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中外翻译简史-第四章
第四章翻译与宗教(中):西方的圣经翻译•第一节•早期圣经翻译与基督教的传播及其权威地位的建立•一.西方圣经翻译的三个主要时期•1.早期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8世纪);•2.宗教改革时期(16、17世纪);•3.现代时期(19、20世纪)•二.基督教的传播与建立从一开始就与翻译有密切的关系•1.早期基督教会将希腊文圣经《七十子希腊文本》作为其宗教经典。•2.《新约》一开始就以希腊文写成•三.早期圣经译本及译者•1.《七十子希腊文本》(TheSeptuagint)•1)《七十子希腊文本》产生原因•犹太人流散到各地,其后裔开始讲当地的语言,犹太教为了向犹太人宣教,开始用当时当地主要的语言部分或全部翻译圣经。•(1).阿拉姆语版《旧约》主要部分《摩西五经》;•(2).希腊语版《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抑或《七十二子文本》、《七十贤士译本》)•2)《七十子希腊文本》翻译的记载•(1)记载出处:《阿里斯狄亚书简》(LetterofAristeas,公元前2世纪)•(2)记载内容•犹太大主教埃里扎尔(Eleazar)应托勒密二世(PtolemyIIPhiladelphus,285—246B.C.)的要求,从十二个犹太部落中的每个部落召集六名学者,来到当时的文化和贸易中心亚历山大城开始翻译《旧约》。•3)《七十子希腊文本》翻译进程•公元前3世纪中期首先《摩西五经》(Torah)译完;•其余部分公元前2世纪译完。•4)翻译组织形式•集体翻译:72人分成36组,每组2人;各组分别翻译,最后各组集合对比。•5)《七十子希腊文本》的使用•最初为犹太教会使用;1世纪,基督教渐渐开始传播。基督教会形成期间使用的语言是希腊语,并将《七十子希腊文本》作为宗教经典。犹太教神父认为基督教使用《七十子希腊文本》是对圣经的误用,于是停止使用《七十子希腊文本》。此后,古拉丁语、科普特语、古埃塞俄比亚语、亚美尼亚语、格鲁吉亚语、斯拉夫语及部分阿拉伯语的《旧约》译本都是以《七十子希腊文本》为原本译出。•6)《七十子希腊文本》翻译的特点•(1)它开了翻译史上集体合作的先河。集体翻译可使译文的准确性有所保障。•(2)由于72名译者都不是希腊人,而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因此尽管希腊语已成为他们的日常用语,但他们毕竟不是在希腊,周围非希腊语的语言环境以及祖先的语言无疑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译文的质量;另外,由于他们的立足点是译文必须准确,所以译文词语陈旧,充斥闪米特语,有的地方译得太直太死,简直不像希腊语。•2.哲罗姆(St.Jerome331--420)•1)生平•哲罗姆约于331年生在挞马太(Dalmatia)的斯特利多(Strido,位于前南斯拉夫),父母都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在罗马成长和就学。约360年教宗利伯流(Liberius)为他受洗。•哲罗姆年青时有志于博览宗教方面的书籍,并且遍游天下各地的名胜。自366-370年间,走遍西方所有的城市之后,他又遍游东方,当他到了安提阿市,在安提阿生了一场大病。有一天在异象中,觉得他到上了上帝的审判台前。当他称自己为基督徒时,有一声音说:“你说谎。你只是一个古文学家,不是一个基督徒,因为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于373-379年他就到旷野去专心研究神学及圣经。并且学习希伯来文,在离安提阿不远之处修道,在379年时他到康士坦丁堡,在拿先素斯的门下受教.•382年哲罗姆回到罗马,在希腊语和拉丁语教会会议中担任译员,为教皇达马苏一世担任秘书。当时,哲罗姆精通希腊语、希伯来语、拉丁语。教皇达马苏一世指定他翻译和修订《圣经》。后教皇在两年后去世。哲罗姆失宠,前往巴塞尔姆避难,并继续他的译经事业。•2)对《圣经》的翻译•(1)哲罗姆先是从希腊语的《七十子希腊文本》翻译出《旧约》拉丁文本;•(2)根据《旧约》的希伯来语原文重新翻译拉丁文本;•(3)4世纪晚期完成《旧约》、《新约》的拉丁文本翻译;今称《通俗拉丁文本圣经》(EditionVulgata即Vulgate)。•3)哲罗姆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1)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2)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与“宗教翻译”;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但在《圣经》翻译中,则不能一概采用意译,而主要应当采用直译。•(3)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4)哲罗姆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哲罗姆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对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对后世的翻译理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中世纪西方各民族语言的《圣经》的翻译中,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得到了继承。他有一大批追随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事世俗文学翻译的作家。他们认为风格是内容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5)《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地位•《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翻译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结束了拉丁语中《圣经》翻译的混乱现象,使拉丁文读者有了第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并在后来成为罗马天主教所承认的唯一文本。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取代了希伯来和希腊文本,为后世欧洲各国的不少译者当做•原本据以翻译。•3.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0)•1)生平•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拉丁教义的主要代表,本信波斯摩尼教,后皈依基督教,并担任北非希波地区的主教。他研究过希腊、罗马文学,当过修辞学教授,传世著作有《上帝之城》(DeCivitate)、《忏悔录》(Confessiones)、《论基督教育》(DeDoctrinaChristiana)。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2)奥古斯丁与《圣经》•(1)校订过拉丁文《圣经》的某些部分;•(2)《论基督教育》指导基督徒怎么学习和理解《圣经》;•3)奥古斯丁的翻译理论•(1)翻译者必须具备以下诸条件:•A.通晓两种语言:拉丁语译者必须精通《圣经》原文语言希伯来语和希腊语;•B.熟悉并”同情“所译题材:译者必须首先熟悉所翻译的《圣经》内容,须喜爱所翻译的题材;•C.具有一定的校勘能力:译者能对《圣经》的各种文本进行校对;•(2)翻译中必须注意三种风格:朴素、典雅、庄严。给一般基督徒翻译,进行”启蒙教育“时,采用朴素风格;给受过教育的读者翻译,采用典雅的风格;为所有读者翻译以规劝、指引读者时,采用庄严风格。