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如何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1如何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喊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如何真正实现在统一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变革呢?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好教材,只有正确处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做到活用教材,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极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材的观念,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一、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能讲一课,备一课备课时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比如语文五体必修课本和两本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些主题甚至有些篇目是重复的,在备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几首诗歌都是唐诗,必修4第二单元选的是几首宋词,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通盘考虑,结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书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授,比单独对这两个单元的讲授效果就要好得多。又如必修3选入了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在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中又选择入了这篇文章;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入了孔子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时又在先秦诸子选读中选入这篇文章,在教学这些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对它们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使看似散乱的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也节省了不少宝贵的教学时间。二、紧扣课标,把握核心如果说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是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微观上对专题内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概括地说,课程标准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种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领域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达到的行为标准以及个人发展的高度,以使学生能丰富圆满地生活,能顺利地步入社会,包容社会,改造社会,从而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尽量做到一课一核心。2高一是学生由初中升上高中的第一个学期,是入学适应的关键期,适应良好则会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会对今后的学习甚至整个高中阶段都将恶劣的影响。所以必修1第一单元选择了几首比较浅显易懂的现代诗,这几首诗歌意象优美,情感真挚。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有所得。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是整合教材的依托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考核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实施的基础。教材是完全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因此研究透了课程标准,就有了深入挖掘教材的能力,就知道应该怎样合理地整合教材,这个时候你就不会“死教教材”,就能够实现“用教材教”的真正转变。比如必修2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有一篇是《荷塘月色》,根据教学进度,这一单元的文章教学要等到下半学期来进行,而等到那个时候,荷塘的荷花怕早已调谢了(我校正好有两个荷塘),这时去学习这篇课文,不能很好地建立文本与时节的联系,缺少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情境的渲染,学生感受不到荷塘月色的优美意境。如果研究透了课标你就不会死教教材,你就敢于整合教材。从活用教材的角度,将其内容调整到相应的季节去学习,可以使学生将文本与自然相结合,真切地去品味、感受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神韵。我就是将这篇课文提前到上半学期来教学的,教学时,我将课堂搬到了室外,就在荷塘上的亭子中进行,边教学边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荷塘,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进行对比,并且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观察体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师不必完全忠实于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适当开展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演示、表演、交流与讨论、反思等方式、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时代呼唤真正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与发展。而只有深入地研究课标,才能灵活使用教材,这正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也就是说只要从教者人人心中都有“课程标准”这颗定盘星,教育的战斗机上才会有“活用教材”的螺旋桨,素质教育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腾飞。
本文标题:如何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9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