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p1)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不适者淘汰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p2)(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p2)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a.温度一般细菌可在-5℃~55℃环境中生存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60º嗜冷菌25℃嗜热菌45℃嗜温菌25~37℃b.氧张力绝对需氧菌Obligateaerobes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anaerobes绝对厌氧菌Obligateanaerobes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anaerobes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5.0~8.0e.营养物质的利用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牙龈卟啉菌生长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龈沟液中主要为IgG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溶菌酶(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三)细菌因素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1.粘附(attachment)2.细菌间作用聚集(aggregation)共聚集(co-aggregation)2b.细菌间作用(四)宿主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糖消耗频率、量、消耗方式口腔卫生:机械去除及自身口腔卫生4.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两种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口腔菌属: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口腔球菌属(Stomatococc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奈瑟球菌属(Neisseria)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放线菌属(Actinomyces)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和消化链球菌属(Peptostreptococcus)优杆菌属(Eubacterium)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举例:变形链球菌群(1)生物学特性:直径0.6~1.0μm,G+球菌,链状排列,属微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人类口腔为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2)致病性:A、胞壁表面物质利于细菌粘附;B、菌群产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C、菌群产酸可使釉质脱矿。因此认为是主要致龋菌。血链球菌:(1)生物学特性:直径0.8~1.2μm,球形G+球菌,呈长链状排列,多为α溶血型,能产生过氧化氢(2)致病性:取初定植在牙菌斑中先锋菌,能利用蔗糖合成胞外多糖,对细菌生态连续起重要作用。第二章口腔生物化学(4T)1.唾液的诊断作用(简述)。