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隋唐五代文学绪论一、唐文学概况隋唐五代文学统一的大帝国,在前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出现了文学大繁荣。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中古文学的第一段,唐文学是顶峰;后期:中古文学的第二段,唐文学为以后文学发展铺平了道路。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诗唐诗创造了我国诗歌史上空前绝后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这座艺术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着甚深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与文学自身继承、发展诸方面的因素。词词,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的。“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散文骈体:占主导地位;古文: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传奇唐代小说作为残丛小语,曰“传奇”,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小说集《传奇》。传奇“有意为小说”:结构、篇幅、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确立和成熟。变文说唱文体,简称“变”。学界关于“变文”说法不一。有说起源于宣讲佛经,当时一种脚本“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或全散;或全韵。对后世的话本、弹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的先河。百花争艳的唐代诗歌聚焦:1、近代学者马一浮释诗云:“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你如何理解诗歌所含蕴的心灵性。2、什么是唐诗?唐诗所兼容并包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什么?3、在中国历史上,汉唐并称盛世,为什么诗歌的黄金时代在唐而不在汉?(一)唐诗的特点唐诗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繁荣的标志:1、大家辈出、名作甚多。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另陈尚君辑《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首)。录有2200余人的作品,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范文澜:“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2、流派纷呈、风格多样。明·高棅《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隐逸、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3、题材广泛,诗体完备。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唐人丰厚的文化底蕴。古、近体皆备。(二)、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同)常见的是四分法: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将时代先后、艺术风格、诗体三者结合加以排列,可算标志四分法的正式形成:“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四分法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二、唐文学繁荣的原因两方面原因: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士人生活等(社会历史条件);内部——文学自身承传与发展。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在位23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卓有成就的帝王,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后人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制”。(一)社会历史条件1、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国势强盛,城市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会。“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经济发展,使人们有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力和条件:(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2)提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3)文人的商业意识增强。(4)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诗歌等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5)市民文学开始出现,如传奇、词、变文等。2、文禁松弛,思想活跃,帝王倡导,有利于诗歌创作的繁荣。唐代以儒治国,建立封建的伦理秩序。实行宗教自由,三教九流并行其道,除儒、释、道三教外,另有一些异教,如祆教、摩尼教等也传布(多元思想格局)。统治者重视,诗人地位的提高。3、科举制度,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兴盛唐选拔官吏不同于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而是轻门阀、重科举。通过科举,为下层士子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唐科举分常科(举)和制科(举)常科:每年举行一次,地点在长安(有时在洛阳),正月—二月。科目繁多,有秀才(隋及初唐最高,后取消)、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道举等。制科:是天子自诏,“以待非常之才”,不一定每年举行。科目也非常多,变化不定,如博学鸿辞、不求闻达等等。先在礼部参加考试,及第者再进行吏部铨选。类似面试,考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进士及第后,雁塔题名、曲江池宴,极为风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科举、政治、文学关系紧密。唐科举对文学的影响:(1)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由于进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它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子的去取”,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唐武后朝之后,文风日渐华靡。沈既济曾说:“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的社会风气。(2)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严羽:“唐诗盛于我朝,以诗赋取士。”(3)“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文人士子们为了猎取功名,博得主考官的赏识,纷纷找各种关系拜谒权贵,向他们投诗献文。