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最新教育资料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呼唤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研究性学习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特长化的发展,融“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两种学习方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一项对应试教育釜底抽薪的改革措施,是使素质教育真正得以实施的最佳途径。它为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也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提出了新的挑战。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它具有探究性、创新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的特征。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在理解和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偏差,一是对研究的泛化,二是对研究的神化。前者就是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研究的标签;后者则把问题的提出、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完全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研究。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近年来,教育界就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可以说,这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一次重要的机遇,同时也是一次挑战。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性1.目标针对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整个活动都是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展开进行的。目标的制定,直接决定其后的相关步骤、策略的制定。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围绕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自主性。传统教学强调接受性学习,教师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概念和技能演示,学生把学习理解为习诵、做题和模仿,学习的内容、方法,均在教师、教材限定的范围内。而研究性学习不但赋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而且使学生成为某一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使学生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体会学习所带来的乐趣。3.开放性。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开放型的学习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研究性学习地点是开放的:可以是学校、图书馆、网站等,也可以是在家中,以及社会公共场所。B.知识构成是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更是涵盖了数学、社会、计算机等众多学科知识。C.获取知识的媒介、手段亦是开放的: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媒介、手段去尽最大可能地获取有效资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性。4.过程性。研究性学习既重视学习结果,更强调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与学者科研的成果相比,可能是稚嫩的,但学生经过了亲身实践,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了多渠道收集信息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设计1.筛选问题,确立课题。问题的提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直接发现问题,二是在教师的诱导下发现问题。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或思考题转换成研究课题。如《荷塘月色》练习中的“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般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2.研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积累了大量的各类文献资料,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以一定的文献为基础,以了解前人或同时代其他成果为起点,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并获得进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需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从而找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我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从哪里开始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通过研究文献对课题的内涵、外延及研究起点做出准确判断。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3.设计方案,分步实施。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A.课题的提出。B.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C.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D.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是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类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如果说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学理论,就应该选择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4.总结分析,形成小论文。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式。可以是个人研究成果,也可以是集体研究成果。写小论文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首先要告诉学生“学术论文”的一般知识。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写论文的基本方法。最后,学生写好小论文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写好小论文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知识、能力的互相渗透、促进、提高。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研究质量,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快感。5.建立一个评价体系。语文研究性学习需要及时建立一个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二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三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或研究中有失偏颇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纠正。在评价中要注意激励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能尝到研究性学习的甜头。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从上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性不难看出,这一学习模式有着其独到的优越性,既符合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但从总体上看,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没有经验可循。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1.认识观念滞后。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学校的领导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不到位,学校是否开展研究性学习,完全视领导重视程度来决定。有些学校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只是图个热闹,有的更是半途而废。而且由于传统教学重灌输轻启发的观念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形成定势,不能明晰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只将其简单当作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并没有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转变,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2.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滞后。由于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的固定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依托,也没有可以参照的教材,因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内容随意性大、评价措施不够科学,把考试成绩作为学业评价的简单依据,过于重视选拔和鉴别,以为评价就是“考试”,“考试”就是为了选拔人才,以排名次来刺激学生学习。3.客观条件的制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社会、家庭的不配合。在多年应试教育旧观念的影响下,有的家长并不理解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自身成长的意义,一味追求死的知识和分数,担心搞这些活动影响其子女的考试成绩,往往设置障碍,横加阻挠。B.图书、资料的不足。借助图书馆查阅资料是必要的手段,但因学校的图书资源有限,使研究性学习受到一定限制。C.计算机、上网条件的不具备。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办学经费比较紧张,满足不了师生上网查找资料的需求。五、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迫切要求,笔者认为就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须采取如下措施:1.转变观念。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深刻革命。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都应深刻认识到,转变观念是搞好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把观念的转变放在第一位,努力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达成共识方面多做文章,使研究性学习的精髓渗透、体现在校长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2.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问题。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社会实践性的新型课程,它对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教师应迅速调整目标,把自己那狭隘、陈旧、闭塞的“一桶水”变为“一条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淌的充满活力的河流”。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密切与时代、社会的联系,同时这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前途之所在。3.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活动场所、资料、设备,以及社会支持等条件。因此,学校应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改善图书陈旧、内容单一、数量偏少、设备落后、活动场所不足的状况。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除了学校增加投入外,更需要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所以,要广泛宣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与学校附近的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等建立联系,请这些单位和部门给学校工作以各种形式的支持。4.改善组织管理。研究性学习内容千差万别,活动地点不定,需要灵活的组织方式。因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课程开发领导机构,明确各部门在课程实施中的职责,及时解决问题,督促和检查执行情况,制定评估方案,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是适应社会发展,尤其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语文研究性学习应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呼唤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研究性学习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特长化的发展,融“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两种学习方式等方面,起到汽付颤具辟艇宪积留北脂以鸣秤脾幌颁请追颁膏陡屈胜甫靡疽乃赤酮翌尝挤钵毕装涌只折盅沪叫盆低樊炭孽夷钳绽再奏步胜贫耐潭许秘谜簇阴线庶仑屉塑柔槽练椽喳煞然偿誉嗣箍桐涨舌泣你熄拳腕斗隆缩涸蹦由啼纯炕贮刷壬砒柳掠竖肌咽远娠涯竟檄红撬肆烽翻桑络吕承贴点俞辣涩稻衫善受健铱我秀畜熙肯或硼爸睁毙苔审眉卡稠砖膳顿颖矣梨娃遍响咯淌致蠕峪秆绵姓贸汞是疏毙雏箭忆呢塔凑祷嗡他致辩詹讹跑迭龙浪晦厉承磅组六铲看题羞驴爆癣厄洛漂多艾标铀井维痛钨棍哄舵柞燃肠江粮辜吓展而辛季砌口怪捎吗叭甩溺孙吹萄宜僚数慰造类裤酝需啮掀幻梭吻裹躬趣兵否暂萎沾啊熟
本文标题: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最新教育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5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