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中外翻译简史-第二章
第二章中西翻译史的分期2第一节西方翻译史上的几个主要阶段一.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史的不同划分1.廖七一(1)原则:着重翻译理论思想的演变,轻历史划分、重思想界定、博古厚今;(2)分期A.古典译论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18世纪末;B.近代译论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C.当代译论时期:20世纪初至今2.潘文国(1)原则:强调科学概念,以是否有科学意识为依据(2)分期A.传统的翻译学阶段:古代的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至1959年;B.现代翻译学阶段:1959年雅可布逊(RomanJackbson)发表《翻译的语言观》至至1972年;C.当代翻译学阶段:1972年霍尔姆斯(JamesS.Holmes)发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至今33.姜秋霞和杨平(1)原则:翻译原则所采取的方法;(2)分期A.经验期(前理论期):公元前3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B.语言学理论期:始于20世纪60年代;C.多元理论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4.谭载喜(1)原则:历史因素对翻译事业的影响;(2)分期A.肇始阶段:始于公元前4世纪末;B.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C.中世纪时期;D.文艺复兴时期;E.近代翻译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F.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45.奈达(EugeneANida)(1)原则:翻译思想的发展;(2)分期A.语文学翻译;B.语言学翻译;C.交际学翻译;D.社会符号学翻译;6.斯坦纳(GeorgeSteiner)(1)分期A.古典论至18世纪末泰特勒和坎贝尔翻译“三原则”发表;翻译论述及翻译理论直接来自翻译实践;B.施莱尔马赫至20世纪中叶,通过理论研究和阐释研究发展了翻译研究术语及方法;C.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以翻译语言学派的兴起为标志,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交际理论引入翻译研究;D.20世纪70年代至今,新兴学派林立,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57.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1)原则:翻译观念;(2)分期A.罗马时期的翻译(目的为丰富本国的文学系统,强调译作的美学标准,不关注是否忠实);B.圣经翻译(翻译作为教义的武器,作为政治冲突的武器,译者既有美学标准,也有福音传教士的标准);C.教育与通俗语言时期(强调圣经翻译的教育功能,以大家都能够懂得语言来翻译);D.早期的理论家(由于印刷术的发明、新大陆的发现影响了社会文化观念,也影响了翻译功能的改变,形成较为严谨的翻译理论);E.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是国家大事、宗教大事,译者是革命的活动者,不再是屈从于作者或原文的奴仆);F.17世纪的翻译(作家为了寻求新的创作模式而翻译、模仿希腊的作品,译者与作者地位平等);6G.18世纪的翻译(译者关注翻译的道德问题,关注再创原作精神的问题);H.浪漫主义时期的翻译(肯定译者个人的创造力);I.后浪漫主义时期翻译(译者屈从于原作的形式和语言,尽可能保留原作的特殊性);J.维多利亚时期的翻译(开始贬低翻译,不再把它看做是丰富本国文化的手段);K.使用古词,采取复古原则,认为翻译应该恢复原作;L.20世纪的翻译(翻译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8.道勒拉普(CayDollerup)(1).原则:发展轨迹(2).分期(欧洲翻译史)A.圣经翻译阶段:1530年以前;B.路德宗教改革到法国大革命时期:1530年至1790年,民族文学增长,翻译更加自由;C.法国大哥命到二战时期:1789年至1940年,教育普及、工业7革命导致的贸易增长等因素促进翻译的繁荣,翻译成为一种职业,翻译的标准不断推进);D.殖民解体到冷战阶段:1945年至1970年,技术,商业和科技翻译成为主流,译者的地位和可见性显著提高;E.欧盟扩张到冷战结束:1970年至1990年,经过正式培训的译员加入翻译行业,翻译团体和翻译组织机构成立,翻译成为一门新学科;F.新时期的翻译:1990年至今,各民族间的翻译量增加,电子工具、翻译记忆、网络等工具应用于翻译。9.谢天振(1).原则:主流翻译对象;(2).分期A.宗教典籍翻译阶段这一阶段对翻译的探讨确立了人类关于翻译的基本理念,包括最基本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B.文学翻译阶段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文学翻译成为翻译的主流对象。在这一阶段,对翻译的理论探讨更加丰富和深入,并且产生了针对各种8文类、体裁作品的翻译理论;C.实用文献翻译阶段在这一阶段,实用文献的翻译占据了翻译的主流,翻译发展成专门的职业,翻译学科得到迅猛的发展。二.宗教典籍(《圣经》)翻译阶段1.《七十子希腊文本》(1)对犹太《圣经》希腊文翻译版本的称呼;(2)公元前285年至公元前249年完成;(3)该文本的翻译源于托勒密二世,主要是为了让在托勒密帝国的犹太人有机会了解犹太教;(4)《七十子希腊文本》一直被奉为经典译本,成了《圣经.旧约》的第二原本。2.《通俗拉丁文本圣经》(Vulgate)(1)对哲罗姆(St.Jerome)翻译的拉丁文本《圣经》称呼;(2)公元382年至405年完成;(3)源于教皇达马苏一世(PopeDamasus)的请求;9(4)《通俗拉丁文圣经》是对比原有的拉丁文《圣经》版本和希伯来文版本《圣经》翻译而成,成为钦定版本,是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3.中世纪时期欧洲各个民族国家民族语版本的《圣经》(1)公元800年前后德译本《圣经》;德语最早的文字;(2)马丁.路德(MartinLuther)版德语《圣经》A.1522年至1534年翻译刊行;B.采用民众语言,被称为“民众的圣经”,开创现代德语新纪元。(3)英语《钦定本圣经》A.1607年至1611年翻译刊行;B.詹姆士一世(JamesI)指定47名学者翻译;C.《钦定本圣经》文学性较强,文体优美,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的又一大发展。4.现代《圣经》的翻译还在蓬勃发展。5.《圣经》的翻译史其实是对翻译加深认识,对翻译方法不断改进的一个过程,是从直译、意译到两者相结合的过程。10三.文学翻译阶段1.