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廉政小故事》---监察与反腐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是相对来说的,北宋比较出名的宰相太多了,赵普(就是撺掇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那位,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他)、薛居正(主持编纂旧五代史)、吕端(诸葛一生唯谨慎下半句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寇准、王安石、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下半句其实是在乎山水之间,但被许多人误用了)、司马光(《资治通鉴》彪炳千古)……等等。然而历史上北宋的廉政典型,当数包拯,人称包青天,包拯一生的廉政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这里不再赘述了,我们只看一看他的遗训就知道了。包拯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刻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翻译: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因贪污财物而犯了罪撤职的人,都不允许回到包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里。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后代子孙。包拯权知开封府实际只有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包拯一生都没有做过宰相,也就是说他从来没有进过国务院,顶多也就是个北京市委书记。一、人才的利用(一)岳飞的悲剧有一次宋高宗问岳飞:“天下何时太平?”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不知道大家看的第一本小说是什么,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是《岳飞传》。当时看的我是心潮澎湃。岳飞是南宋著名将领,每次立功,他都将朝廷给他的赏赐全部发给军吏和士兵。他治军非常严明,告诫士兵不准做一丝一毫侵扰百姓的事情。他的确视功名如尘土,一心只想报效国家,收复失地,迎回二圣。那么问题来了:假如真的迎回了二圣,宋高宗去干什么?一个不贪财,不好色而又志趣高远的名将,越发使宋高宗感觉到难以驾驶。更为要命的是宋高宗的皇帝做的正有滋有味。“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而岳飞却要迎回二圣,相当于不承认高宗的地位,再加上主和派的一剂猛药,投降派秦桧的一粒腊丸。宋高宗不杀岳飞,更待何时?“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二)许攸的悲剧但凡有点能耐的人,都有一点小脾气,自以为了不起,比如:许攸,在袁绍帐下做谋士时,觉得老板不听自己的,炒了老板的鱿鱼,去投靠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投,急的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出门迎接。其实呀,曹操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求贤若渴的态度,只不过略显夸张了。官渡之战后,蔑视曹军将士,直呼曹操小名“阿瞒”被许褚一怒之下砍死。罗贯中说他:“堪笑南阳一许攸,欲凭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犹道吾才是冀州。”所以说:咱们以后不要瞎圪逞,反反的最厉害的人,不见得是最有本事的人。(三)“聪明”的张居正有能耐的人要加以节制的利用。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律除掉,跟杀鸡取卵没有两样,这方面张居正做的就很好,张居正是明朝后期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缓解了国内矛盾,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居正打败了政敌徐阶、高拱、斗输了太监冯保,终于做了万厉朝的首辅,一直以来,北方蒙族是明朝的心病,而张居正做首辅的这十年时间,北方前线无人骚扰,因为他用了两个人,一个是戚继光,另一个是李成梁。戚继光大家都很熟悉了,抗倭名将。张居正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戚继光只是抗倭名将,后来被张居正调往北方,驻守蓟北(就是河北遵化,清东陵就建在这儿),数十年边疆无战事,身后的北京城固惹金汤,为明朝中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戚继光也有不少朝中官员非议,都怀疑戚家军的战斗力,因为都是浙江人,体格上不像北方人这么健壮。