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摘要】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教师的教学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而数学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因此,如何有效创设和利用情境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当前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学创新;数学应用能力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意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应是活动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发现数学问题,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运用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验证生活,提升学生课堂互动性。本课题立足我校数学课堂情况,认真学习和研究数学新课程标准,认识到数学学习中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摩,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个性的发展。虽然数学教师及学生个人能力及素质不断提高,但在课堂互动方面仍然存在着显著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普遍感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教学间接知识的地位。二、课题教学内容和有效情景创设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内容之一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内容都深刻而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载体、教育的途径、教育的环境都是广阔无限的现实生活。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纯数学”仅是一种“数学游戏”,是缺乏生命力和存在意义的,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数学就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地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而教师往往根据教材的内容及教参的指导要求,人为地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把学生固定在“书本知识”里,过分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的激发与感受,忽视了学生数学感情、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组织教学,按自己设计好的教案使学生更多地掌握书本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愿望”。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尽力体现如何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挖掘知识的深度”。三、课题教学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方案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素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知道知识的价值及其来龙去脉,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更加高涨,且学的轻松、牢固。小学数学中的例题、习题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事物模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能够带着生活问题去进行课堂学习,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性。2.挖掘生活问题数学化内容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他们有形或无形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对于那些学生未曾遇见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而言,教师要挖掘运用生活化的数学材料,帮助学生凭借这些鲜活的具体的实例感悟抽象的数学意义,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激起他们大胆探索的兴趣。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3.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应是活动课,通过多开展数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数学课应尽量为学生创设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能交流地学习数学和学习数学地交流。其中后者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要内化数学语言,并学习用其反映自己的思考,将语言与思考逻辑地连接于数学世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应尽量创设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公式后,算一算本班教室的面积。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善问。为此,应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地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应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猜测的空间,逐步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的动机因素。所以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综上所述,要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要分析教师及学生的个人能力及素质因素,还应着眼于课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把枯燥抽象的知识以更人性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有效创设和利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整合,探索数学生活课堂教学的实施形式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并学会理解、质疑、探究、思维、归纳、创新等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实现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将书本数学理论、应试数学向实际应用转化。参考文献[1]康丽.小学应用题中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2]程明喜.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3]郑文亮.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实践探析[J].学生之友:下,2013(12).[4]钱元香.如何创造小学数学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2007.[5]郭维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与探究[N].黔西南日报,2009.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24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