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0--登西台动哭记
登西台恸哭记1、理解本文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宋朝覆亡而痛哭的强烈爱国情感。2、领会本文以“哭”字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3、具体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达主题、抒发情感、烘托气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功能4、行文风格:隐约其词、意在言外背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9年后(1291年冬)作者与友人在严子陵钓台哭祭民族英雄文天祥。但是在元朝严酷的民族压迫与专制统治下,作者却不能直书其事,而不得不以托言隐蔽的方式去写。文中分别以唐代著名的忠烈之臣颜真卿,安史之乱中奋力守卫雎阳、常山,城陷惨遭杀害的张巡、颜杲卿等隐喻文天祥,寄意幽深,托辞婉曲。开篇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雎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明明是哭祭文公,却偏偏托言唐人;明明是死于元人的屠刀之下,却偏偏说成是自己追寻张巡、颜杲卿而去。这里作者之所以要用这种借此言彼的写法,完全是为了避免元代文网的迫害,理解了这一层,才可理解他于无声处哭文公的真意。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押解北行,1279年途经雎阳(今河南商丘)、常山(今河北正定),凭吊古迹,写下不少悲歌慷慨的诗篇。入大都后,文天祥受到元统治者的种种威逼利诱,仍忠贞不渝,坚守气节,终于在1283年十二月遇害。就在文天祥被俘的第二年,南宋灭亡,爱国志士受到元统治者的严酷镇压,四处飘零,谢翱也改名换姓,隐匿乡间。记恸哭,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但作者却不从恸哭写起,而以纡曲哀婉的笔触,首先创造出一个幽深凄迷的梦境,写与文公别后于梦中思忆的种种情景。这里所寄寓的感情极为复杂:有对文公的无限钦仰与悼念之情;有对自己终究没能完成英烈未竟事业的自责与愧恨;同时又包含了在元人高压统治下,与文公就是在梦中相逢也悲不敢泣的极度悲哀凄楚的心情。原文2段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南宋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率部进入漳州,与谢翱分别于漳水之滨。分手时的“别时语”,不料却成永诀。不久文天祥被俘,继而被害,逃匿于乡间的谢翱深感自己无回天之力,更觉愧对文公。细读“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一句之中,当包含了多少复杂难言的痛楚,多少对宋亡的悼惜之情。幽缈飘忽记梦境而更为可悲的,还在于这种种感情却不能尽情吐露,肆意倾诉,只能“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在“梦中”这个鹰犬无法窥探的心灵世界,去追寻、思忆共商大业的山水池榭,共同栖息的云岚草木,共击元兵的高岗低岭,以及相别的漳水之滨。这几句充满诗意,饱含深情,真切表现了作者对文天祥的崇敬。然而,在这个稍有不慎即遭杀身之祸的年代,尽管是在梦中追忆,醒来也会惊惧万分:“徘徊顾盼,悲不敢泣。”这短短八字刻划入微,音调凄楚掩抑,把作者不得不独自饮泣吞声,不得不暗地悼念文公的情形,写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出这是一个何等残酷的时代,作者又是何等的悲痛难言。三哭英灵用笔详略有致隐约曲折极尽哭祭之意一哭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这是文天祥遇害之年,也是谢翱亡命途经姑苏之年。姑苏,正是当年文天祥开府治事的旧地。1275年,元兵直逼临安,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际,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兼江西安抚大使,知平江府(即姑苏)。这一年,他上疏朝廷,力主斩降将兵部尚书吕师孟,并提出“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其中,……使其地大力众,足以抗敌。”但是,这一挽狂澜于既倒的主张却未被南宋统治者所采纳,反而继续以乞降求得苟延残喘,以至元兵乘虚而入,临安沦陷,恭帝被俘,宋军一败涂地,终于导致南宋的彻底灭亡。为什么对着夫差台哭?时隔数年,谢翱来到姑苏,闻文公死讯,回想这令人痛心的往事,怎能不放声一哭!这里作者用笔简约,寓意幽微。不去对着文公在姑苏的旧治哭,而是对着夫差台哭,为什么?就是因为倘若不是宋末昏君象吴王夫差那样醉生梦死,倘若不是奸臣误国,南宋王朝又何致于如此迅速灭亡。可见这一哭,着墨不多,却已写出作者多少感慨,多少悲痛。二哭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二哭写得更加简略,也更加隐晦,仅以一句十字记下了哭的时间与地点。然而,就是这看似平平的十字,也能见出作者的心迹。越台,就是越王台,是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筑。文天祥当年为抗击元军曾屡经此地,兵败被俘北上过会稽时,又曾登台写诗,并以卧薪尝胆矢志复国的勾践自勉。望越台而哭之深意不仅为文公而哭,为自己而哭,为一切爱国志士而哭,更为宋王朝而哭,这一哭写得言简意赅,有着同样震撼人心的力量。以上两哭主要是作为铺垫而写的,故着墨从简,只将对文公的敬仰、对宋王朝覆灭的痛悼与对昏君误国的愤恨隐隐寄寓其间,流露出哽咽饮泣之声。三哭在文天祥殉国九年后,谢翱三哭于西台,也就是严子陵台,才是全文的重点,才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这一哭的描写极为曲折委婉细腻,行文腾挪跌宕,从哭前的一系列准备一直写到哭奠归来赋诗: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这里写的都是哭祭前的准备。作者如此不厌其烦地写自己与友人相约,写雇船前行,写进入荒凉废墟寻找祭奠之地,写归来准备祭具,似乎都属于游离于主题之外的闲笔,其实,这些描写恰恰举重若轻,友人吴思齐、严侣、冯桂芳虽然与作者同至同哭,但于文中却不敢直书其名姓,而代之以“甲乙丙”;虽然选择了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毁垣枯甃,如入墟墓”,仍要高度警觉地探看一番,以防有元人鹰犬,生动展现了元代白色恐怖的严酷。