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使用课件
《孟子》二章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仁政、王道”。《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作品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小知识•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归谬法。立论文的结构:1、提出论点2、论证论点3、得出结论驳论文的结构:1、摆出错误论点2、批驳错误论点3、指明错误的危害富贵不能淫1、熟读文本并力争背诵。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3、诵读文本,读出感情。4、品悟文章内涵。学习目标:•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疑问语气,吗。难道。居住。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们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太平。”说。表示承接,就。害怕。•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你。往,到......去。恭敬。助词,连主谓,不译。这。能够。是。呢。没有。成年男子。代词,指他。代词,指她。往,到......去。谨慎。违背。代词,指她。•孟子说:“这怎么能够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把。住所,住宅。道路。称为,叫做。顺从。妇女。居住。站。走。志向,理想。代词,指正道。这。助词,连主谓,不译。“把顺从作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实现志向,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做大丈夫!”读课文,思考讨论:1、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什么态度?从哪看出来的?应该用什么语气去读?敬仰、崇拜、羡慕。反问的句式、诚这个词语。还有后面夸张的描述可以看出。带着肯定、赞扬的语气。2、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吗?景春认为他们是,他们叱咤风云,威震一方。公孙衍提倡合纵,佩戴五国相印,联合多国一起对抗秦国。张仪提倡连横,终助秦王称霸天下。曾经“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认为他们像妇女一样只知道顺从君王,没有人格和操守可言。他们以自己的喜好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3、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分几层?分别用什么语气来读?两个层次。“是焉得为大丈夫”到“妾妇之道也”为第一层;“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第一层是反驳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第二层正面提出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第一层应该读出轻蔑和鄙视。第二层应该读的慷慨激昂、掷地有声。4.“是焉得为大丈夫”中的“是”指什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原文回答)6、“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此”指代什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孟子说理善于运用对比、排比句式,以增强表现力。这样的句子气势磅礴,铿锵有力。试着读一下,读出句式的特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标准:一是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二,是否得志,不放弃自己的原则。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不能使之迷惑、动摇、屈服。8、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9、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10、孟子的话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句是根本,是核心,是基础。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两句是分两种情况讨论,对基础进行补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几句是几种极端情况,是进一步补充。11、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自己的话回答。•大丈夫应该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实现志向,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独自走自己的道路。12、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13、“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中心:本文记述了孟子和景春关于大丈夫的讨论,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提出了大丈夫的标准:一是要有仁、义、礼;二是要坚守原则;三是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2、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3、能准确的翻译课文。4、根据译文背诵课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海滨。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任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集市中被任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肌肤。用来。使…...痛苦。将要。责任,使命。这,这样。使…...劳累。意志,情感。使…...饥饿使......震撼。使......坚忍。能力。•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人的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经常,常常。脸色,表情。这样。内心困惑。犯错误。这样。外来的祸患。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问题探究: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共同点:他们都出身贫贱,经历磨难,最终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说明:逆境出人才。3、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这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还是驳论?下面这句话用了那一种论证方法。(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立论。道理论证。5、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8、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不容易灭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主题本文通过六个出身贫苦却成就不凡事业的名人事例,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论证结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面)(反面)摆事实:古代六个名人都经历磨砺讲道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人恒过,然后能改天降大任于是人行佛乱其所空乏其身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逆境成才古今异义1发2筑3士4是5征6喻古义古义古义古义古义古义今义今义今义今义今义今义被任用送出狱官士兵表现出征捣土用的杵建筑这判断动词了解比喻了解关于孟子的名言、成语和故事:孟子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时就好修养好个人品德,得志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忘记别的老人,抚养自己的小孩时不忘记别的的小孩。《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子母亲为他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孟子小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做买卖的游戏。母亲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鞠躬行礼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母三迁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不满,便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很短的,王即使有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一曝十寒原意: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孟子成语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孟子成语揠苗助长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人恒过,然后能改”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我认为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但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课外拓展
本文标题: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使用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7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