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教材分析:四上教科书共5个单元有生命的物体溶解天气磁铁声音研究一个典型单元——溶解中的第一课《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比较熟悉的内容•有较多的相关教学实施课例•有苏教版可以进行比较•可以作为认识教科版科学课程的比较典型的一课来研究溶解•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从单元的编排来看,体现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理念,是大单元教学的典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主题学习中,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学习活动能够向着更多、更广阔、更全面的领域拓展。2溶解有一段单元的导入文字读一读请思考这段文字的意义——对学生——对老师——对教材喝一口汤,鲜味中带点咸味。汤里有什么呢?有人说:汤里有味精,还有盐。盐不是一粒粒的吗?汤里的盐在哪里?味精在哪里呢?有人说:盐和味精都溶解在水里了,看不见了。平时,我们常听到“溶解”这个词,还常把一些物质溶解到水里去。可是,溶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开始溶解单元的观察研究活动吧。谁在喝汤?谁在想?谁在说??什么意义?调动学生已有的对溶解的认识慎重地出现、使用一个重要的词:溶解一个特定的情景作内涵的保证一个具体、鲜明的事例作生长基础建立溶解主题下的探究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什么提这段文字?对我们有什么启迪意义?教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忽视学习主体研究的问题,分组实验变成演示实验,甚至不做实验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另一个问题是,平时的教学,“用教材教”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理想状态,对于大多数兼职教师和部分专职教师来说,“教好教材”依然是需要长期研究的任务。今天的分析——就把重点放在学习主体研究和“教好教材”上。教材研究中的学习主体研究•主体的学习基础•主体的学习障碍•主体的学习发展需求•主体的学习特点这是分析、研究、认识教材的一个重要方法、重要角度、重要思路溶解•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怎样加快溶解•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教材是有严密的潜在的逻辑结构的。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怎样使食盐在水中溶解的更快呢?→到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盐呢?(涉及到对溶解度的认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是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动力,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探究活动才不会完结。学生在一个个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探究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科学知识。1、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活动一沙子盐活动二面粉(沙子、盐)活动三高锰酸钾砂糖活动四整理、联系和拓展(表格)活动一沙子食盐1、把沙子放在水里,把盐放在水里。观察2、搅拌。继续观察比较3、描述、交流在现象的观察、描述中,学生和老师将使用一个重要的的词——“溶解”那么,溶解是什么意思呢?不溶解呢?第一层次的对“溶解”的认识像食盐那样放在水里……——溶解像沙子那样放在水里……——没有溶解已有的认识——学生很容易接受给以明确的肯定——强化已有的认识同时又予以实例性的限制——肯定的只是自发认识中的正确部分这一层次的“溶解”的认识——可以说是孩子们的自发认识一个非教育环境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认识这是一个模糊的意义不大的认识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一个有待发展的认识活动二面粉(沙、盐)1、把面粉放在水里,观察!与沙+水比较与盐+水比较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2、然后搅拌。观察!与沙+水比较与盐+水比较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看起来——以我们的肉眼观察比较——面粉不像沙那样沉在水底,而像盐那样“分散”到水中了……看起来:面粉+水更接近于食盐+水变成很小很小的微粒,均匀地……在没有教育背景的情况下,对面粉是否溶解的问题就犯难了,出错了。如果我们进一步观察比较呢?过滤——“面粉+水”“沙子+水”“盐+水”过滤后观察比较:“谁”跟“谁”接近?不少教师可能认为本堂课的内容比较多,对过滤实验如何处理,心中无数。这里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如果要处理成演示实验,那教师操作一定要规范----“两低两碰”:两低----(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两碰----(1)、漏斗下端碰烧杯内壁。(2)、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二是如果要处理成分组实验,看看课文的插图,过滤不加导流棒可能并不是编者的疏忽,而是编者的匠心独运!学生初次接触过滤实验,教学目标不在于掌握过滤的操作方法,可以不必那么规范。在往漏斗里倒入液体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定要用玻璃棒引导,只需让学生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漏斗外即可。沉淀——“面粉+水”“沙子+水”“盐+水”沉淀后观察比较:“谁”跟“谁”接近?二个层次的对“溶解”的认识一、像盐那样……像沙子那样……二、像盐那样……,放多久都不会沉淀,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像沙子、面粉那样……,过段时间就会沉淀的,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的……不只是对“溶解”的认识的发展对“很小、很小”的认识,对微粒的认识,对重力的认识,对物质的认识,对分子的认识,对分子运动的认识,对时间的认识,对认识方法的认识,对科学……认识发展的由表及里的过程经历由静止的观察向发展、变化的观察推进的经历……•活动三高锰酸钾、砂糖把几小粒高锰酸钾投入一杯水中把几小粒砂糖投入另一杯水中观察、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用筷子轻轻搅动一下水,继续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请思考分析这个活动!活动三有什么意义?•把几小粒高锰酸钾投入一杯水中把几小粒砂糖投入另一杯水中观察、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用筷子轻轻搅动一下水,继续观察并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请思考分析这个活动!