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读书笔记
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张慧2011-12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作者:张松作者简介:张松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博士后、规划师城市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形成的城市,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成为其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至连文物古迹,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成了城市开发建设的绊脚石。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时,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城区,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今天的部分城市正面临着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认识到:历史环境保护、文化资产活用、地方特色维护等课题,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大量的文物古迹、近代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名城遭遇到了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假古董泛滥成灾、欧陆风盛行不衰,人造景观蔓延各地;大广场,大草坪,形象工程、献礼工程成为少数领导者与新闻媒体的关注重点;等等。这一切都告诉人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计手法,城市管理目标,城市保护政策„„本书的写作即是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在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绪论一、重建时代的到来的启示二、大规模爆破与大手笔泼绿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简要回顾四、历史城市保护的含义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第一章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环境观二、文化生态与文化多样性三、城市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四、环境权与历史环境保护立法第二章历史保护与城市特色维护一、城市特色的含义批注[h1]:面对城市化的发展提出了目前中国存在的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并提出城市遗产保护含义、意义。批注[h2]:提出了保护加发展的可持续原则,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提出了保护历史环境的重要性,列举了美国、日本发达国家对于历史环境保护的方法。对于环境保护的权利法律进行了探讨。批注[h3]: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发展的性格特征,其对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历史景观等历史文化需进行合理的保护。同时包含城市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二、水——城市的生命与灵魂三、城市形态和空间特色的保护四、历史地段和历史保护区五、城市天际线的保护六、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塑造第三章城市设计与历史名城保护一、城市设计与历史保护的关系二、城市性状态的认识和保护三、历史保护的规划设计方法第八章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一、“建筑遗产”的概念二、建筑遗产保护的历史性三、建筑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四、建筑遗产保护的完整性五、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实问题第九章20世纪遗产的保护与记录一、20世纪遗产的保护运动的兴起二、日本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三、中国近代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第十章产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一、国际产业遗产保护潮流概述二、上海产业遗产的基本状况与保护意义三、上海产业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四、我国产业遗产保护的机遇与挑战第十一章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宪章和重要文件一、遗产保护相关国际机构二、保护宪章的萌芽与原型三、ICOMOS主要宪章与宣言四、UNESC0的相关建议文件五、国际宪章带给我们的启示第十二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方法一、世界遗产的基本概念二、遗产保护的原真性与完整性批注[h4]:城市设计作为文化的创造与历史保护是相辅相成。提出要从历史的线索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观点。提出需对城市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保护,如多样性的保护等,并提出了历史保护的规划设计方法。批注[h5]:对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说明了中国所面临的现状批注[h6]:介绍了20世纪遗产保护运动。解析了案例日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对中国目前现状提出了保护的重要意义批注[h7]:从国外的角度阐述了工业遗产的现状,并列举了成功案例。同时对国内的工业遗产进行了论述,提出再开发、再利用的观点,同时包括保护工业遗产的意义作用及其制度的建设。批注[h8]:国际上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贡献。批注[h9]: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原真性、完整性)以及其登录的方法。并对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了阐述。面对未来提出了发展方向。三、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类别四、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关系五、世界遗产城镇的保护六、21世纪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重建时代法国巴黎建筑学院的院长P·葛莱孟指出: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尊重本地的历史与现实交织而成的社会和经济网络结构,不能占用大片土地来建立松散的城市结构,这样做不符合中国国情,应该“在城市中建设城市”。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将面临旧城区改建的重任,中国的城市规划以往忽视而至今也不能忽视的现实正是旧城区的保护、复苏、和建造。对城市遗产的破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性破坏;二是人为性破坏(建设性破坏)。历史名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消极静态的保护保护工作始于文化遗产受到建设性破坏的情况,历史文化名城最为限制性的规定,作为行政措施而诞生的,从而导致保护规划以一种静态的,消极的方式为主,划定范围、县志建筑高度、体量建筑风格形式为主要内容,以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是以保护城市地区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而没有将历史保护作为整体规划的有机部分。(2)片面单一保护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标准中重传统建筑等遗产,轻城市文化环境。