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4、开放的文化环境及其它各门类艺术的融汇唐文学的发展与文化的昌明、繁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影响、渗透的。(1)南北融合、东西一统的“大家族”文化。(2)科举及学校教育使得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3)史学、经学的发达。二十四史中,唐修了八史:梁、陈、南、北、晋、隋、北齐、北周史。另有刘知己《史通》。出现了王通、孔颍达这样的大儒和大经学家。(4)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书法:楷书中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草书中有张旭、怀素。李白诗、张旭字、裴旻舞为“三绝”。绘画和雕塑: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吴带当风”;韩干的马;王维的山水。敦煌壁画及佛像雕塑等。大量的题画诗出现,及“诗中有画”、以画法入诗。苏轼: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音乐:古诗中很多是和乐歌唱的,如乐府,七绝被称作“声诗”。燕乐的发展产生了词。许多诗人的诗作与音乐有关:《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舞蹈:全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舞的,《公孙大娘剑舞》、《霓裳羽衣舞》。5、军事对文学的影响唐代与边疆地区(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如突厥、吐谷浑、高丽、南昭、吐蕃时有战事,包括卫国和拓边两种。唐朝的尚武精神,统治者鼓励建立军功。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如高适、岑参积极入幕,产生了大量边塞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岑参);“熟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6、文人生活与文学创作(1)漫游:不同于宋儒,从书斋到考场到官场,唐人喜游历,如李白、杜甫。希望通过漫游播扬名声,求得举荐、广泛交友。漫游的主要之地是山水名胜之地或都市。(2)读书山林(隐逸),或“走终南捷径”。(3)应举。(4)从政。唐人关心政治,积极用世。体察民瘼、讽刺时政的作品多。(5)贬谪。如柳宗元与“永州山水”(二)、诗歌传统的自身继承与发展唐文学是在借鉴以前文学成就并在其基础上发展的。尤其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蕴。在诗歌方面,《诗经》、《楚词》、汉魏乐府源远流长;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语言艺术的提高;南北诗歌艺术的融汇等等。在散文方面,唐诗吸取了骈体文形式上的优点,摈弃其辞藻华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端,进行文体、文学语言等方面的革新;在传奇小说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第一章初唐诗歌(课件)(一)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隋文学合南北文学而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并没有合而为一。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正是初唐诗人所面临的课题。(二)宫廷诗对初唐诗坛的影响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聚着大量高层人才,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三)宫廷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1、贞观诗坛——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周围的诗人。特点:(1)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1、贞观诗坛——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周围的诗人。特点;(1)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2)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雅正、宏大、整肃)唐太宗要求诗坛的是宏丽和雅正,显示了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风貌的演变。其存诗98首,主要是纪行、咏怀、咏物写景。如《过旧宅二首》其一:“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具有放眼天下的、开放的眼光和胸怀。《帝京篇十首》之一:“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雄伟山川烘托着巍峨宫殿,显出唐王朝的威风,表现了帝王的胸襟与气魄。2、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仍以应制奉和为主,但有其变化:(1)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2)写景绮丽、婉转、细腻、精巧。(3)风格“绮错婉媚”。如《奉和山夜临秋》: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云水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上官仪的贡献主要在格律和对仗。他提出“六对”说:正名对:日月—天地;同类对:花叶—草芽;连珠对:萧萧—赫赫;双声对:黄槐—绿柳;叠韵对:彷徨—放旷;双拟对:春树—秋池。又提出“八对”说:的名对、回文对、隔句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联绵对。3、“文章四友”与沈宋——高宗后期和武后时(1)特点:A、使得律诗定型、初步完成。B、语言由绮丽而变为自然流丽。C、结构上也开始有变化,不是如前面的诗人一味铺排或白描。(2)“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43首。诗成就最高,而仕途最坎坷。他恃才傲物,为同僚所恨。杜甫“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3)沈宋——律诗的定型沈佺期,存诗150多首,以五律成就高。宋之问,存诗196首,贡献在七律。沈宋台阁馆臣的生活,有时间及精力磨练律诗技巧,声律和谐;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二人流放岭南后,写出了情韵俱佳的作品。如宋之问《度大庾岭》、《渡汉江》。沈宋人格低下,倾心媚附二张。后被赐死。卑下的人格,自然诗格也不扬。三、王绩与“初唐四杰”(一)王绩——别具一格的诗人。号东皋子。祖父安康献公王一,北周灭齐时,为前驱大总管,在人们的困惑、嘲笑中满载图书而归。其孙子:王通,隋末大儒文中子,醉心儒家经典而成大儒,弟子、名声满天下;王绩,潜心老庄,字无功,取庄子《逍遥游》“神人无功”意。三仕三隐。为酒而出任唐官。易代之慨与全身避祸的思想,融在其山水田园诗中。代表作《野望》,并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影响不大。《新唐书·文艺传》:“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
本文标题:隋唐五代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4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