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1第1页课题《召公谏厉王弭谤》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1、2课时(共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2、读准“瞽、瞍、矇、耆、隰”等偏僻字的读音。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译文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虚心听取批评的情操。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及省略句式。主要教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难点感受召公谏辞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学习指导以读代译教具多媒体板书设计《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召公(shào)弭谤(mǐ)瞽献曲(gǔ)瞍赋(sǒu)矇诵(méng)耆(qí)隰(xí)阜(fù)教学后记2总第2页教学过程(含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2分钟)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李世民二、结合注解,了解《国语》的相关知识。(3分钟)《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从此一般都认为《国语》乃左丘明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三、教师范读,正音正字。(8分钟)四、学生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回答,教师明确)。(25分钟)召公(shào)弭谤(mǐ)瞽献曲(gǔ)瞍赋(sǒu)矇诵(méng)耆(qí)隰(xí)阜(fù)1、召公谏厉王弭谤谏:动词,劝说,劝告。(邹忌讽齐王纳谏,)弭:消除,阻止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译文: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目: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译文:3、是障之也障:防水堤坝,名词用作动词,堵住、阻隔。回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内容。学生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翻译句子。3总第3页教学过程(含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5、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为:治译文:(省略句,例子如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医,使监谤者。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六、结合讲解和译文,学生三读课文,分析内容。(27分钟)(一)解析第一段内容1、请找出能体现厉王性格特征的词语,说说厉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谤王——道路以目3、“国人莫敢言”,是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二)浏览第二段本段主要是召公的谏辞。1、召公对厉王弭谤的方法有何批评?(原文)明确:是障之也。(随后用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来说明堵塞言论的危害性。并指出“为水”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导”,“为民”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宣”。)2、古代天子听政如何广开言路?明确:直接的:①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②瞽献曲,③史献书,④师箴,⑤瞍赋,⑥曚诵,⑦百工谏。间接的:①庶人传语,②近臣尽规,③亲戚补察,④瞽、史教诲,⑤耆、艾修之3、结合本段,说说天子听政为什么要广开言路?明确: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即民之“口”能说出国家学生再次朗读。学生分析课文。4总第页教学过程(含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这才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三)浏览第三段召公如此精辟的论断,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吗?明确: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七、学生朗读课文并讨论。(15分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课文对你的启示。(假如你是一个领导者,面对群众的意见你该怎么做?我们每一个面对别人对你的批评和意见,该怎么做?)八、小结全文。(8分钟)1、朗读课文2、总结:《召公谏厉王诽谤》是先秦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名篇。文章描写了周厉王得知人民不满后,不仅不加悔改,而且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镇压,致使人民敢怒不敢言,终于“流王于彘”,也从侧面反映出人民力量的伟大,从而揭示出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历史规律。更向领导者提出一个真理理:要广开言路,多听群众的意见,听不同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我们学习、工作、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九、作业布置(2分钟)下课后,请同学给我们提提意见,听听他们对我们都有什么样的意见;回家后,请爸爸妈妈给我们提提意见,听听他们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意见。附板书设计:再次朗读课文。学生讨论并交流。
本文标题: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20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