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重点版)
知其不可而为之1《知其不可而为之》(重点版)编撰洪申健时间2010年11月编号03一、核心解读:本课节选的几章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也反映了他们与隐者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通过隐者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表现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事实。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来看。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出世与入世,担当与逃避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为积极,突显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的民族脊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如诸葛亮明知蜀国不可兴、阿斗不可扶,却依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流芳千古;宋代的文天祥明知无力挽救国家于倒悬之中,却依然出生入死,抵抗元军,直至慷慨就义,证明了民族的血性与骨气。二、名句填空:0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02·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道之不行,已知之矣!”★03·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0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06·子曰:“,可以为师矣。”07·子曰:“,思而不学则殆。”08·子曰:“朝闻道,。”09·子曰:“,小人喻于利。”10·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字词注音:知其不可而为之2弑.简公(shì)楚狂接舆.(yú)趋而辟.之(bì)耦.而耕(ǒu)鄙.哉(bǐ)长沮.桀溺(jū)耰.而不辍(yōu)夫子怃.然(wǔ)为黍而食.之(sì)荷蒉..(hèkuì)硁.硁乎(kēng)末之难.矣(nàn)从政者殆.而(dài)击磬.(qìng)荷蓧..(hèdiào)往者不可谏.(jiàn)三、实词整理: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1)趋而辟之/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辟=避,躲避,逃避(2)是鲁孔丘与?/是鲁孔丘之徒与?与=欤,语气词,吗(3)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反=返,返回,回去(4)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芸=耘,除草(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尔,你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1)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沐浴:斋戒洁身,以示庄重(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从而:跟随然而。丈人:对老人的尊称。(3)明日..,子路行以告明日:第二天(4)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行:行不通(5)有心哉,击磬乎!有心:别有寄托,指孔子的磬声寄托了自己的心志。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后:名作动,落在后面(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食:使动,使……吃;见:使动,使……见(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动用法,使……纯洁(4)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歌:唱歌4、解释一词多义:谏(1)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2)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谏:规劝易(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易:改变,改革(2)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易:容易行(1)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行:出门,上路(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行:实践,践行徒(1)是鲁孔丘之徒与?徒:弟子(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徒:同类节(1)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节:礼节(2)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节:节约为(1)夫执舆者为谁?为:是(2)杀鸡为黍而食之为:做(3)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为:做5、解释其他字词:(1)陈成子弑.简公弑:以下犯上,臣杀君、子杀父母。知其不可而为之3(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追:及,补救(3)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趋:快步走,急行(4)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津:渡口(5)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植:插立(6)耰而不辍.辍:停止(7)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止:留(8)鄙.哉,硁硁乎!鄙:偏狭(9)深则厉.,浅则揭.。厉:连衣涉水。揭:提起衣裳。(10)果哉!末之难.矣!难:诘难(11)陈恒弑其君,请讨.之。讨:讨伐(12)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殆:危险(13)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四、虚词整理:之(1)之三子告,不可。之:到,去(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今之从政者殆而!之:的,结构助词(4)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6)果哉!末之难矣!之:代词,他以(1)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以:因为(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以:与(3)子路行,以告以:把(4)遇丈人,以杖荷蓧以:用而(1)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而:表修饰连词(2)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句末语气词(3)长沮、桀溺耦而耕而:表修饰连词(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而:却,表转折连词(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而:却,表转折连词焉(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2)且焉置土石。焉: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五、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有心哉,击磬乎!/鄙哉,硁硁乎!主谓倒装句(2)莫己知也/末之难矣宾语前置句(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句(4)晨门曰:“奚自?”宾语前置句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1)之三子告,不可(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2)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知其不可而为之4(3)子路行,以告子路行,以(之)告(孔子)(4)鸟兽不可与同群鸟兽不可与(之)同群(5)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之)易也(6)至,则行矣(子路)至,(丈人)则行矣七:翻译下列名句:(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补救。(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和他们一起来从事改革了。(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啊?(4)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此人就是那个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的人吗?八、思考题:(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2)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3)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和观念?(4)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答案】(1)“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高度重视。(2)“不敢不告”表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恪守,尽管孔子早已料到即使上报也必无果而返,但身为大夫,有责任告于哀公。反复申说“不敢不告”流露出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3)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4)孔子反对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绝对反对战争。试想孔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民众,而率各国以讨之。(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其不可而为之5(1)“辟人之士”和“辟世之士”分别指哪一类人?(2)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怃然”一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心理?(4)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话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精神?(5)你对孔子的这种精神有什么看法?(6)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答案】(1)辟人之士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志在变革乱世的人士;辟世之士指长沮、桀溺这些隐居之士。(2)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3)“怃然”:失意怅惘。对长沮桀溺之辈面对乱世退隐避世的行为感到失望,为人们对自己的不理解感到有些伤感。(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体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5)“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献身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要看行为的动机,如果是为了正义的事业和崇高的理想,自然应该执著坚守;但如果是为了一己私利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就不能“知其不可而为之”了。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便宜行事,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的牺牲。(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孔子的人格精神予以一分为二的分析和批判的继承。)(6)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去追求他们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如宋朝的状元宰相文天祥明知无法挽回南宋小王朝覆灭的命运,仍坚持抵御强大的元军,做到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谱写了一曲正气之歌。又如三国时的诸葛亮,明知汉室不可复,阿斗不可扶,依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答案】(1)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2)从后文与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的对话中可以推知孔子想表达如下意思:正因为天下知其不可而为之6大乱,才需要我们去改变它;我们求仕是为了实现匡正天下、恢复周礼的政治理想;为了理想,我们可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在所不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力而为,也就可以无愧于心了。(3)接舆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也如孔子一样忧国忧民,只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他们选择了“独善其身”的归隐之路。(四)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
本文标题: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重点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41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