(p54)A.1-诊断口腔疾病:复发性腮腺炎、龋病、牙周病2-全身性疾病:Sjogren、糖尿病、乙肝、甲肝、HIV、口腔癌、细菌性阴道病、乳腺癌3-药物监测:酒精、咖啡因、苯丙胺、鸦片类4-测定激素水平:类固醇激素分析5-体内环境毒物:汞、铅中毒2.试述菌斑—牙面矿物质转换与PH的关系。(p69)(菌斑与牙面间矿物质转换是在菌斑液中进行的菌斑矿物质高于唾液1、菌斑是一种离子屏障,阻挡离子扩散2、菌斑中矿物质与蛋白质结合3、菌斑细菌可结合一些离子4、菌斑中矿物质多以磷酸盐形式存在如:羟磷灰石、氟磷灰石,PH值可调节磷酸盐存在形式)A.菌斑pH与龋病ph降低——》牙釉质溶解上升ph上升——》牙釉质溶解下降——在菌斑釉质界面,随着PH的变化不断进行磷灰石溶解,再沉积,如:长期的PH值低状态,即长期受到酸的攻击,则溶解再沉积不再完全可逆,导致钙、磷流失,最后表层破坏,细菌入侵最后形成龋病。3B.菌斑pH与牙结石菌斑内磷灰石晶体的溶解性变化可归纳为:正常——》稳定ph降低——》磷灰石溶解上升ph上升——》磷灰石溶解下降牙石形成机制尚不清楚,唾液和龈沟液矿物质是菌斑无机物的主要来源,菌斑基质可浓缩唾液的钙磷,在高PH时形成磷酸钙晶体,导致菌斑钙化,形成牙石,分为龈上牙石,龈下牙石。3.试述氟对牙齿发育的影响。(p75)A.氟在生物矿化中的作用(增加晶体结构的稳定性)降低牙釉质的溶解性增加晶体结构的稳定性改善牙的形态发育增强釉质晶体的防龋能力促进牙釉质再矿化影响发育期釉质晶体的矿化B.氟对釉质晶体形成影响:1、影响基质蛋白的合成、分泌2、阻碍釉原蛋白的移除3、干扰釉质晶体矿化氟本身可加速钙离子向釉质晶体沉积,但过量的氟,使局部釉质晶体出现过度矿化,在过度矿化区周围,钙离子显著降低,基质矿化停滞,晶体形态异常。而且过度矿化不可逆转。不能形成正常釉柱,排列方向异常.4.试述口腔生物化学研究中钙测定方法及原则。(p77)A.方法:1.MTB(甲基麝香草酚蓝法)原理:甲基麝香草酚蓝与钙形成深蓝色甲基麝香草酚蓝钙复合物,可用比色计直接测定(在试剂中加入8-羟基奎宁以去除镁的干扰,同时试剂中加入少量的EDTA作掩蔽剂,消除试验器皿和试剂中的镁污染。试剂(显色基础液、MTB试剂、反应液、钙标准存储液、钙标准应用液)测定步骤5.葡萄糖代谢的四种途径比较:4第三章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6T)(重点——基因表达这部分)1.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原理是什么?(p104)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体外扩增DNA序列的技术。原理:DNA的合成是以一股DNA单链为模板,在引物(primer)的存在下,DNA多聚酶沿模板以5’—3’方向延伸引物的过程。PCR是利用DNA合成的原理,合成两个与靶DNA两侧序列互补的引物,在体外进行靶DNA的重复合成。PCR扩增包括三个步骤:1、DNA变性:通过加热使靶DNA双链解离成两条单链。2、引物与靶DNA退火:降低温度至适当水平,促使两个引物根据碱基互补的原理分别结合至靶DNA两条链的3’末端。3、引物延伸:在DNA聚合酶催化下,引物沿着靶DNA3’末端向5’末端延伸。2.哪些基因突变可引起釉质发育不全和牙本质发育不全?(p109)釉质发育不全:AMEL基因。ENAM基因,MMP20KLK4。牙本质发育不全:DPP与DSP,DSPP(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牙本质基质蛋白(DMP1)骨涎蛋白(BSP)骨钙素多组织非特异性蛋白(PGs、OPN)3.乳光牙本质的致病基因情况(p125)牙本质发育不全(DGI)DGI-I:全身广泛的I型胶原突变DGI-Ⅱ:传统所指遗传性乳光牙本质DGI-Ⅲ:特殊遗传乳光牙本质Ⅱ型牙本质发育不全,为独立发生在牙本质的发育异常,患牙表现为不透明的灰兰色,表层釉质由于缺乏内层牙本质支持,易折断脱落,牙本质也很快磨损,牙冠变短,髓腔变窄或闭塞,X线显示根管变窄或消失,易发根折或根尖周炎。是染色体4q21附近DSPP基因突变引起的,这种病变可同时伴有渐进性高频耳聋。4.牙本质有机成分中胶原和非胶原蛋白的特点是什么?(p112)牙本质有机物分类胶原牙本质特异性蛋白(牙本质磷蛋白,牙本质涎蛋白)成牙本质细胞源性矿化组织特异性蛋白(骨涎蛋白,骨钙素,牙本质基质蛋白1)非胶原蛋白多组织非特异性蛋白(骨桥素,糖胺多糖)非成牙本质细胞源性IgG,白蛋白,a2HS糖蛋白······A.