而对质疑戚继光并不多解释,丢下一句话:“要知军令如何,且看这三千将士。”说完自顾自的走了,其余的人也傻了,不知道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说来也巧,一片乌云压过来,咔嚓一声惊雷,倾盆大雨瓢泼而下,人们都跑回去避雨,唯有三千浙兵站在原地纹丝不动,而且一站就是一整天,大雨到傍晚才停,三千浙兵没有一个倒下去的。同志们,这就是执行力呀。戚继光戚继光是个很傲的人,按现在社会的一般理论,你本事再大,我不用你又能怎地,但是张居正却不,力排朝中官员非议,常写书信与戚继光交流沟通,做思想工作。左继光、右成梁是张居正的军事安排部署。戚继光难弄,李成梁更难弄,如果说戚继光军令如山的话,李成梁更是打仗的天才,李成梁驻守辽东,有探马来报,说二百里外有土蛮部来犯,李成梁带着两千轻骑趁深夜突袭二百里,土蛮人还在梦里的时候脑袋就丢了,当土蛮人收拾兵马迎战的时候,李成梁走了,土蛮人很火大,没有这么打仗的,本来是我打你了,结果你倒袭击了我,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么,对李成梁的这种打法,套用徐志摩的诗“悄悄的我们来,正如我们悄悄的走,挥一挥匕首,不留下一个活口”,然而,这样一个军事天才,却贪婪成性,嗜杀成性,生活奢侈却又缺少银子,就谎报土蛮二十万兵马来犯,没想到张居正一面派戚继光星夜来援,另一面派地方官员调查此事,结果完全没有这回事,他是想骗几个军饷花花。这段历史是南京大学教授郦波老师讲的,我阐述给大家,就是这个李成梁,他才是大明王朝真正的掘墓人。李成梁进攻女真匪首阿台古勒寨,下令屠城,结果老百姓里面就有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而且明朝的解释是“误杀耳”,于是激起了努尔哈赤的愤怒,起兵反抗,最终消灭大明王朝。李成梁(四)“无用”清官的海瑞海瑞是个大清官,这个无可厚非,那么,清官海瑞为什么得不到得重用呢,因为张居正以搞经济建设为主,海瑞以搞廉政建设为主,要命的是,如遇穷人和富人打官司,海瑞肯定判富人输,大户人家纷纷逃到外地,当地的税赋减了三分之二。海瑞是个好人,道德、自律没得说,但是,好官的标准是什么呢?让上级放心,让下属百姓有福。海瑞做官有原则,但没器量,有操守,但没方法,有政德而无政绩。再者,海瑞清名很高,要用就得职位高点,况且,依他那一套,岂不又贻误一方经济,张居正思来想去,还是算了吧。海瑞(五)清官于谦海瑞于谦,大家肯定也听说过,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可能有人还记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活了60岁,用现在的话说,又一个倒在退休前夜的人。明英宗正统年间,由于宦官专权,引起百官争相献媚,送礼之风盛行,外地官员进京述职还得给当时的大宦官送礼,送的多了才能得到款待,所以有很多官员趋之若鹜。只有于谦从来不带任何礼品,就有好心人劝他,说:你不带金银财宝,总该带些土特产吧?象我们阳城人去外地经常给别人带些小米呀,核桃呀,于廉潇洒的一笑,甩了甩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写了一首《入京》诗表明心志,流传至今,成为廉政典范,诗是这样写的: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闾阎(老百姓)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古时,人们把随身的钱物放在袖中,以前人们谈生意考价钱时常在袖筒里捏指头。电视剧《大宅门》中,白景琦跟涂二爷和许先生在安国买药,人参店老板就是在袖中和涂二爷捏指头谈价格的),免除百姓的不满。这首诗嘲讽了进贡的歪风,表现了于谦为官清廉、不愿同流合污的铮铮风骨。二、明朝的监察制度的建立(一)及早动手建章立制早在朱元璋初称吴王之时,就设立了御史台,任命邓愈、汤和为御史大夫,刘基(就是被后世百姓传的神乎其神的刘伯温)、张溢为御史中丞(御史的副长官,仅为正四品,大家不要让影视剧和评书演义迷惑了,咱们以后还会讲到影视剧与历史史实的差别)。朱元璋还特意就御史台的工作做了训示:“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勿萎靡因循以纵奸,勿假公济私以害物。”意思是说你们要端正自己,为下面的人作表率,勤恳做事对得起朝廷,千万不要办事拖拉放纵奸臣,也千万不要假公济私伤害国家。不难看出,从政权建立之初,朱元璋就开始了监察制度的建设。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一步一步当上皇帝,非常重视国家的建设与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明初这段历史称为“洪武之治”(二)扩充队伍调整机构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力扩充御史台的编制,御史台被撤后,他重新设立都察院,并且使都察院的人员编制由元朝时的48人增加至123人,这使得都察院的人数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人数总和之比达到3:5,极大地增加了监察力量。