記住了)(Exhibition)展示所学(会用了)(Review)反省过程考好了(Motivation)引起动机(想要听)(三)学习动机的分类1、直接的近景性动机与间接的远景性动机2、主导性的学习动机和辅助性的学习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1、直接的近景性动机与间接的远景性动机(1)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主要是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2)远景性动机是指由于了解活动的社会意义、活动结果的社会价值而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2、主导性的学习动机和辅助性的学习动机主导性的学习动机:在一定的时期或某个特定的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动机。辅助性的学习动机:处于从属地位,只起辅助作用的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1)内部学习动机:指人们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是与自我奖励的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动机。此时学习者的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为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2)外部学习动机:由学习活动以外的情境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此时学习者指向学习活动以外的目的。如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或批评,奖励或惩罚。德西效应及其启示德西的实验【实验】德西在1971年作了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每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结果】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实验结果德西效应:当个体正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即内感报酬),如果额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请解释德西效应产生的可能原因“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但你不能使它一定要喝水”。关于德西效应产生的解释1、直接激励的原有强度不足;2、原有的外加报酬距有关需要满足的水平太远,对外加报酬的要求太强烈;3、个体在行为过程中,常常要对行为的原因加以探究,或者产生自我决定感,或者产生他人决定感。对某一行为,如果多次受到外部奖励,个体应付产生他人决定感,或者从自我决定感变为他人决定感,结果,在没有外部奖励的条件下,就会出现行为动机的丧失。孩子们为什么不吵了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金。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金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金,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趣闻轶事]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分析1、内在动机是一种要求自己在困难的挑战面前感到有能力、能作出决定的先天性需要。2、德西的研究表明,当个体正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即内感报酬),如果额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3、德西效应的启示(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在推动个体活动中都发挥作用。但是,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如果外在动机损害了内在动机,此后个体对外部奖励的水平不满的话,其行为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结果毁掉的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2)教师在运用外部奖励时应持谨慎的态度。对那些已有内部动机的活动最好不要轻易运用物质奖励,只有对那些缺乏内部动机的活动予以物质奖励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3)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二、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一)认知内驱力:即一种个体要求理解事物和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生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认知内驱力可能是一咱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二)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既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努力学习以取得名次或等第,又促使他们面向未来的学术生涯或职业生涯,努力进取。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惩罚也可以起到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三)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附属内驱力与自我提高风驱力的区别P158辨析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具有头等重要的作用,不应片面地理解为发展外部学习动机就不重要。解答P168正确。1、在个体的学术活动和职业生涯中,自我提高内驱力在学生学习动机构成中占有最大比重。2、很少有人始终能表现出充分的认知内驱力,仅把掌握大量知识看作学习本身的目标。3、自我提高的抱负既是取得相应资格与自尊感的先决条件,又是取得相应职业与地位的重要手段。4、对于学生,除了要激励其内部学习动机外,为了学业上的成就,适当地激发他们自我提高的动机是必要的。三、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一)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基斯—多得森定律)(一)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1、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2、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具有双向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动机可以以增强行为的方式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3、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师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那些尚无学习动机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最好方法是集中注意于尽可能有效地去教他们,依靠富有成效的教育成绩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1.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充分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2.学习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但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加强作用不是直接的。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以注意的加强为中介的。4、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还能通过降低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所含有的一般的知觉和反应阈限,来动员个体立即对这种做好准备。5.动机对学习的作用犹如“催化剂”,对学习产生间接的增强与促进作用。(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重点掌握)1、总体而言,学习动机越强,个体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佳。2、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它随课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对于比较简单的任务,学习效率有随学习动机的提高而上升的倾向,中等偏高最佳;对于比较困难的任务,学习效率随动机增强而下降,中等偏低最佳。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学习动机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随着任务难度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3、适度的动机水平易于维持个人对学习的兴趣和警觉,同时减少焦虑对学习的不利影响。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四、学业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或结果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这一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动机的主要来源。(一)韦纳的学业成败归因模型(二)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三)习得性无助感与归因(一)韦纳的学业成败归因模型二内部的外部的维度稳定的不稳定的稳定的不稳定的四能力努力任务运气因高低程度难易好坏素学习动机韦纳的学业成败归因模型1、个体对成败的解释主要来自四种因素:自身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这四种因素可从“内外控制点”(即内外因素)和“稳定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2、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3、“内外控制点”和“稳定性”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对一个人成就动机的产生和质量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原因的稳定性影响对未来行动结果(成功与失败)的预期。原因的部位(内外源)与可控性影响个体付出努力的程度。(二)引导学生对学业成败作合理的归因积极归因模式:(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消极归因模式:(1)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2)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学习动机(三)习得性无助感与归因习得性无助感:指个体屡遭失败,并将失败归因于能力,最终产生个体无能为力、动机缺失、认知情绪缺失,并产生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教材定义: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之后,就会出现一种不寻常的心理现象,即使当事件完全可以在自己控制之下时,也并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而无所作为。P210习得性无助感的实验“习得性无助感”这个概念来源于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梅尔于1967年用狗做的一项经典实验。实验中,心理学家把狗关在一个笼子
本文标题:第九讲--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8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