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4.9赤壁之战精品课件(鲁人必修一)
标题品韵“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本文记叙了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击败曹操的全过程。孙、刘的胜利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作者剪影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涑水乡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幼年有“破缸救儿”的故事。20岁中进士,初任大理评事等职,后为并州通判。1058年(仁宗嘉祐三年)到京城任职,曾任知谏院。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敢于直谏,提出不少好的建议,但大部分未被采纳。生活俭朴,好学不倦。英宗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受到赞许,命其自选官属,置局继续编纂。神宗即位初,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安石变法,他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竭力反对。神宗授其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受,退居洛阳,继续编书。书成呈神宗,赐名《资治通鉴》。1086年(元祐元年)哲宗即位,司马光说:“四患(指青苗、免役、将官等法及西夏边事)未除,吾死不瞑目矣。”旋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排斥变法派,废新法,复旧制,史称“元祐更化”。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著作尚有《司马文正公集》等。作品背景《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等撰写的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另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总为三百五十四卷。记述上自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959年(后周显德六年)的史事。1064年《宋治平元年)司马光编成战国至秦二世的编年史《通志》八卷,呈英宗。英宗遂命再编历代君臣事迹一书,并于次年设局于崇文院,开始编撰。司马光总体删订修改,最后定稿。1084年(元丰七年)全部完成。初名《通志》,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目的在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帝王提供前代治乱兴亡的鉴戒。注本以南宋末年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为最好。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枭.()芟.夷()旌麾.()斫.案()贵胄.()鲁缟.()羸.兵()遁.逃()【答案】xiāoshānhuīzhuózhòuɡǎoléidùn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①荆州与国.邻接国:国家②宜别图.之图:图谋,打算③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咸:皆,都④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⑤必蹶.上将军蹶:倒下⑥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将:统率,指挥⑦将兵与备并力逆.操逆:这里是迎击的意思⑧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奄:基本上A.①④⑦⑧B.②③⑥⑦C.①③④⑤D.②⑤⑥⑧【解析】①国:指孙权统治的地区。⑤蹶:使……受挫折。⑧奄:覆盖,包住,引申为全部。其他都正确。【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B.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C.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D.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解析】A.中国:中原地区;B.北面:北向;D.妻子:妻子儿女。【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豫州军虽败于.长坂B.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C.今肃可迎操耳.