尽情描写哭祭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予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西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暮归来兮关水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十余年来久久郁积于胸的悲愤之情,一旦喷薄而出,就无异于无声之处的惊雷,必定能感天地动鬼神。作者是带着强烈的爱、强烈的恨去写这一哭的,其中每字每句都可看到作者情感的奔流,这里有悼念、有悲伤、有哀愤、有激动、有迷惘,也有宁折不弯的坚毅。在写法上则极尽曲折,极尽抑扬回复。文中先写“再拜跪伏”,向天、地、四方大哭三次,而后“复再拜”,这是千余年来汉民族哭拜招魂的全礼、大礼。这一细节表现了哭祭者对英烈的极端敬重与崇拜。接着写“泣拜”情景,写作者回想起弱冠之年曾与父亲共同登台谒拜祠下,如今二十余年过去,物是人非,江山改色,再无回天之人。这种强烈的老之将至、恢复无望的幻灭感,使作者不能不怅然若失,东望泣拜。从号哭到泣拜,极有层次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则以神异虚幻之笔写为英灵招魂。这一层渲染得最为浓烈,充满了浪漫色彩,把全文的悲剧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里作者完全以诗化的意境、诗化的情感,写有云从西南方突然飘来,那云层渰浥浡郁,就好象是文公的魂魄为哭祭者的精诚所感,特意前来显灵,以助悲情。而哭祭者则即兴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魂,以向英灵倾诉衷肠。朱鸟即火星,位于南方,此处用来比喻一生不忘南方的文公。“有咮焉食”,意谓大宋已亡,元人罗网密布,自己不能为之立祠祭祀,使得英灵无处可食。写到这里,作者已完全为眼前的场面所感动,他忘情而歌,悲不自胜,将元人的高压、个人的生死统统置之度外,以至于悲歌之中,“竹石俱碎”。这是谢翱十余年来感情的第一次总爆发,也是他十余年来第一次畅快地悲歌,畅快地恸哭。“竹石俱碎”,这是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细节,其中隐寓了“宁为玉碎”,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与对元朝的反抗。在进行了这一系列悲壮场面的描绘之后,作者把笔轻轻一旋,写回到舟中,借舟子口中说出江中正有元人的巡逻艇经过。这一笔,补得轻巧绝妙,不仅进一步烘托出恐怖气氛,而且与哭祭前探看地形一节前后呼应,显得波澜叠生,将整个西台恸哭的过程,写得历历如绘。需要的提及的是,谢翱三哭文公,独独选在子陵台,也寓有深意。严子陵是东汉初年有名的高士,汉光武帝屡请出仕而不就,改姓名隐居七里滩。谢翱到此一哭,既哀悼文公,哀悼宋室,尽臣子的最后一片忠心,同时也隐寓自己此后的去处,这就是与严子陵一样隐居不出。西台恸哭记,至此已写得意尽神足,但作者却还意犹未尽,又补记了他与友人相别归乡之后对此番恸哭事的议论。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以达意,亦诚可悲已!”这里以风雪之景进行渲染,具有抒情托意的作用。哭之前,文中描写的环境天气是午雨阵来,似乎苍天也在为之流泪;哭之后,则雪劲风凛,风帆怒驶,似乎苍天也为他们的恸哭所感,暗自以神力相助。这种天人感应的奇幻场景,使作者不禁想到魏晋时阮籍之哭。阮籍穷途之哭,抒发了他在黑暗势力逼迫下无路可走的满腔悲愤哀怨,又是以佯狂之举对黑暗社会所进行的独特反抗。“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千年矣!”而自己登西台这一哭,又使千年无哭声的空山之中爆发出足以惊天动地的沉雷,这哭声含有悲哀,含有悼念,更含有对黑暗社会的极大仇恨。这一段文字从结构上说,好象是西台之哭的余笔,泛泛的叙惊天动地之哭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对社会发出强烈的抗议。最后,作者点明整篇文章的创作意图与用心: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这一结尾有意绕开登西台恸哭不说,却说自己要仿太史公司马迁著《秦楚之际月表》。因秦楚无正统,而仅记月不记年那样来著《季汉月表》(实为《季宋月表》),字面上纯讲文章的写法,骨子里却表现了强烈的故国之思与对元朝的反抗、对元朝的蔑视,坚决不承认其为正统。“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这正是作者之所以要写此文的根本原因。写作特色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但在叙事中又深有寄寓,浸透感情,并且把这种感情、寄寓全都通过场面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典故的暗示、往事的记叙曲折透露出来。不论是说文公“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或说自己“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还是写三次恸哭情景,不论哪一景象、哪一动作、哪一情形,都浸透血泪,充满悲愤哀悼之情。虽然作者为避文网之害,常常不得不吞吐其辞,有意写得隐约朦胧,但读者仍能透过其字面之义,透过那些故作平静的倾诉,强烈感受到作者呼天抢地的无限悲恸,看到作者老泪纵横的面庞,听到那跪拜痛哭之声,与作者胸中那一腔爱国之情产生强烈的共鸣。结构特点全文以“哭”字贯穿。作者在祭奠过程中回忆与文天祥的友情,为其恸哭,实则为三百年宋朝毁于一旦而恸哭,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民族感情,这是“哭”的情感内涵。作者哭于姑苏,哭于越台,三哭于西台,“哭”字是贯穿全文脉络的文眼。古人年岁表达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垂髻: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舞勺: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舞象: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天命、知非:五十岁。耳顺、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杖朝:八十岁。耄耋:八十、九十岁。期颐:百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金钗: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标梅之年:出嫁。
本文标题: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0--登西台动哭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4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