此外,根据读者的需要,译者可以将三种风格融为一体。•(3)翻译中必须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三者的关系。”所指“(signification)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能指“(sonus)是指符号,其中主要包括语言单词。在一个单词中,”能指“是”所指“的符号,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单词符号与所指事物的关系一样,是任意确定的。符号的任意性产生了几种结果:•A.人们如果没有直接或间接见过词汇所说的事物,就不可能懂得这些词;•B.一个所指物,可有多个能指词,因而产生同义词;一个能指词可以表示多个”所指物“,因而产生多义词;•C.控制这些任意性关系而使其具有意义的东西是人们的语言习俗。•(4)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在奥古斯丁的理论中,语言符号和单词是等同的。他认为,在圣经翻译中,把着眼点落在词的形式上和结构上。•(5)圣经翻译必须依靠上帝的感召。•4)奥古斯丁在西方翻译史上的地位•奥氏在西方翻译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他的翻译论述主要见于《论基督教育》。在该书中他提出将翻译看作是将上帝在”巴别塔之乱“以后重新将语言系统统一起来的努力,是不完善,易犯错的人类试图跨越上帝设置的语言障碍,是要通过传达上帝的话语来实现与上帝的终极语言的沟通。他认为完美的、深层次的翻译是存在的。•三.早期时期其他一些翻译家•1.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Andronicus,公元前284--204)•1)生平•罗马戏剧和史诗的创始人,也是罗马最早的翻译家。原籍希腊。后为罗马军队俘获为奴。后获自由后在罗马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为生。•2)翻译作品•《奥德赛》及希腊戏剧作品•3)翻译作品的评价•从文学角度衡量,安氏的翻译是拙劣粗糙的。但是,他的主要贡献不在于译作本身,而在于他把古希腊的史诗和戏剧介绍给罗马社会并使希腊的诗体、韵律适合拉丁文。•2.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前43)•1)生平•翻译家。同时又是古罗马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出身骑士家庭,在罗马、雅典等地学习过修辞、法律、文学哲学,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撰写过大量著作。•2)翻译的作品•荷马的《奥德赛》、柏拉图的《蒂迈欧篇》(Timaeus)和《普罗塔哥拉斯》(Protagoras)、色诺芬的《经济学》(Economics)、阿拉图斯的《论现象》(Phenomena)•3)西塞罗的翻译理论•(1)译者在翻译中应象演说家那样,使用符合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以吸引和打动读者、听众的感情;•(2)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应当避免逐词死译,翻译应保留的是词语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任何翻译狄摩西尼的人都必须自己是狄摩西尼式的人物;•(4)声音与意思自然相连,或者说词与词义在功能上不可分割,这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而由于修辞手段以这种词与词义的自然联系为基础,因此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同之处。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对等。•4)西塞罗对翻译理论的贡献•西塞罗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不可低估。自他的观点发表以来,翻译被看做是文艺创作,翻译中原作与译作、形式与内容、译者的权限和职责等问题便一直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他提出的所谓“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及直译与意译两种基本译法,确定了后世探讨翻译的方向,影响到贺拉斯、昆体良、哲罗姆、路德、泰特勒、施莱尔马赫、列维、加切奇拉泽等人。•3.贺拉斯(QuintusHoratiusFlaccus,公元前65--8)•1)生平•罗马帝国初期著名诗人和批评家,其父为被释放的奴隶。早年在罗马和雅典受教育,当过小官吏,也当过兵。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诗艺》(ArtsPoetica)。•2)翻译理论•(1)翻译必须坚持活译,摒弃死译;•(2)本族语可以通过译借外来词加以丰富;•4.昆体良(MarcuFabiusQuintlianus35---95)•1)生平•演说家、修辞家。生于西班牙地区的卡拉古里斯,青年时在罗马求学,一度返回故乡,最后定居罗马,讲授修辞学,享有极高的声誉。翻译观点主要出自《演说术原理》(DeInstitutioneOratoria);•2)翻译思想•罗马人在一切翻译、写作中,都必须与希腊人比高低。翻译也是创作,这种创作必须与原作媲美,译作应力争超出原作。•四.早期翻译小结西方古代翻译从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到罗马帝国的灭亡,历经700多年,期间出现了两大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荷马史诗和戏剧首次介绍到罗马,从而促进了古罗马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并为后世欧洲各国继承古希腊文化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第二阶段即大规模的宗教翻译阶段,《圣经》以及其他神学著作的翻译,逐渐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并驾齐驱的地位,并在以后较长的时间里超过世俗文学翻译,成为西方翻译的主流。西方最早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研究,也可追述到这一时期。早期的翻译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罗马和希腊关系力量的对比的影响。后来,西塞罗明确提出了直译和活译的问题,文学翻译家们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先后形成了以西塞罗和贺拉斯为代表的活译派,以菲洛和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直译派和以哲罗姆为代表的折中派。在这个时期,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不可能很系统,也没有专家和专著;有的只是文学家、神学家在谈论其他主题之外,或翻译家在译作的序、跋中附带加以阐述。•第二节宗教改革与圣经翻译•一.宗教改革•宗教改革(TheReformation)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
本文标题:中外翻译简史-第四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12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