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编讲故事编讲故事的具体考试方法:考生现场随机抽取命题,准备10~15分钟左右,然后根据说抽的题目按要求编讲一个时间为3~5分钟左右的戏剧故事。由于面试考试科目的现场抽取性,所以不同的考生考题也是不同的。此科目没有一个固定的题型模式。题目不同无妨,应试技巧却有规律可循。故事包括真实故事、假定故事和虚幻故事。情节、人物和环境是故事的三要素。编讲故事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抽象概念,运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素材积累,将生活中的事件经过艺术的再加工,并进行逻辑思维的创新与想象,以讲述形式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编导高考中,编讲故事常以四种形式出现:1、直接命题式,如“夜半钟声”、“飞来之福”等。2、词语连接式,即将互不相干的几个词语有机的编织到一起,发挥想象,讲述一个精彩生动的故事。如“茶杯、椅子、照片”等。3、故事开头式:给出一个故事的基本开头,让考生接着往下进行讲述。如:小丽是某高中高二的女生,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途中,不小心把拴在自行车背后的书包给晃丢了。有一天,她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说她捡到了那个书包,并让小丽在星期六的晚上十点钟在一公园相见......4、故事接龙式,即考生为5人或10人一组一起进入考场,由第一位考生抽题并开头,其余考生顺次接下去最后一位考生收尾。注意:故事不是事件,讲故事不是叙述事件。命题编讲故事的要求:1、大量素材的积累(1)故事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考生要想讲出吸引考官的、别具风格的、有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考生脑海中有大量的素材积累。要求:平时要懂得发现生活、留意生活、积累素材。(2)考生要通过大量阅读和观看影片的方式来拓展自己的素材量。2、规定情境的设置面对考官仍然张口忘词、不知所措或者磕磕绊绊勉强讲完故事,原因有两点:(1)情绪紧张。(2)考生对于自己所讲述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好通盘的考虑,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只是去纠缠一个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情节点,如此一来思维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总结:拿到题目后,考生首先要对手中的题目设定一个情境,包括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关系等,这是戏剧创作中的规定情境,但同样也适合于编讲故事。3、立意、悬念、主题的确立一个故事编织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以上三个基本要素。立意立意指要在故事编织过程中根据命题范围选取一个具有较强戏剧性的中心事件。故事需要绝处逢生、拍案叫绝;故事讲究立意的创新性,即追寻新、奇、巧、趣;立意还可以以情见长、以情动人。立意1、故事的立意来源于生活,考生要懂得从生活中提炼故事的戏剧性和感动性,要以正常的逻辑思维去挖掘、提炼“超常性”的东西。2、立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要设置得在“情理之中,预料之外”。3、立意的背景可以“假”,但细节必须“真”。悬念悬念即故事的戏剧性,即考官对考生所编织故事的发展与结果的期待性。考生要善于设计故事的结构,善于运用悬念去组织安排故事的情节矛盾、铺设戏剧冲突和展开戏剧情境。悬念悬念的设置要注意:1、引人入胜,即故事的起伏性、曲折性和跌宕性。2、事件的偶然性、巧合性和骤变性。主题主题就是故事的主旨。往往一个事件会引伸出多个主题,这时你必须根据对事件的把握找出最能吸引考官注意的事件作为中心主题。确立了主题就确定了故事的中心内容。4、结构故事考生在进行编讲故事过程中,素材有了,规定情境设置了,立意、悬念、主题也已经明确了,但怎样更好地将各种元素有机的集合在一起并构成一个故事呢?这就需要结构一个故事。结构一个故事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进行。(1)“开头”即故事的开始部分。开头要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2)“情节”即故事的中心事件。情节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人物”即故事的推动者和发展者。故事的人物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要人物;二是次要人物。有了人物以后,下一步便是将人物安排在一些似乎是无法解决的难题与逆境中。他们必须面对同他们相对立的人或事(情节的安排),要使得具有正面特点的人物和具有反面特点的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也就是说必须有矛盾冲突。(4)“高潮”即故事中矛盾冲突集合点。(5)“结局”是编讲故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考生结构一个故事的时候,除了编织开头,其次重要的就是“设置”结局。只有首先将开头和结局编织好了,才能够紧扣“两头”,进行戏剧性的艺术创造。结局的编织要做到耐人寻味、令人思考、出乎意料。5、编织主体情节大体结构完一个故事后,考生即进入到最后一个思维创作阶段——编织主体情节。在处理情节的编织时,一定要注意有中心事件。考生在主体情节的编织中常常有几种错误:1、情节的转折始终按照常理发展,虽然一直在变化,但大家都能想到,也就不吸引人了。2、情节的发展始终按照考生讲述的意愿进行,给考官的感觉不是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自然发展导致了情节的发展,而是考生想到哪里便讲到哪里,这样的情节曲折同样是没有吸引力的。考生在主体情节的编织中常常有几种错误:3、情节的编织缺少有特点的细节,缺少细节的情节永远是干瘪瘪的,一个故事若能有一两个有生活气息、有特点,或者是有趣的细节,情节立刻就会饱满起来。4、情节的编织没有围绕一个统一的线索发展。情节虽然曲折,但编织不集中,或是编织到另外的事件上去了,依旧没什么创新可言。主体情节的编织要注意实践性、地点性、动作性、目的性和人物性等。我们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故事要怎么带入、怎么发展、怎么作结?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生们明确以下几点:1、人物在设定的这段时间里、出现在这个地点里做什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物行为。2、人物行为有何动机?人物为什么会在设定的这段时间里、出现在设定的这个地点里?或许在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行动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做了就做了,但只要落实到故事的讲述中去,就必须为人物的行为找出合理的动机。没有动机的行为是不可能成立的,考生一定要牢牢地树立起这种观念。3、人物行为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这其实就是故事的结局,只有行动有目的且贯穿始终,结局才能水到渠成。4、人物为了达到最后的目的,需要完成哪些任务?(6)讲故事“讲”是编讲故事的核心。考生配合自己的讲述,可以适当的有一些表情和动作,但这些表情和动作千万不能夸张,尤其是不要给考官造成一种“做作”的感觉。注意自己的声音语气,切忌拿腔拿调。像聊天一样很自然的讲述。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处理好情节、矛盾、人物、细节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故事的完美统一性。2、故事不是事件,讲故事不是叙述事件。故事是将生活中的事件经艺术化的加工后,具有戏剧性和矛盾冲突性的特殊“事件”,而事件只是故事的一个基础。将事件感情化、语言化、动作化才能构成一个故事。事件只是单纯的叙述,将“事情”讲明白即可,不需要掺杂任何的感情和作任何的评论。讲故事的过程是一个语言和动作相配合的过程,且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如亲情、友情、爱情、嫉妒、仇恨、内疚等。3、紧扣题目和主题命题所提供的物件、场景都要影响到人物关系的变化。这些物件、场景只有影响到人物关系的变化才构成中心情节,讲故事才算扣住了命题。4、故事的合理性故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即便虚构的故事,也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而容易使考官接受,如你不可能“构思”为在地上捡到一张500元的人民币!这样的“创新”,只能让考官觉得你是在“胡扯”。故事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在故事的前后要保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人物性格要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即使转变也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注重故事的合理性。(2)、故事不能违背日常生活的感受方式、思维习惯和情感逻辑。5、动作的配合性适当用动作解释故事6、语言的生动性故事讲述过程中要注意各种不同语调的运用和真情实感的加入。语言要力求做到简练、生动、形象,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不要讲得异常的僵硬,像是在背诵一篇课文或叙述某一事件给考官听一样,毫无新颖和生动可言。
本文标题:编-讲-故-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48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