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感染科李杨Generaldescription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发生于夏秋季,儿童多见。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征为主要特征。Etiology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第1亚群,呈球形,直径40-50nm,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包以膜蛋白和外膜蛋白。表面有血凝素,能凝集鸡红细胞,病毒在胞浆内增殖病毒抵抗力弱,但耐低温和干燥。为嗜神经病毒,人或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清抑制抗体。流行病学传染源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5天)传播途径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为主,蚊体内病毒能经卵传代越冬,可成为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流行病学易感者普遍易感,免疫力持久,多为隐性感染1:1000~2000。10岁以下(2~6岁)儿童多见(80%)。流行病学特征有严格季节性,集中于7、8、9月(80%~90%),但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不同,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在7~8月,而东北地区则在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DistributionofWestNileVirus(blue)andotherFlaviviridae:St.LouisEncephalitis,orange;JapaneseEncephalitis,red;WestNileandJapaneseEncephalitis,black;MurrayValleyandKunjin,yellowCulexmosquitolayingeggs三带喙库蚊雄蚊头部三带喙库蚊后足股节ThedistributionofJ.EinAsia发病机制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本病。发病机制蚊子叮咬,病毒进入人体单核吞噬细胞繁殖血流进入血脑屏障脑炎病毒血症病毒数量与毒力人体免疫力病理解剖改变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基本病变: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③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部分患者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升高或进一步导致脑疝。病理解剖改变大脑皮层、间脑、中脑最严重神经细胞病变:变性、肿胀、坏死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套”血管病变—脑水肿脑组织内有多发性镂空软化灶胶质小结脑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淋巴套)血管淋巴套脑组织软化灶:椭圆形染色浅淡区,结构疏松呈网状小脑蒲肯野细胞内有一圆形、嗜酸性的病毒包涵体Thepathologyconsistofperivascularcongestionandhemorrhage。Glialnodulesconsistofasmallfocusoflymphocytesandmicroglialcellscenteredonaneuron,andthereisoftenevidenceofneuronophagia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临床特征根据病程分为四期:(一)初期(二)极期(三)恢复期(四)后遗症根据病情轻重,分为四型:1.轻型2.普通型3.重型4.暴发型临床特征潜伏期4~21天(10~14天)典型乙脑1、初期1~3天急起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可有颈强直及抽搐临床特征2、极期历经4~10天此期要经过“三关”高热搐抽呼吸衰竭临床特征高热体温40℃,7~10天或达3周,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的1~2天,多在3~8天出现。惊厥或抽搐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碍,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临床特征呼吸衰竭中枢性为主—呼吸节律不均和幅度不均,如双吸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等。外周性呼衰竭—先快后慢,呼吸减弱,但呼吸节律整齐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童孔大小和形态变化,锥体束病理反射征阳性,瘫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颅神经受损;临床特征3、恢复期多2周内完全恢复重者(5%~20%)可有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多汗、瘫痪等恢复期症状,积极治疗下6月内不恢复为后遗症。临床特征4、后遗症期积极治疗下6月内不恢复为后遗症期,5%~20%见于高热、昏迷、抽搐等重症患者。后遗症以失语、瘫痪和精神失常为最常见。失语大多可以恢复,肢体瘫痪也能恢复根据病情分型体温神志脑膜刺激征抽搐呼衰病程后遗症轻型39℃清不明显——1周—普通40℃浅昏有偶有—2周多无重型40℃昏迷明显反复±3周常有极重41℃深昏明显持续++周或存活者3周严重1.轻型患者的神志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抽搐(个别儿童患者因高热而惊厥)。体温在38~39℃之间,多数在1周内恢复,往往依靠脑脊液和血清学检查确诊。2.普通型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可有短期的抽搐。体温一般在40℃左右,病程约10天,无后遗症。重型病变部位的不同和影响脑干情况,结合症状和体征以及有无呼吸衰竭,脑部病变定位⑴脑干上位:病变累及大脑与间脑而未影响脑干,临床上表现为浅昏迷,压眶时出现假自主运动,或呈去皮层强直(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眼球运动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颈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散大,呼吸始终平稳。⑵上脑干位:病变在中脑水平,表现为深昏迷,肌张力增高。