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D.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刘豫州收众江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解析】D.跟,和。A.表被动/在。B.表目的的连词,用来/介词,用。C.表肯定的语气/表限止的语气。【答案】D5.填空。《赤壁之战》选自________。这是北宋史学家________主持编写的一部________体通史。【答案】《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年“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一位是乱世枭雄,一位是东南俊杰。正是他们导演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最终是周瑜和他的将士畅饮庆功酒,而曹操则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回到了魏国,以图东山再起。当年的苏东坡,被贬黄州,失意之余,寄情山水,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一词两赋。星移斗转,岁月飞逝,神州文武两赤壁,至今仍令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一起随司马光去感受“三国赤壁”,重温尘封历史,走进《赤壁之战》。□字词全解①〔国〕指孙权统治的地区。②〔资〕凭借。③〔协〕和睦。④〔枭雄〕豪杰。⑤〔不能用〕不愿意重用。⑥〔彼〕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⑦〔离违〕背离,指刘备和荆州将领不能合作。⑧〔别图之〕另外筹划这件事情。图,图谋,打算。⑨〔济〕成就,完成。⑩〔吊〕慰问(死者亲属)。⑪〔用事者〕掌权的人。⑫〔治〕这里是对付的意思。⑬〔而〕连词,表修饰。⑭〔克谐〕能够成功。克,能。谐,和谐,这里有圆满、顺利的意思。⑮〔为操所先〕被动句式,被曹操占了先。⑯〔向〕动词,往……进发。⑰〔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⑱〔径〕直接。⑲〔旨〕意旨,意图。⑳〔致殷勤之意〕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B21〔有旧〕有老交情。B22〔贤〕形容词用做名词,贤能的人。B23〔礼〕名词用做动词,以礼相待。B24〔咸〕皆,都。B25〔以〕凭借。B26〔计〕考虑。B27〔腹心〕也作“心腹”,最亲信的人。B28〔而〕连词,却,表转折。B29〔乎〕反问语气,相当于“吗”。B30〔长史〕官名。B31〔住〕通“驻”,驻扎。B32〔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B33〔诣〕到……去。B34〔收众〕招收人马。B35〔芟荑大难〕削平大乱,指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芟,除草,这里是消除的意思。难,灾难。B36〔略〕大致。B37〔吴、越〕指江东地区,春秋时属吴国和越国。B38〔中国〕中原地区,当时曹操占据的地方。下文“中国士众”“中国人”中的“中国”意义同此。B39〔抗衡〕对抗。B40〔按兵束甲〕放下武器,捆起铠甲。意思是停战言降。B41〔北面而事之〕意是是向他投降。北面,北向。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朝拜。事,服侍,侍奉。而,连词,表修饰。B42〔无日〕没有多少时候,很快。B43〔苟〕连词,假使。B44〔况〕连词,何况,表递进。B45〔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B46〔天〕天意。B47〔安〕疑问代词,怎么,与“乎”构成反问句式。B48〔勃然〕发怒的样子。B49〔举〕以,拿。B50〔当〕抵挡。B51〔精甲〕精兵。甲,铠甲,这里指兵士。B52〔疲敝〕疲劳不堪。B53〔轻骑〕轻装的骑兵。B54〔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B55〔忌之〕忌讳这种情况。B56〔必蹶上将军〕一定会使主帅受挫。蹶,使动用法,使……受挫折。B57〔逼兵势〕“逼于兵势”的省略。B58〔协规〕协同规划,合谋。B59〔鼎足之形〕指三国分立的形势。B60〔机〕关键。B61〔奉辞伐罪〕奉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B62〔旌麾〕军旗。B63〔束手〕捆起手来,意思是投降。B64〔治〕这里是部署的意思。B65〔会猎〕一同打猎。这里是会战的委婉说法。B66〔响震失色〕受到震动而改变脸色。B67〔动以朝廷为辞〕动不动拿朝廷的名义说话。B68〔奄有〕完全占有。奄,覆盖,包住。B69〔乃〕乃至,甚至。B70〔数〕动词,计算。B71〔悉〕全,都。B72〔共〕动词,共有。B73〔不可论〕不能相提并论。B74〔更衣〕上厕所的委婉说法。B75〔宇〕屋檐。B76〔卿〕古代对下级的客气称谓。有相亲热的意思。B77〔还付乡党〕送回乡里。付,交给。乡党,乡里。B78〔品〕品评,评定。B79〔从事〕官职名。B80〔累官〕逐步升官。累,积累。B81〔廓开〕扩开,阐明。B82〔烈〕功业。B83〔方数千里〕方圆数千里。