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语文组知人论世•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蜀相杜甫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译诗蜀相(七律、怀古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首联:寻访祠堂叙事(仰慕)颔联:祠堂春色写景(叹惋)颈联:丞相功业议论(歌颂)尾联:壮志未酬抒情(惋惜)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首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答:“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凄清之感,英雄寂寞之意。寓情于景衬托颔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辅佐刘禅继位天下计:雄才大略老臣心:忠心报国三件大事颈联英雄诸葛孔明诗人抒景仰之情,叹壮志未酬功业未就者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1.提问,这首诗的题材是?怀古诗2.提问,既是怀古诗,为何不以《题成都武侯祠》或《武侯祠怀古》为题?本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另以《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独一无二的位置。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概括主旨艺术手法1、寓情于景2、反衬3、借古抒怀武侯庙明杨慎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曛.译:诸葛北伐必经的剑江(1)的水流湍急,他殒亡之地域五丈原(2)的日头昏暗。注1:水名,在四川省剑阁县北,是嘉陵江的支流。注2:诸葛亮曾六出祈山,北伐中原,古领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县);与魏将司马懿对峙百多天后死於五丈原军中。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译:他意图统一中原未竟地(3)不归刘襌,他死前有对应的大星(4)已陨落军中。注3:旧业即指统一大业。注4:旧时认为世上一个人,对应著天上一颗星,星落便意味著人将死去。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译:南阳卧龙冈武候庙(5)徒然生出秋草,四川西部(6)关塞和山脉有雾霭阻隔。注5:南阳在河南省南阳市;祠宇亦即武候庙。注6:诸葛生时主要在四川西部活动。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译:不要因为正统不传万古(7)而生惭愧,谈理三国历史(8)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注7:此处著重诸葛亮精神传万古。注8:三分即天下三分之三国史也。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比《蜀相》的颔联和《武侯庙》的颈联。本诗与《蜀相》相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写作意图:《武侯庙》侧重正确的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作自比。中心思想:表达对武侯的赞颂与崇拜。写作手法:以“空”“隔”描写悲景,多着悲壮色彩,正衬成分居多,表达了哀伤之情。1.蜀相:自比的成分较多;武侯庙:诗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自比。2.蜀相:表达惋惜,遗憾的情感;武侯庙: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表达对武侯的崇拜之情。3.蜀相: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反衬);武侯庙:大部分为描述,正衬成分多。4.蜀相中“自”,“空”描写乐景;武侯庙中“空”,“隔”描写凄清之景。5.均表达了哀伤之情两诗对比
本文标题:杜甫《蜀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54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