压眶时呈去脑强直(上、下肢伸直,上肢旋前现象),眼球运动差或固定,瞳孔中等放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呼吸呈中枢性过度换气(鼻音明显,有痰鸣、血pH上升,出现呼吸性碱中毒)。颈皮肤刺激试验瞳孔尚能扩大,但反应迟钝。⑶下脑干位:病变相当于桥脑与延脑水平,表现为深度昏迷,压眶无反应,肢体弛缓。角膜反应消失,瞳孔初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应消失,颈皮肤刺激试验瞳孔不能扩大。呼吸可暂时平稳,鼾音消失,但可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⑷脑干位:本病是重型中一种特殊类型,高热初期意识尚清楚,但多有嗜睡、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呼吸浅速,饮水从鼻腔反流。咽喉部有分泌物,且在短期内迅速增多,以致出现喉头梗塞症状,可迅速转入昏迷并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⑸颞叶钩回疝:系由脑水肿所致。患者病情突变,由烦躁不安、呕吐、头痛等迅速转入昏迷,或由浅昏迷急转为深昏迷。除出现上述脑干压迫症状外,瞳孔大小不等,病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上眼睑下垂,双侧肢体瘫痪,锥体束征阳性。⑹枕骨大孔疝:由于脑水肿和颞叶钩回疝,致脑干挫位,进而发生枕骨大孔疝。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无瞳孔、呼吸等变化,可突然出现深昏迷。也可先出现面瘫、耳聋、吞咽困难、继之出现吞咽反射消失,双侧瞳孔散大,最后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暂停或骤停,脉搏减慢,血压下降、心脏停搏。4.暴发型体温迅速上升,呈高热或过高热,伴有反复或持续强烈抽搐,于1~2日内出现深昏迷,有瞳孔变化、脑疝和中枢性呼吸衰竭等表现,如不及时抢救,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都有严重后遗症。3、实验室结果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其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2.脑脊液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别可高达1000/mm3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实验室结果病原学检查:3.病毒分离:第一周内死亡患者脑组织(脑脊液、血);用于回顾性诊断实验室结果4.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率可达95%。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价值。单克隆抗体反向血凝抑制试验:应用乙脑单克隆抗体致敏羊血球的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阳性率为83%,方法简便、快速,已有试剂盒商品供应,无需特殊设备。鉴别诊断中毒性痢疾脑型疟疾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中毒型痢疾脑型与乙型脑炎的鉴别共同点:儿童多见,夏秋季节多见,发热、昏迷、惊厥不同点乙型脑炎发展较慢、休克极少见,脑脊液检查异常,乙脑特异性IgM+);中毒性菌痢起病急,早期出现循环衰竭,采用直肠拭子或灌肠取便,镜检可见WBC、RBC及PC鉴别诊断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压力外观WBC蛋白质糖氯化物细菌流脑冬春季皮肤瘀点脓样数千脑膜炎瘀斑上万球菌其他无季节原发病灶脓样似流脑其他化脑原发病细菌结脑无季节缓起,微混,数十结核结核史有结核有薄膜或数百杆菌中毒症状乙脑夏秋季脑实质损清亮似结脑正常正常特异性害为主或微混IgM(+)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一般治疗病人住院隔离,防蚊。昏迷护理。保护角膜。昏迷抽搐防护舌咬伤。水电解质平衡与能量供给。抗病毒治疗—无,可试用利巴韦林和干扰素。高热抽搐呼吸衰竭对症治疗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及时处理对症治疗高热:设法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物理降温为主:冰枕、冰敷、醇浴或冰盐水灌肠;药物降温为辅:口服阿士匹林、或肛内给消炎痛等;亚冬眠:用于高热并抽搐频繁的患者,用氯丙嗪或异丙嗪各0.5-1.0mg/kg/次肌注,q4~6h一次,配合物理降温。3~5天。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与抽搐1、脑水肿—脱水,激素;2、呼吸道阻塞—吸痰、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3、高热—降温;4、脑实质损害—镇静剂,安定,亚冬眠疗法。苯巴比妥预防。呼吸衰竭1、脑水肿——脱水2、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兴奋剂洛贝林、尼可刹米3、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东莨菪碱、654-2、酚妥拉明4、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切开或插管。并发症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因患者神志不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导致支气管肺炎和肺不张。其次有枕骨后褥疮、皮肤脓疖、口腔感染和败血症等。后遗症常见于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约有5%-20%.神经系统后遗症常见者有失语,其次有肢体强直性瘫痪、扭转痉挛、挛缩畸形、吞咽困难、舞蹈样运动和癫痫发作等。也可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多汗和中枢性发热等。精神方面的后遗症有痴呆、精神异常、性格改变和记忆力减退等。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高压氧功能锻炼理疗、按摩、针灸、替疗。预防乙脑—防蚊、灭蚊、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或地鼠肾细胞减毒活疫苗。抗体阳转率85%~100%,保护率85%~98%。6月~12月婴幼儿为主要接种对象。初种2次,0.5ml,隔1~2周。初入疫区进行初种。流行前一月完成接种。
本文标题:流行性乙型脑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6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