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从近十年来看,中韩两国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又是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关于经济合作方面来看,现在这样的现象会越来越强。中韩经贸合作上引人注目的领域是摸索建立中韩FTA,这将会成为巩固两国之间互补性经济合作的最好的合作框架。本文深入探讨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并分析中韩FTA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韩两国贸易的发展情况及两国的投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动力;第三部分总结了韩国对中韩经贸合作前景的忧虑,对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做了预测;第四部分叙述了中韩FTA的意义和可能性,提出中韩FTA的促进方案和对策建议。关键词:中韩经贸合作;发展现状;中韩FTA;前景韩国和中国的正式经济合作是从1992年8月两国建交正常化以后开始的。此后,在短短的12年间中国成为超出美国和日本的韩国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如今,中国既是韩国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又是韩国企业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尤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成为连接发达国家市场和东亚产业的崭新国际分工结构的纽带,这使韩国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可是,未来韩中企业之间对中国投资的剧增而引起的韩国制造业产生共同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最近在形成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大潮流中,也在多方面谈及到中韩FTA的可能性。这是继EU、NAFTA以后在东亚地区也形成的适应其地区的经济共同体浪潮。一、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1.两国贸易的发展情况与中国的交易在建交之前的1991年仅为44亿美元,从中韩建交后呈现出快速的增长。1992—2003年对中国的交易以年平均21.7%的速度增长。这将超出同一时期韩国整体交易增加9.2%的两倍以上。其结果,1992年64亿美元的交易额到2003年已达到570亿美元,增加了将近9倍。尤其是出口率在同一时期年平均增长26.7%,超出韩国同一期整个出口增长8.6%的3倍以上,2002年以后每年的平均出口增长率都在30%-40%。在贸易收支方面,韩国从1993年起到2003年对中国贸易收支的顺差累计达到503亿美元。顺差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中方统计表明2003年包括经由香港出口的对中国的顺差规模已超过了200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国在韩国的整个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加大了。中国自2001年超过了日本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到2003年韩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达到351亿美元,超出了一直是韩国最大出口市场的对美国的出口额(342亿美元)。2004年,包括进出口在内的整个交易规模中对中国的交易额达到570亿美元,中国也由此在包括进口和出口的整个交易规模中巩固了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两国投资的发展情况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也在建交以后有了飞速增长。韩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是进入到20世纪30年代正式开始的。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韩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还很低,除了资源开发等部分领域外,海外投资不算活跃。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繁盛期为契机才正式开始。1988年仅为171次2亿美元规模的海外投资到1989年增加到5.73亿美元,至1990年变为340次9.59亿美元,增加了2倍左右。就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剧增的原因而言,韩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正规化的时期与中国建交的时期相一致,同时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制造产业的工资有了大幅度上涨而要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韩国对中国投资的剧增,中国在韩国的主要投资对象国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加大,以投资额为基准,中国从2002年起成为韩国第一投资对象国。二、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动力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两国的地理邻接性,基于两国产业互补性的崭新国际分工结构的形成等造成的。1.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1979—2003年期间以年平均9.4%的速度得到了增长。其结果,中国的GDP增长达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时的10倍的规模。中国国内外一致认为,中国的这种增长会持续到相当长的时间。由投资银行GoldmanSachs预测: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持续下去,到2010年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到2020年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而到2041年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中国是人均GDP为1,000美元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还未开发的资源很多,服务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中韩两国加强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2.地理邻接性在地理位置上,韩国又是离中国经济增长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最近的国家。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心是离韩国最近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韩国具有最能利用好中国市场提供机遇的地理优势。实际上,从汉城到北京的距离是962km,到上海仅为872km。而中国境内的北京和上海的距离则是1,067km。因此,韩国在物流上所需的费用或时间比中国境内的运输反而具有更有利的条件。从中韩之间的人力,物力的交流现况看,两国间集装箱的运输量由1996年的6.13TEU增加到2000年10.87TEU。3.产业的互补性和新的国际分工格局韩国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国开放所提供的机会,除了与中国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之外,还因为中韩两国产业方面存在着互补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积极引起外资,培育了沿海地区的出口产业。大部分是主要利用中国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是,单靠中国自身产业供应出口产品所需的优质原材料或零部件是有限的。为了更多供应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有必要培育半导体,机械,钢铁,化学领域方面的产业,而培育这些产业需要投入大规模的成本。