B84〔乐业〕这里是乐意效力的意思。业,职守。B85〔为汉家除残去秽〕替汉朝除去坏人。残,残暴。秽,丑恶。这里都指坏人。B86〔筹〕谋划。B87〔舍〕丢弃,放弃。B88〔争衡〕比高下。B89〔稿草〕禾秆做的饲料。稿,禾秆。B90〔患〕忧虑,这里是顾忌的意思。B91〔冒〕鲁莽,轻率。B92〔禽〕通“擒”,捉拿。B93〔保〕保证。B94〔此天以君授孤也〕这是天把你交给我,意思是天叫你来帮助我。B95〔斫〕砍。B96〔前奏案〕面前放奏章的几案。案,几案,长形桌子。B97〔水步〕水军和步兵。B98〔料〕估计。B99〔开此议〕提出这种迎降的主张。B100〔甚无谓也〕是很没有道理的。B101〔校〕核对。B102〔虑〕忧虑,担心。B103〔妻子〕妻子和儿女。B104〔赞〕辅助,协助。B105〔卒〕通“猝”。B106〔办〕备置。B107〔为〕动词,作为。B108〔诚决〕请同他决一胜负。诚,通“请”。B109〔邂逅〕一旦,万一。B110〔不如意〕指战争不利。B111〔逆〕迎,这里是迎击的意思。B112〔画〕谋划,筹划。B113〔方略〕作战的策略。B114〔初〕刚开始。B115〔次〕驻扎,动词。“次”后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在”。B116〔可烧而走〕可烧而使之走,使动用法。“走”后省略宾语“之”。B117〔著〕居于。B118〔以次〕按次序。B119〔去〕距离。B120〔延及〕蔓延到。B121〔炎〕通“焰”,火焰。B122〔张〕同“涨”,弥漫。B123〔轻锐〕指轻装的精锐部队。形容词用做名词。B124〔雷〕通“擂”,敲击。B125〔坏〕溃败。B126〔步走〕步行逃跑。B127〔羸〕瘦弱。B128〔蹈藉〕践踏。B129〔太半〕大半。1.作为一场著名的战例,请简要回答作者是如何剪辑和安排材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在写作方面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详写决策,略写战况;详写东吴,略写刘曹。这是因为:①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说,曹操南下,主要目的不全在夺取荆州,而在征服东吴。曹操强大,东吴不及曹操,因而在主要矛盾中东吴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战争的结局完全取决于东吴方面:是和是战,战又怎么战。因此在记述时,当然应该以东吴为主,加以详写。②从作者的意图说,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资以治道”,在于通过大战过程的记述,说明曹操为什么会从优势变为劣势,由主动转为被动,最后大败,而孙刘方面为什么会与曹操相反,能以寡击众、以弱攻强,最后大胜。所以自然要把东吴方面以及他们的决策过程,即众多人物促使孙权做出决策的过程,充分展开。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孙刘方面怎样料敌、怎样决策,而孙刘方面又首先取决于孙权是否肯战,能否做出决断:联弱(刘)拒强(曹)(这些正是作者本拟揭示的重要历史经验)。至于战况、结果,顺理成章,有了前边记写的基础与事理前提,自然可以不多着笔墨,且能与前呼应。③从写史、记叙的角度说,首先需要真实、准确,同时应该扼要(指情节)、清楚(指头绪)。作者本意在通过历史说明问题,所以他在史料的运用上是很严肃认真的。本文主要取材于《三国志》。作者把《吴志》中《孙讨虏传》《周瑜鲁肃吕蒙传》,《蜀志》中《先主传》《诸葛亮传》的有关段落加以摘选编辑,几乎是“剪接”成篇,这显然出于对史实的尊重,但同时对本文的主次详略安排自然也起了不小的作用。2.古人常用“口吻逼肖”来评论个性化的人物,请回答文章是如何体现人物的个性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课的人物对话,“口吻逼肖”,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此外,还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例如同是劝孙权抗曹,孔明、鲁肃、周瑜三人的话就各不相同。①诸葛亮是刘备的使者,以友军代表的身份对孙权进言,必须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他行前对刘备说的是“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事实也是如此,但对孙权,他从不明提“求救”二字,而是一味动员孙权拒曹,因为只要孙权拒曹,刘备就自然得救了,只要能借孙权的力量击败曹操,刘备就可以乘机为自己争得地盘了。尽管当时刘备兵败势弱,但诸葛亮同孙权谈话,一开始就把孙、刘、曹并提,以抬高刘备的地位。谈到刘备的处境,他以“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语带过,既不掩饰刘备狼狈的事实,又吹嘘刘虽然暂时失败还是一位“英雄”。诸葛亮针对孙权还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明确指出只有
本文标题:4.9赤壁之战精品课件(鲁人必修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2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