同时,朱元璋对都察院的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减少从事文书、日常事务等工作的人员数量。都察院人员中,除去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职务外,有110人从事监察工作,约占都察院人员总数的90%。这便有效整合了都察院的监督资源,提高了都察院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三)科道并存全面覆盖明初,都察院分监察御史为十二道,各道设置御史3至5名,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后经演变,至宣德十年,开始定为十三道监察御史。这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分别联系在京军政各衙门并按区域负责不同地方的监察工作。此外,朱元璋还设立了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等六科给事中,直属皇帝、专门监察六部。六科给事中可视为最早的派驻中央国家机关的监察机构,极大地增强了对中央各机构的监察力度。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掌握刑狱,成立了锦衣卫。后来明成祖觉得锦衣卫不太可靠,用着也不顺手,就又设立了东厂,但东厂只负责侦辑、抓人并不审讯。明宪宗又觉得东厂权力太大,设立西厂牵制。西厂权力挺大,京师及各地官员可以随便抓。在明朝,惹了御史你就有摊上事了,如果招撞着锦衣卫或者东厂、西厂什么的,那么你就摊上大事了。(四)有点有面巡视巡按一般来说,都察院监察御史巡历在京的部门叫巡视,出京巡历地方叫巡按,巡按的意思是“代天子巡狩”。根据定制,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要巡视在京军营,如有科举考试要巡视考场,巡视京城社会治安。同时,监察御史还要外出巡按地方。洪武十年,朱元璋第一次派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对一地的司法、教育、国库、风俗等方面进行考察,这是一般性的、常规的考察工作。此外,外出巡按还有专项事务巡按,如巡按军队、巡按学校、巡按盐务、巡按茶马交易等。明朝赋予监察御史巡按期间足够的权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工作既有常规巡按,也有专项巡按,提高了巡视巡按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巡按平时受督察院管理,但履行职责时不受其控制只向皇帝负责,本身官职不高,七品左右,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巡抚可就不一样了,有察查地方的权力,还管军务、政务,一般上是从二品,大竹林山属于副部级,若加兵部侍郎衔,则属于正二品。巡按要管几个省,而巡抚则掌控一省,属封疆大吏,和现在对应,巡抚好比政法委员,而巡抚则等同于省委书记,加XX衔相当于给你XX待遇。(五)加强管理防止偏私鉴于历代王朝衰亡的教训,朱元璋清楚地知道监察队伍对整饬吏治,维护国家政局稳定的作用,因此便从选拔、使用、考核、惩罚等环节,加强了对监察队伍的管理。监察官吏选拔尤其严格,非进士出身者,不能入选为后备人选,入选之后要经过考满、廷推等选拔流程,考选后还需试任职一年,通过后才会授予监察御史的实职。在使用环节,主要是防止监察御史长久巡按一地,日久情亲而生弊,因此对于御史巡视巡按工作和其他常例事务,十三道监察御史要经常交流。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轮岗制度,各道监察御史联系的固定区域,也是各道内部再进行区分,根据人数一年一更换,轮番巡按。对监察官吏的考核及时迅速,尤其是巡视巡按工作,结束之后立即回都察院复命,由都察院领导都御史对其进行考核,判定称职与否,并报告皇帝,若有失职,“仗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对于监察官吏要求异常严格,惩罚也非常严厉,朱元璋要求“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脏从重论”。即监察官吏犯罪,要罪加三等处理,如有贪赃受贿者,应从重论处。洪武十三年,因为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卷入丞相胡惟庸谋反案,御史台未及时告发,朱元璋便废除御史台,以作惩戒。其实说穿了,朱元璋是怕地方不服中央管辖,才弄出这么多管官的官和监察官的官,到最后官僚机构严重膨胀。以这一整套监察制度为依托,朱元璋掀起了历史上最为激烈的惩治腐败运动。惩治腐败,腐则典用重刑
本文标题:历史廉政小故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83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