同时还需要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建成的大规模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可是中国的金融机关把贷款的相当部分用在支援低效率的国有企业上,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停滞不前。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国不得不从国外购买出口用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与此相反,韩国经过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具备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重要产品的经验,并且大规模培养了生产这些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电子产业,机械产业,钢铁产业,化学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工资上涨等因素,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在韩国难以确保竞争力,很多企业停止了生产或者转移到了国外。由此,供应给这些产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韩国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新的市场。因此,韩国和中国之间早就形成了由韩国供应中国出口产业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结构。2007年,韩国出口到中国的主要产品有电脑(零部件)、无线通讯机器、钢材、合成树脂、石油产品、半导体、光学机器、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学原材料等。其中,能够当作消费材料的有手机之类的,韩国的大部分出口产品是零部件和原材料。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剧增,相当部分是靠在华投资韩国企业的原材料进口。即投资于中国的韩国企业,是将韩国出口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产品后,把它出口到美国等第三国家。在华投资韩国企业有4%以上的原材料以及零部件是从韩国进口的,销售额的70%再重新出口。因此,随着韩国产品通过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迂回格局的形成,韩国产品在中国的出口不断上升,而中国产品在海外的出口也在持续增加。三、韩国对中韩经贸合作前景的忧虑进入到21世纪,由于韩国经济增长放缓,而中国经济增长却仍然强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因此韩国国内将视线集中在中国经济对韩国经济的威胁上。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决定韩国未来的尖端产业的全方位等特点,因而这些顾虑也在加大。最近,在韩国兴起的多种形态的中国威胁论大致分为三类。1.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国在世界市场占有率等总量指标上,已经大大领先于韩国。可是虽然在世界市场上中国的占有率超过韩国而剧增,但韩国的占有率并没有下跌。20世纪90年代,从作为中韩两国最大市场的美国市场所呈现的状况来看,中国的占有率剧增,而日本、ASEAN、台湾的占有率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可是韩国经过20世纪90年代和跨入到21世纪期间,大致维持3%的水平。因此,不能认为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商品正排挤着韩国商品。可是,随着将来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展,将会出现威胁韩国在世界市场位置的可能性。中国的主导产业由利用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转换到钢铁、汽车、半导体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中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已经完成对这些产业的基本投资。因此无需投入新的庞大资金和时间,只靠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便能够建出具有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在韩国的主导产业中,中国将利用海外活跃的技术转移和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等先进基础科学能力,很快便会达到世界水平。2.制造业空洞化论中国威胁论的另一形态就是因种果而形成的制造业空洞化论(hollowingout)。尤其是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以后,2002年起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剧增,对中国的投资比重在对外投资中占总额的40%和次数的50%以上。这种中国投资热是与最近国内投资萎靡不振的状况相吻合,造成对制造业空洞化的后果。可是,在这些关于在韩国确实兴起制造业空洞化的实证研究中,却找不到制造业在韩国经济中的作用变得萎缩的证据。事实上2002年韩国海外投资余额对GDP的比重是6.5%,这远不如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2.1%,甚至不到发展中国家平均的11.9%。虽然对中国的投资有所加大,但进入到21世纪,整个海外投资的总额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今后包括财团企业在内的大企业对中国进出口仍有加速趋势。尤其在电子、汽车、钢铁等前后方产业关联效果较大的产业中的大型企业,扩大中国投资将会促进国内零部件部门的合并进口,结果是导致除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的其他核心事业向中国方面转移。如果将来这些大型企业或其随同企业对中国投资不断扩大而增加对中国市场的崭新需求,代替这些产业的国内生产,则制造业的空洞化忧虑会成为现实。3.韩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中国既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又是最大的投资对象,因此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有所上升。因此由中国引起的不确定性也将会成为韩国经济很大的潜在危机。显然,中国市场的比重增加本身使得偏重于美国、日本的韩国出口体系更加多样,减少韩国经济不确定性的效果。问题在于,中国与美国和日本有所不同,它有着幅度很大的不确定性的经济结构。即市场经济没有十分成熟,因而政府政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大,并且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还在进行之中,因此制度变化的冲击不少,加上还具有债券负债问题或者死板的汇率运用等结构性的弱点。另外,由于中国经济尚未积蓄对外在冲击的幅度及途径的市场经验,因此难以形成对政策效果的合理性期待。从短期看可能性高的危险因素是中韩贸易纷争的激化。韩国呈现出对中国10年以上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是除了台湾以外产生最多顺差的贸易伙伴,到2006年呈现出了32亿美元的赤字,如果中国的贸易收支继续恶化,就会存在中国将在今后韩国的通商纷争中采取非常强硬态度的可能性。1997年至2007年5月止,中国提出的共30件反倾销贸易制裁中有22件是针对韩国企业的。四、中韩FTA的阻碍因素和促进方案1.中韩FTA的阻碍因素在推行中韩两国之间的FTA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阻碍因素,因此两国都考虑到中韩FTA对国内产业带来的冲击而会采取谨慎的态度。(1)中韩FTA的优先顺序问题目前两国正在同时进行多种FTA协商,而两国的政策当局将会当前协商中的事项授予优先顺序。韩国政府进入到2004年,同时推行着同世界各地区的FTA,由其积极推行同日本、中国、美国、欧盟等巨大经济圈的FTA。因此具备了能够推行中韩FTA的政策性条件。可是考虑到现已进行中的多种水平的FTA讨论时,同中国的FTA能够胜过现有被讨论中的协商而事先被进行还是有难度的。在中韩两国都有进行中的多种FTA协商以及研究课题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政策力量分配到中韩FTA上估计还得经历一番努力。进一步说,韩国和中国都在参加中韩日FTA。即两国
本文标题: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6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