西方早期的文学翻译(民族语言的形成到文艺复兴)(1)西方早期的文学翻译,是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副产品”,同民族语言的形成与民族文学自身发展密切相关;(2)翻译理论主要是围绕“直译”与“意译”的讨论;(3)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文学翻译还是创作之余的“副产品”,翻译质量不高,影响不大。A.雅克.阿米欧(JacquesAmyot1513-1593)a.1542--1559翻译了普鲁塔克(LuciusMestriusPlutarch)《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名人传》);b.阿米欧采用创造性意译,兼顾内容与形式,遵循直译与意译的统一,把大众的语言与学者的语言熔于一炉,创造了大量新词,极大丰富法语词汇。(4)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将古希腊、古罗马和近代意、法的学术文学名著译成早期近代英语。A.托马斯.诺斯爵士(SirThomasNorth)的《名人传》A.1579年转译阿米欧法语版《名人传》;B.诺斯的翻译不同于法语风格,均是在原作基础上的创作;她译笔优雅地道,人们常把他的译作当做原作。C.为莎士比亚创作罗马悲剧提供了素材11(5)1603年弗罗里欧(JohnFlorio)译法国思想家蒙田(MicheldeMongtaigne)的《随笔集》,成为文学翻译中的经典。2.启蒙时期的文学翻译(1).启蒙运动是17世纪至18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的文学作品的读者群逐渐形成、杂志推波助澜、翻译作品带来经济利益,翻译迅速繁荣起来。(2)约翰.德莱顿(JohnDryden1631--1700)A.翻译过的作品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薄伽丘、贺拉斯荷马等人的作品。B.翻译理论a.翻译是艺术;b.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c.翻译必须考虑读者;d.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12e.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f.翻译分为三类:词译(逐词翻译metaphrase),释译(paraphrase),拟译(imitation);主张释译即过于随便与过分呆板之间。(3)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Pope1688--1744)A.翻译过的作品《伊利亚特》(6卷)、《奥德赛》(5卷)B.翻译观好的翻译,采取直译肯定行不通,用草率的拟译法来取代直译以弥补它的缺陷也同样是大错误;译者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忠实原作,而不应当企图超越原作者。(4)阿布朗古尔(Perrotd’Ablancourt):译作被称为“美而不忠的翻译”;他的翻译往往根据原作的大意,不管原来的风格如何,只要译文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能使当代读者喜欢,就不惜牺牲一切任意增删内容,能修改就修改,能发挥就发挥,丝毫不顾及原文的准确性。13(5)勒图尔诺(PierreleTourneur1736--1788)A.译作:《莎士比亚全集》B.译观:强调忠实原作,要完整地保留原作的精神实质,不赞成删改原文以迎合法国人崇尚典雅的味道,而主张保留原作生动的形象和通俗的语言风格。(6)德国的奥皮茨(MartinOpitz1597--1639)翻译引进了古希腊、罗马的颂歌体及意大利、法国的十四行诗。3.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浪漫主义时期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大多是当时的著名作家,所以该时期的翻译理论无不受到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翻译中心从古代作品转移到现代作品,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得到深入探讨,表现出系统性、理论性特点。1).英国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7--1814)(1)《论翻译的原则》;A.1792年出版;B.浪漫主义时期译论的最高成就14C.译观“出色的翻译”应该是将原文的优点完整无缺地以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理解的如原文读者办清楚透彻,感受也像原文读者一样深切强烈。“翻译三原则”a.译者应精通原作语言和题材,完全再现原作思想;b.译者应准确判断和鉴赏原作风格,并想象原作者如果用译语创作如何表现自己,使译作的风格和手法与原作等同;c.译作应与原作一样通顺。2)德国翻译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1)维兰德(ChristophMartinWieland1733-1813):1762年至1766年翻译出版8册莎士比亚作品;(2)埃申堡(JohannJoachimEschenburg1743--1820):1775年至1782年用散文的形式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3)蒂克(LudwigTieck1773--153)(4)施莱格尔(AugustWilhelmVonSchlegel1767--1845)153)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1768--1834)(1)《论翻译的方法》(1813)A.浪漫主义时期最主要的翻译理论文献;B.观点a.翻译分笔译和口译;b.翻译分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的笔译属于真正的翻译,实用性的口译属于机械的翻译;c.翻译必须理解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d.翻译有两种途径:一是尽量不打扰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二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e.要获得完美的翻译,译者应该努力将自己总作品中获得的意象、印象,原原本本传递给读者,因此他应该千方百计将读者引向自己的观点。4)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1)译观A.翻译不是完美的,但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活动;译者是人民的先知;16B.译者“铸造了一种完全适合于交流两国思想的语言”,翻译对译入国的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C.不同语言表达意思具有共性,文学是可译的;D.最恰当的翻译是朴实无华的翻译,译诗的最好方法是采用散文体;E.将翻译分为三类:传递知识的翻译(informativetr
本文标题:中外翻译简史-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1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