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自考)
1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到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3-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2.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3.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4.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5.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6.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7.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8.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学前效率仅指教育投入与产出之比。学前教育效益可以分为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个人经济效益:指个人接受学前教育,终身所能获得的收入扣除所支付的教育成本的净收益。个人精神效益:指学前教育给幼儿的心理与行为、认知与情感等带来的难以用直接的经济效益衡量的好处。学前阶段更应重视个人精神效益问题。9.社区教育--把教育之于一定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反政府和党的领导下,一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势。10、学前教育职能:指学前教育必须实现的任务作用。11、关键期:指在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个体对于某种知识经验的学习或行为的形成比较容易,而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在较晚阶段再来弥补时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无法弥补。12、学前教育的社会效益:指相对于正在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没在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所得到的好处。13、社会经济效益:指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个体投入社会经济之后,引起的社会劳动性产生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14、学前教育学:是以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为对象的一个研究领域,目的在于揭示学前教育的规律,阐述学前教育的原则、方法。15、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16、家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生物功能、心理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和文化功能。17: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指父母和家庭成员中其他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18、托幼机构:是集体教养幼儿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19、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20、社区:指一定地域内由共同文化、共同社会心理、共同生活环境和相关关系的居民所形成的人口群体。21、教育生态学: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22、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23、托幼机构是幼儿走出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教师作为托幼机构教育中的重要人物,担负着艰巨的责任。24、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实施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25、蒙养院:到清朝末年,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内含《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章程》,这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的新阶段,并且出现了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蒙养院。26、最近发展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1个时现有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的就是最近发展区。27、支架式的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28、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29、幼儿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幼儿、要把幼儿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30幼儿行为辅导:是指对符合社会文化、价值标准的良好行为的塑造,对幼儿良好行为表现的支持、鼓励,以及对不良行为表现的矫正和治疗。(见第六章第四节)31、教学效能感:一般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儿童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32、教育机智: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情况,快速地做反应,及时地采取当措施的能力。33、个性:又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34、专家型教师:又称为“专业化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专业敏锐洞察力的教师。35、显概念: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36、隐概念: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念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37、微型教学:指以较少数幼儿为教育教学对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5~20分钟),让教师尝试做小型的教育教学,并把这种活动过程摄制成录像进行分析。38、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儿童、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1、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2.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3.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4.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5.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6.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7.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8.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9.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10.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11.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12.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13、物理环境:即物理经验。事物的物理特征。14、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15、同化:当外部刺激作用于主体时,外部刺激被处理改变结合到主体结构中去的过程叫作同化。(如孩子学会叫“爸爸”时,把所有男的都叫“爸爸”。即以自我为中心。16、顺应:内部图式通过改变以适应外部现实的过程。即不再把所有男的都叫“爸爸”时。17、幼儿班级是幼儿园计划、安排和组织保育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18、亲社会行为:在幼儿的众多社会性行为中,我们把那些符合或适应社会文化和行为准则及价值观的行为。19、反社会行为:那些违背社会文化、道德标准、伤害他人的行为。20、幼儿行为辅导:主要是指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人为的干预。21、同步教育:也称一致性教育,即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对幼儿进行一致的或同步的教育。22、幼儿行为辅导技术:幼儿行为辅导技术主要是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23、移情:是对他人所处的某一情景中的情绪体验的理解与分享。(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知和体验。)24、移情训练:使幼儿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共鸣,这是改善幼儿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25.榜样影响法:通过对他人(榜样)行为的观察,幼儿获得了有关行为正确与否的判断1.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经验。2.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3.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的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4.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5.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6.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7.项目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学,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8、课程模式: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9、课程目标: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图促进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程度,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10、课程内容:指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11、陶行知答:1.“伟大的人民教育家”2.工农幼儿园教育的开拓者、实验者,创办了燕子矶幼稚园(中国第一2所农村公办幼儿园)。3.创办的以“生活教育”为理念的幼稚园,并建立中国话、平民化的幼稚园。其生活教育的课程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A.课程内容来源于幼稚园周围的人、事、物,凡是儿童感兴趣的均为活生生的生活教育的材料。(即生活经验)B.课程内容的组织分全年、一月、每周、每月四种。C.课程实施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即生活教育)。(单选)提出当时中国幼教的三大弊病:外国的、花钱的、富贵的。并提出了三大策略:中国的、平民的、省钱的教育。12、陈鹤琴答:1.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家。2.1923年在南京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我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3.提出了|“活教育”思想,他明确之处:“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3.陈鹤琴指出:“小孩子能够学的与应该学的东西,本来是很多的,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漫无限制地毫无系统地去教他。……要根据儿童的环境。”4.应该成为幼稚园课程的中心。其课程内容如下(与幼儿园五大领域区分开):A
本文标题: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自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39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