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分析诗歌内容。2.在对诗歌的分析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归纳总结。3.当堂背诵。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据说陈与义的这首诗歌史模仿杜甫的登岳阳楼之作,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杜甫的风岳阳楼呢?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登楼,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赶紧进入今天的课堂。二、课前反馈(3分)1.课前我请同学们熟读诗歌,并要求读准字音,现在就请同学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学生举手展示,集体正音)2.刚才我们把诗歌中重点字的音找准了,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再朗读一遍,真正做到熟读诗歌。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这个方面你还要钻研一下。三、课堂助学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这首诗歌,那我们现在就根据老师出示的学习要求,来分析一下这首歌的内容。(多媒体出示学习任务)1.诗歌虽然短小,但是也像我们学习的文章一样,包含各种信息,例如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把自己在诗歌里找到的信息勾出来做好批注,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10分)例: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登楼的时间;看到的景色;诗人的情感等。2.小组讨论后,学生举手汇报所找到的内容,师总结并出示多媒体:时间:夕阳下、日暮地点:洞庭湖之东,长江的西面;三国时吴国和蜀国的分界景物:挂着的帷幔一动不动;还有年老的树木和苍茫的波涛事情:诗人远游万里,头发已白,经过三年的艰难才在这里凭栏远眺,回忆古人。情感:悲。这个环节一定要让学生去找,不要老是代劳。3.同学们,“悲”是贯穿整首诗的思想情感,我们在课前一定都去了解了诗人的生活背景,那大家知道这时候的陈与义为什么会如此的悲伤呢?(多媒体出示问题)(3分)①学生可讲述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说明这时的陈与义正因靖康之变而逃难在外,生活颠沛流离;②学生也可能会讲述这时候北宋已灭,国不能统一,家不能完整,诗人悲的国家的命运。5.陈与义的这些悲,我们可以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呢?诗人是怎样借景舒情的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15)这类题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评、总结。例:用不动的帷幔和夕阳来烘托心中的悲伤;诗人日暮时徘徊在岳阳楼;万里流浪肯定很苦,三年多难肯定很艰辛,所以悲;诗人头发已白,国家已破,所以悲……教师点评、总结的关键:首联“东、西”两诗说明了人生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大宋从繁华转眼便灰飞烟灭;夕阳西下,岳阳楼上的帷幔和旗子一动不动,原来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眼中却显得十分惨淡;颔联借吴蜀之分,想到了国破山河碎的现状,不禁悲从中来,无奈徘徊;颈联用虚的万里和实的三年,写出了作者三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尾联情思沉郁悲壮,诗人已白头,吊古伤今,面对老木苍波,更加悲己悲国。6.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诗人的“悲”,板书:景悲悲己悲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国悲7.在同学们动手动脑的交流学习中,我们理解了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悲,最后请同学们听示范,跟读后再自读展示。(8分)8.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学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同时也理解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到诗歌深沉的意境。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用这种独力思考、集体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四、课后学习任务安排请同学们课后背诵并默写本诗。
本文标题:登岳阳楼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6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