只有文物建筑的保护、没有历史街区、历史保护区的观念,使得传统建筑与历史环境相割裂,城市的环境意象、景观特征遭到破坏、缺乏历史建筑群、历史环境整体保护的观念。(3)建设性破坏严重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导致实践中迷茫失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论没有超前性,不能指导建设实践;理论对规划、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未能深入研究;规划与建设各行其是,导致问题的出现。关于城市遗产保护“城市保护”一词在国内一些城市规划专业教材很少出现。“保护”是城市发展中一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英国学者鲍尔认为:所谓保存是指对建筑物或建筑群保持他们原来的样子,而保护主要是针对现有美好城市环境予以保护,但在保持原有特点与规模的条件下,可以对它做些修改、重建或使它现代化。文化遗产指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文化人类学或人类学价值的古迹、建筑群或遗址。绪论城市保护:城市保护不仅意味着历史文化名城中一个文物古迹或历史地段的保护,而且还包括对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中各个积极因素的保护与利用。图1保护工作的层次及其关系历史保护可以定义为:为降低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衰败的速度而对变化进行的动态管理。城市历史保护“不只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城市遗产保护的意义城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切实保护与合理运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城市建设战略性发展方向。保护文化遗产是拯救世界濒危文物古迹的需要。保护城市遗产是延续历史文脉,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城市遗产可以为发展文化观光产业创造条件。同时历史保护具有社会学意义。总之,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规划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城市历史保护不仅意味着文物古迹或历史地段的保护,而且还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中各种积极因素的保护和利用。图2城市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示意图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以既有自然环境、又有人工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两个方面第一章城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批注[h10]:“保护的基本目的不是要留住时光,而是要敏锐的调适变化的力量。保护是作为历史产物和未来改造着对当代的一种理解。”H.L.Gornham.Maintainingthespiritofplace批注[h11]:保护+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复杂、开放的巨大系统,是一个人类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形成后,人类的活动仍然主导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前景有两个:一是保持良好循环(经济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二是走向恶性循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城市保护的生态环境观一、历史资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历史建筑、历史环境可以作为再开发、再利用的潜在资源。历史环境还可作为文化观光资源。但是历史环境不是为了观光活动而存在,而是由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所创造的、适宜居住和生活的环境空间。二、旧建筑储存着能源耶鲁大学教授提出:“城市是一个新矿藏”的概念,自然中的大多矿藏是不可再生的。城市是利用不同的矿藏建设起来的。这些资源一旦过了使用寿命就被抛弃,是不科学的,也是对环境不友好的,而是可以重新利用这些矿藏与资源。三、历史保护的环境经济观历史原因导致旧城改造成为城市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要做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生态与文化多样性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及人工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既涉及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又关系到环境,故成为两者的结合点,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存与文化环境的调适与内在联系。文化传统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人类实践活动有关的各种生活方式,它产生于文化的继承性与变异性相统一的特性中,即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保护最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图3城市保护所涉及的主要范畴批注[h12]:历史保护对保持良好生态系统具有积极的意义,城市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自然、生态、文化等综合结果,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方法。批注[h13]: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多样性与同一性的统一。“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的背景,“环境观”指的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看法。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历史环境”包含建成环境与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必须在一定历史环境中才有完整的意义。正确的“历史环境观”既重视历史环境保护的物质价值,又重视对历史环境文化价值的理解。1、美国的自然保护思想(1)环境保持思想的出现19世纪,美国在森林保护方面创造“保持”的用语。罗斯福执政时期的政府顾问、森林署长官G.平切特提出的“保持”概念是美国首次为环境立法和政策所采纳的思想之一,因此它也被认为是美国现代环境主义的根源。但是,“保持’的概念并不意味着“保存主义”或“旷野运动”。当时环境保持的思想可归结为一点,即“为人类的利益而利用大自然”。(2)自然保存主义思想自然保存主义者的领袖人物是J.缪尔。他认为,在所谓“文明化”的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和本性遭到压抑和扭曲。而原始山林正是帮助人类恢复本性和力量的唯一去处。人类早期的原始生活已在人类的本性中植入一种向往探险、自由和接触自然的渴望。这种渴望是“文明化”的都市生活所无法满足的。他主张把美国最好的原始森林作为人类精神的“圣殿”加以保存。(3)世代间平衡的保护原则美国法学教授E.B.魏伊丝女士在她1980年代的著作《未来世代的公正:国际法、共同遗产、世间公平》中,提出了关于环境世代间平衡的三条保护原则。第一,要求各世代就像将来世代在自己解决自身的问题、实现自己的价值之际不对用可能的选择作不当限制那样,保护自然、文化资源基础的多样性。第二,要求各世代要像继承不比现时代状况更差的地球那样继承地球质量。并有享受相当地球质量的权利。第三,各世代应当将过去世代继承的遗产平衡的使用权赋予各个成员,为了将来世代要保护这种使用权。2、日本主动性环境保护运动——历史城镇保护日本的环境运动按其历史和现状分为四种类型(1)反攻害——受害者运动(2)反开发运动(3)“反攻害输出”运动(4)环境保护运动其中第四种类型是以保护现存环境为目的,包括历史建筑、街道格局、城镇景观等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以及受英国影响而设立的以开展自然保护为中心
本文标题: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5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