胶原5由成牙本质细胞分泌,新分泌的胶原为未矿化蛋白,紧贴成牙本质细胞层,随着细胞不断分泌基质,成牙本质细胞不断后退,数小时后胶原已距牙本质细胞层约10~15чm.并开始矿化。因此牙本制裁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生牙本质不断形成、不断矿化过程。在新生牙本质基质中Ⅰ型胶原纤维以Ⅳ型为核心交联成网状,纤维间隙较大,为基质矿化提供所需的支架和空间。胶原在牙本质形成中的另一个作用是在牙本质基质矿化前沿与牙本质非胶原蛋折结合,形成大分子多聚体,改变分子的表面构型,有利于板状羟磷灰石的形成和生长。B.a.牙本质非胶原蛋白1、牙本质磷蛋白(DPP)特性(1)高度磷酸化(2)强阴离子特性(3)对钙有高度亲和力(4)促进和抑制矿化双重作用(5)对Ⅰ型胶原有高度亲和力(6)合成后可快速聚于矿化前沿2.牙本质涎蛋白(DSP)(1)、分子量53KD的糖蛋白(2)、存在于成牙本质细胞及牙本质中(3)、在前釉细胞中有短暂表达(4)、能促进羟磷灰石晶体生长(5)、可能与牙胚发育的信号传递及调节有关5.名词解释Southernhybrilization(southern杂交)(P104)是指先用凝胶电泳分离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然后在原位将DNA片段转移至固相基质如硝酸纤维素膜上,经变性及干烤固定,用核酸探针进行杂交,经放射自显影显示杂交效果。southern杂交最大优点:能根据杂交带的位置判断待测样品中与探针杂交的DNA片段的分子量。6.谈谈你对Dolly的看法(补充材料)D.多莉成功的理论意义:①多莉的诞生证明高度分化成熟的哺乳动物乳腺细胞,仍具有全能性,还能像胚胎细胞一样完整地保存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在母体发育过程中并没有发生不可回复的改变,还能完全恢复到早期胚胎细胞状态。最终仍能发育成与供体成体完全相同的个体。以往的遗传学认为,哺乳动物体细胞的功能是高度分化了的,不可能重新发育成新个体。与这一理论相反,多莉终于被克隆出来了。它的诞生推翻了形成了上百年的上述理论,实现了遗传学的重大突破②成功地找到了供体核与受体卵细胞质更加相容的方法。过去对高度分化细胞的核移植不能成功的原因,是供体核与受体卵细胞周期的不兼容性,因而发生染色体异常、细胞核可能发生额外的DNA复制和早熟染色体聚合成非整倍体或者发生异常。克隆多莉的实验解决了高度分化了的体细胞核移植成功的关键性技术③以往用于基因移植的方法比较原始的,仅能插入一个基因并且很不精确。而克隆多莉方法可使移植的细胞在成为核供体之前诱发精确的遗传变化,又能精确地植入基因。然后选择技术帮助准确地挑选出那些产生令人满意变化的母细胞来作为核供体,这样就能用同一个体的许多细胞繁殖出遗传表现完全相同的动物个体。E.克隆技术成功的实践意义:6①应用克隆技术,繁殖优良物种。常规育种周期长还无法保证100%的纯度;用克隆这种无性繁殖,就能从同一个体中复制出大量完全相同的纯正品种,且花时少、选育的品种性状稳定,不再分离。②建造动物药厂,制造药物蛋白。利用转基因技术将药物蛋白基因转移到动物中并使之在乳腺中表达,产生含有药物蛋白的乳汁,并利用克隆技术繁殖这种转基因动物,大量制造药物蛋白。③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探索人类发病规律。④克隆异种纯系动物,提供移植器官。采用克隆技术,可先把人体相关基因转移到纯系猪中,再用克隆技术把带有人类基因的特种猪大量繁殖产生大量适用器官,且能同时改变器官的细胞表面携带人体蛋白和糖分特性,当猪的器官植入病人体内时,免疫排异反应减弱,成功率提高,用起来也更加安全。⑤拯救濒危动物,保护生态平衡。克隆技术的应用可望人为地调节自然动物群体的兴衰,使之达到平衡发展。F.如果出论述题,可自己发挥增加一些关于克隆的负面评论,例如:对伦理学的阻碍第四章口腔免疫学(9T)(重点——p129---134)1.唾液中非特异防御物质主要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p129)A.非特异性物质:粘蛋白、溶菌酶、唾液过氧化物酶、富组蛋白等。B.粘蛋白(mucin)产生:颌下腺小唾液腺舌下腺粘液细胞作用:抗干燥
本文标题:口腔生物学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0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