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课件
仁者爱人导入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这些美女的心目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问:如何理解“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明确:没有色彩:孔子的理论具有普适性。灰色是一种没有色彩的色彩。所谓“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康德语)”是也。“温度”是:仁爱。释题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樊迟问知(zhì)。子曰:“知(zhī)人。”读前四则,注意重点字。思考:“仁”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一些?重点字:1:入则孝2:出则弟3:吾道一以贯之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何事于仁6:尧舜其犹病诸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8:能近取譬在家里通“悌”尊敬兄长学说用忠,对人尽心竭力。恕,对人仁爱宽厚止,仅其,大概;病,以为难立:使……立达:使……达比喻“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仁之本:孝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之则:忠恕忠:尽心竭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仁爱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之上:圣(博施济众)仁之方: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先学做人,再做学问“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从孝弟引发,以为本。孔子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在孔子看来,对父母长辈是否有敬爱之情甚至是人与犬、马等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忠恕大学者朱熹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忠恕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基督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就要怎样待人。”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于丹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颜回死了,同门想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按人之常情,自己最喜欢的弟子去世了,其他弟子们想要厚葬,孔子应感到高兴才是,为什么他反而不同意呢?因为他主张葬之以礼。孔子讲,丧葬应该称家之有无,就是根据死者的家庭经济状况来办理葬仪。颜回活着的时候是贫困的,死了却厚葬,这不合礼,所以孔子反对。但弟子们不听,还是厚葬了颜回。他们认为,厚葬才能符合老师的哭之恸,才能符合老师对颜回的称道与喜爱。殊不知这样既不符合老师的心,也不符合颜回的心。孔子说,颜回把我当作父亲一样对待,我却不能像对儿子一样对待他。颜回啊,你不要怪我啊,我没有办法啊,我不同意他们厚葬你,他们偏要这样做啊。孔子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是薄葬,颜回是把老师当作父亲一样对待的,老师自己的儿子是薄葬,那么,颜回也应该薄葬,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所以孔子说自己没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对颜回。从这段话展开联想,其实人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我们总是以我们自以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殊不知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因为自以为好的不见得别人也以为好。其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以真正要对别人好,要以别人觉得好的方式。心得:己之所欲,勿强于人。读后七则,注意重点字。二、分析后七则前几则我们分析了“仁“的概念,那么对于“仁”要怎样实践呢?1:盍各言尔志2:敝之以无憾3:愿无伐善4:无施劳5:老者安之6:固相师之道也.7:过之,必趋8: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9:霸诸侯10:一匡天下1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3:子见齐衰者、免衣裳者与瞽者何不使……坏夸夸耀,表白使……安本来;协助,帮助快步走为……而死称霸,完全;匡正没有;大概;通“披”自缢衣:上衣。裳:下衣。名作动(三)这几则讲仁的实践,我们一起看从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1.言志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2.问人:重人不重财3.于有丧者侧:尊崇礼4.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5.见齐衰者……必趋:恻隐之心6.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仁爱之心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一定稳定,胸怀博大,境界更高。读5.26子路轻财重义,人人可学。颜子有善而不自称,卿大夫当如此;不施劳于人民,国君当如此。孔子老安、友信、少怀,视三者如一家人,境界更高。子路忘物。颜子忘善。圣人忘己。朱熹注:“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回顾小结什么是“仁者爱人”呢?“仁”,首先指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的“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以上通过他与弟子的谈话来表现他的仁德爱民的思想,经由他自己表达了自己的良好愿望。思考:孔子是如此想的,那么他自己又是如何去实践的呢?且去听去看他的言行举止吧!8.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为什么饭都不吃饱?9.孔子为什么要告诉师冕这是台阶,这是坐席,某某人在这里,某某人在这里?10.“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的主语分别是谁?孔子为什么要对遇到丧事、穿着礼服和瞎了眼睛的人表示敬意?11.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明什么?12.子贡是怎样评价管仲的?孔子又是怎样评价管仲的?用民“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说明什么?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非常高。马棚失火,如果主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情况,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体现。——以人为本再读10.17读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不吃饱饭肯定不是礼的规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因为体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当然,我们今天没有必要真像圣人那样,去参加人家的丧礼就连饭都不吃饱,甚至,与死了亲属的人在一起吃饭也不敢吃饱。但是,我们现在有些人又是不是该在人家的丧事中去大吃大喝,猜拳行令喝老酒,麻将打到通天亮呢?9.10(句读):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孔子对三种人是特别表示敬意:穿丧服的人,穿礼服的人和盲人。有人认为这是礼的规定,对于这些人应该特别致敬。同样的,孔子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围。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肃庄重的态度。孔子对人是以礼行之,那么对物如何呢?读: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异竹不锄当路笋,伐薪教护戴巢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哲人,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对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想吃海鲜用钓竿去钓,别一网打尽;想吃野味,射飞鸟,别射杀入巢的归鸟。在华夏文化中,即使天子或诸侯在狩猎的时候,也只能“三驱”,也就是三面包抄,给动物留一条生路,并且遇到的第一个动物不能杀。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家有丧事者、尊贵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同样对万物,也以同等的心对待。孔子之所以这样做,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总之,孔子是用他的“仁”来贯彻他的“礼”,他的礼,不仅仅是几个动作而已,更要紧的是内在的那份情感,那个心。仁者爱人即要求人人都学会关爱别人。在此我们看到了孔子不管尊卑贵贱,不管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他都能做到彬彬有礼,尽量为他人着想。总结讨论:孔子的仁和礼读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讨论:孔子的仁和礼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住宅,家臣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人事机构庞大极不俭约,怎么谈得上节俭呢?”又问:“那么管仲知礼仪吗?”孔子回答说:“国君王宫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府邸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坫台,管仲府邸中也设置坫台。如果说管仲知礼仪,还有谁不知礼仪呢?”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作业本P70)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人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不是领袖、老板的私财或工具。每一个人都应该干大事业,为国尽忠,为人民尽孝,才是忠义千古。置家庭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不顾,为领袖、老板个人私利献身,或者枯守昏弱无能之老板,从一而终,这都是愚忠。但凡有志气、有骨气的人绝不会这样做。愚忠愚孝最有名的两句话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这种极端腐朽、野蛮、反动的思想,是后人的歪曲而非孔孟的本意。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重点虚词1.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2.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吾其被发左衽矣特殊句式1.吾道一以贯之。2.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4.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5.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6.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文言练习四、说明下面句子宾语前置的情况。(1)于斯三者何先?“何先”,即“先(去掉)哪一个”。(2)晨门曰:“奚自?”“奚自”,即“从哪里(来)”。(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孰与”,即“与谁”,在古汉语中,这是一个常见的用
本文标题:《论语》选读:《仁者爱人》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5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