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抗菌药物概论化学治疗:对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抗肿瘤药抗微生物药: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抗细菌感染药抗真菌感染药抗病毒感染药宿主细菌药物抑制、杀灭耐药性机体-抗菌药-细菌之间的关系常用术语1.抗菌药(Antibacterialdrug)对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等)。2.抗生素(Antibiotics)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3.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广谱抗菌药窄谱抗菌药4.抑菌药(Bacteriostaticdrugs)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5.杀菌药(Bactericidaldrugs)指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6.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测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常用术语7.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MBC)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8.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CI)评价化学治疗药物安全性及应用价值的指标,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动物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来表示:LD50/ED50,或者用5%的致死量LD5与95%的有效量ED95之比来表示:LD5/ED95。治疗指数越大,药物的毒性越小。常用术语9.耐药性(resistance)指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现象。10.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11.首次接触效应(Firstexposeeffect)指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2.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4.影响核酸和叶酸的代谢原则:通过特异性干扰细菌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使其失去正常生长繁殖的能力,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的作用。细胞壁细胞壁是位于菌体的最外层,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无色透明,坚韧而有弹性的结构。细胞壁约占细胞干重的10%—25%。(1)细胞壁的功能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损伤,维持菌体外形协助鞭毛运动与胞膜一起完成细胞内外物质交换为正常细胞分裂所必需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细胞壁的基本骨架:肽聚糖:是由N—乙酰胞壁酸(NAM)和N—乙酰葡糖胺(NAG)以及少数氨基酸短肽链组成的亚单位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体。肽聚糖单体:是由NAG、NAM、肽尾、肽桥构成。肽聚糖网格状结构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磷壁酸:占40%。G+菌所特有,其主链由数十个磷酸甘油或磷酸核糖醇组成,有的还有由D—Ala和还原糖组成的侧链。肽聚糖:占50-80%,不同菌种中肽聚糖(肽链)组分不同。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体内渗透压高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分内壁层和外壁层。内壁层:紧贴胞膜,仅由1-2层肽聚糖分子构成,占细胞壁干重1-10%,无磷壁酸。外壁层:脂多糖,外膜及脂蛋白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体内渗透压低成分占细胞壁干重的%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肽聚糖磷壁酸类脂质蛋白质含量很高(50~80)含量较高(40)一般无(2)少或无含量很低(1~10)无含量较高(~20)含量较高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比较常用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磷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环丝氨酸2.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多黏菌素E两性霉素B麦角固醇氨基苷类氨基苷类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4.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1.喹诺酮类:抑制细菌DNA回旋酶抑制DNA复制2.利福平: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的合成3.磺胺类:(对氨苯甲酸)二氢蝶酸合酶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异烟肼2.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4.影响核酸代谢喹诺酮类(DNA),利福霉素类(RNA)5.影响叶酸代谢磺胺类,甲氧苄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细菌耐药性: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2.耐药性的种类:(1)固有耐药(intrinsicresistance)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链球菌---氨基苷类抗生素G-杆菌---青霉素G(2)获得性耐药(acquiredresistance)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类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活(1)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裂解(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乙酰化酶腺苷化酶磷酸化酶乙酰基腺苷酰基磷酰基其他酶类: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灭活氯霉素;酯酶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核苷转移酶灭活林可霉素。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2.菌体内靶位结构或位置改变(2)新的、原来敏感菌没有的靶蛋白,使抗生素不能与新的靶蛋白结合,(1)靶蛋白移位,降低与抗生素的结合力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高度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高度耐药(3)靶蛋白数量增加,维持细菌的正常功能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3.降低外膜的通透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很多广谱抗菌药的耐药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曲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耐药性。获得性耐药可从供体细菌转移给其他细菌多重耐药:耐药基因的转移:病原体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多药耐药,又名多药耐药突变----转导----转化----接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1)尽早确定病原菌;(2)按适应症选药;(3)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5)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6)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抗菌药分类名称代表药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Ⅰ类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Ⅱ类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Ⅲ类快速抑菌药四环素;大环内酯类-++Ⅳ类慢速抑菌药磺胺类++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1.病毒感染2.原因未明的发热3.除非皮肤感染必须局部应用抗生素4.剂量要适宜,疗程要足够1.抗菌药物是:A.对病原菌有杀灭作用的药物B.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的药物C.对病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D.能用于预防细菌性感染的药物E.能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练习C2.抗菌谱是:A.药物的治疗指数B.药物的抗菌范围C.药物的抗菌能力D.抗菌药的治疗效果E.抗菌药的适应证B练习3.下列药物哪种是静止期杀菌药:A.氯霉素B.青霉素C.头孢唑啉D.万古霉素E.庆大霉素E练习4.下列药物哪种是繁殖期杀菌药:A.青霉素B.庆大霉素C.多粘菌素D.四环素E.阿米卡星A练习5.有关化疗指数(CI)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CI反映药物的安全性B.LD50/ED50反映CIC.CI大说明药物临床应用更安全D.CI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有效指标E.CI也可用LD5/ED95表示C练习2.MechanismsofActionoftheAntibacterialAgents
本文标题:抗菌药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5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