高锰酸钾----推进孩子对溶解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过程不明显,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溶解,是动态过程。颗粒从看得见到看不见(肉眼),水从无色到紫色,且由浓变淡,扩散与散布均匀的过程。颜色从不均匀到均匀的过程,可以这么说:高锰酸钾是认识“溶解”的最好材料,本堂课中不可等闲视之,不可忽略不做。否则,学生对溶解的认识是不完整的、片面的。通常情况下——学生对高锰酸钾投入水中后出现的现象十分感兴趣。——啊!一条条的紫红色的下垂的彩带,就像节日的焰火,绽放在杯中,慢慢地慢慢地把整个“天空”染成紫色。老师们大抵也会满足在学生的兴奋状态和一般的视觉层面的描述上。如果我们细细想一想——学生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指导呢?观察描述水、高锰酸钾、砂糖的变化是否有老师会想到——高锰酸钾+水1、高锰酸钾的变化2、水的变化砂糖+水1、砂糖的变化2、水的变化这是一个什么过程?•高锰酸钾从可见到不可见的过程•水从无色到紫色的过程•紫色的由浓变淡的过程,扩散与散布均匀的过程如果有,应该有学生说——•颜色由不均匀到均匀!•那么,这个“颜色由不均匀到均匀”的现象向我们传递的是什么信息?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或者我们可以据此推测什么?还有“糖+水”的活动•这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该怎样观察描述呢?•是否也隐含着有价值的问题和活动?•为什么把糖与高锰酸钾组成一组?•“糖+水”与“盐+水”之间的联系?还有活动四——参考列表,整理观察研究结果主要项目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变成的微粒的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仔细分析一下可能有些问题:变成的微粒大小----还能填填,“大”或“小”。在水中的分布----就难了,描述性的?是否沉淀----与上面的表述方法不同,变成了判断题。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变成了问答题。如果改成“是否”的判断句式,让学生用“×”、“√”表示,分析起来一目了然,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了。如: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变成的微粒肉眼是否看得见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在水中是否沉淀(降)是否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是否溶解两个问题结束物质在水里溶解了,我能观察和区别吗?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呢?十分明显,要求能作一般性的观察和区别;并且开始讲求观察区别的方法。为什么说这么多?科学课的研究需要向纵深发展!在当前,细致、深入地研究一些单元、课题对推进我们的科学课研究是有益、有效的选择。面粉的活动是不是多余的?没有这个活动不也教学了溶解?这个活动是针对小学生发展溶解的认识设计的!不少老师碰到了认识把握科学课的问题。面粉,这是溶解认识的细化,是引出沉淀、引出过滤有结构的材料!是能体现整体效益的结构,“1+1>2”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习惯。科学知识:整理、描述关于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初步感知溶解,获得对“溶解”概念的初步认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经历和知识水平出发,描述“溶解”的特征。2、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四杯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以及CAI课件。2、小组观察实验:面粉、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过滤装置。3、课始,课件显示:很想与大家聊聊生活小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溶解”师:同学们,我们经常喝汤,对吗?师:我也相信你们的妈妈做的汤味道一定很鲜美。可是你们知道吗,汤的味道为什么会这么好?究竟里面放了什么东西?师:味精和盐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师:在这里,我们把这一过程说成“溶解”。这是一个新的科学名词。(教师板书,学生齐读)二、引领学生探究“溶解”的秘密活动一:食盐+水?沙子+水?师:为了搞清楚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带来了几样东西,大家一起边观察边研究。(出示食盐和沙子,让学生上来辨认,学生很快就能辨认出沙子和食盐。教师板书:食盐沙子)师:现在我要做的是把食盐和沙子分别与水混合,请你们认真观察。(教师演示:把装有食盐和沙子的杯子移至投影仪,然后分别倒入清水)师: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有没有充分混合?师:(教师用玻璃棒搅拌)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盐溶解了,能不能就说盐没了呢?小结:大家很善于观察。我们得到了关于“溶解”的第一点共识。(课件出示:像盐那样放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我们就说它溶解了。)活动二:面粉+水?师:如果我把面粉和水混合,又会怎么样呢?师:如果叫你与上述两种情况作比较,你觉得会更像哪一种?(不能确定。)师:现在为了进一步证明面粉是不能溶解于水的,我们把它们混合物中的面粉和水分离出来,好不好?教师出示过滤装置,依次介绍铁架台,漏斗,滤纸,让学生说说注意事项,自己补充。(学生小组合作,教师不时指导)师:比较一下两个过滤实验,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分别把两滤纸拿到投影仪上展示)师:经大家的猜测,证明,发现,我们又得到了关于溶解的第二点共识。活动三:高锰酸钾+水!糖水+水!师:我还带来了两样已经知道能够溶解的物质,一样是高锰酸钾,一样是大家熟悉的白糖。同样与水混合,看看它是怎么溶解的。(教师把两杯清水摆至投影仪,然后依次加入高锰酸钾与糖)师:说说是什么现象让你如此兴奋?师:大家的描述很精彩!那这时候有没有溶解均匀?师:(用玻璃棒轻轻搅拌)颜色均匀了没?师:那么这个“慢慢地向四周扩散”、“颜色由不均匀到均匀”它在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呢?它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师:那你们联想一下糖是怎么溶解的?教师在前面两点共识下面,课件再出示:像高锰酸钾,糖一样放入水中,能向四周扩散,我们就说它溶解了。(师生齐读)活动四:整理结果,课后延伸师:我们今天还有一个任务,也就是把这一节课的观察发现整理成一个表格,把它完成,好不好?(小组合作填好表格,交流由教师打“√”“╳”表示)师:很快就下课了,课后你们有什么打算?师:我有个建议,这张表格后面还有很多空格,想不想把它填填满?师:有没有信心完成?师:祝你们成功!希望你们继续研究!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然而平时科学课上或不以学生为主体只探不究,或不能吃透教材而脱离科学实质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何走出这一现状,
本文标题:《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41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