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存在主义文学第一节存在主义文学发展概述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萌芽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丹麦神学家、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存在主义哲学是在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反叛以及接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中孕育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一出世就把探讨人的问题放在首要地位。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克尔凯郭尔在其《恐惧的概念》(1844)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19世纪克尔凯郭尔是在同黑格尔(1770~1831)理性主义哲学抗衡过程中,从宗教非理性的角度来确立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克尔凯郭尔从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立场出发,反对黑格尔以推崇理性为核心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他以宗教为前提,以个人生活的主观体验为基点来论证个性原则和宗教信仰,强调个体的极端重要性和个体的选择。“孤独个体”是克尔凯郭尔哲学的核心范畴,这个“孤独个体”带有精神性、个体性和非理性的特点,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影响很大。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大致有三点:(1)“在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人永远不是其是而是其所不是。(2)强调“自由选择”。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3)“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无聊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但却陷入空虚之中,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从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到萨特等哲学家关于人的存在理论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悲观主义的情绪,并具有很强的非理性的特点,但是这只是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方面。我们应看到在克尔凯郭尔谈“孤独个体”时,他还强调了个人生活道路的自我选择性;海德格尔提出“人向死而生”的名言,也说明了人在世间的有限性,从而引起人们思考在有限的生命中怎样生活才更有价值。在萨特哲学中,世界是荒诞的思想非常浓厚,但他强调人是自由的,应超越荒诞的现实,通过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与现实相抗争、不断进取的精神,悲观中透着乐观,绝望中存有希望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存在主义文学。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信仰、价值观念上发生了严重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真空状态。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存在主义文学不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严密,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统一的文学思潮,虽然存在主义作家在探讨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的问题上有交汇的地方,但是他们在思想和艺术手法运用的侧重点上是不同的。萨特的哲学实质上是关于自由的哲学,因而在萨特创作的文学中存在与本质、荒诞世界与自由选择是中心内容。加缪的基本哲学思想是荒诞与反抗,而荒诞是他思想的核心,反抗是在荒诞基础上的发展;加缪的这种哲学思想在其许多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反映。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思想则与萨特相同。她的作品总是把人存在的意义、人生的选择、与他人的关系等存在主义哲理思想同现实生括结合起来,描写人在生存过程中的困惑、追求和希望。二、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鲜明的哲理性和寓意思辫性作为哲人,萨特、加缪和波伏娃等作家善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哲理性的深层透视,而非用诗人的细腻情感来感受这一切。他们的文学作品着重影响的是读者与观众的理智,而非着重影响他们的感情。在阅读和观看萨特等人的文学艺术作品时,我们所经历的不是动人的艺术感染,而是紧张的哲学思考,不进行这样的思考就很难理解他们作品的真谛。鲜明的哲理性和寓意思辨性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二、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2.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存在主义文学的真实性严格区别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由于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观色彩和非理性特点,这就为萨特等人的文学艺术作品在认识现实、感受社会生活时打下深深的烙印。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成为存在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3.极限境遇与自由选择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在荒诞中存在,然后通过自由选择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谓存在,在萨特的戏剧中就是“境遇”或“环境”,遇到生存的危机,他或苦闷、消沉,或进取、抗争,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最后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危机。三、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评价存在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及时地反映了西方人的存在危机以及寻求生存出路的愿望,切合了他们现实的需要,引起了许多人在思想上的共鸣,使得这一文学思潮能够在西方深入人心、风摩一时。存在主义文学表明存在主义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人的价值进行了重新肯定,并努力探求在荒诞的境遇里人如何保持尊严与本质等问题,这是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20世纪的继承与发展,是一种新的人道主义。三、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评价存在主义文学在艺术上继承了传统文学的优秀品质,同时也看自己的创新和对文学艺术独独到见解。存在主义文学兼融传统写实与现代写意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于一体,形成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由于存在主义文学在欧洲文学史的地位决定了它对其他文学流派必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这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的思想内容上,而不是在形式上,譬如:法国荒诞派戏剧等。存在主义文学以观念文学而著称,这也为我们提供了用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深刻哲理思想的典型范例。存在主义主要作家作品萨特,法国存在主义哲学文学大师。高度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况,中篇小说《恶心》,剧作《禁闭》等。加缪,中篇小说《局外人》,哲学散文随笔《西绪福斯神话》等。波伏娃,《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人总是要死的》.萨特与波伏娃萨特与加缪萨特与《禁闭》1、《禁闭》情节介绍:剧本以地狱为背景,选择了一男二女3个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在吸引中相互折磨的鬼魂为主人公,剧情发生在地狱的一所房子里。3个鬼魂因生前的罪孽,死后被先后投入地狱,囚禁在一起。男性加尔散生前十分卑劣,与其他女人同居,折磨自己的妻子,战争期间在开赴前线时临阵脱逃而被抓获枪毙。女性伊内丝生前心理变态,热衷于同性恋。她厌恶表哥,喜欢表嫂,使表嫂倒向她的怀里,造成表哥痛苦身亡。另一女性艾丝黛尔生前为了财产嫁给一个大龄男人,婚后与人私通,并将情夫的私生女抛到湖里淹死,致使情夫在绝望中自杀。《禁闭》剧情介绍3个鬼魂既想隐瞒自己生前的丑事,又千方百计要窥探别人的隐私,由于本性难改,形成一种特殊的三角关系。加尔散喜欢的是伊内丝,为表白自己不是一个临阵脱逃的胆小鬼,总想说服伊内丝;而伊内丝怀着同性恋者的热望追求艾丝黛尔,极力排斥加尔散。离不开男人的色情狂艾丝黛尔则渴望得到唯一的男子加尔散,讨厌躲避向她献殷勤的伊内丝。加尔散经不住艾丝黛尔的苦苦追求,接受了她的爱。伊内丝便向他们发动一次次的进攻。艾丝黛尔气愤之极,要杀死伊内丝。伊内丝毫不在乎,提醒她,自己是死人。最后,终于省悟到,他们之间每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地狱”,加尔散痛苦地发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感叹。剧本主题首先,戏剧表明人要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地狱里没有镜子,作品中反复提到镜子,这就告诉我们:没有了镜子,人就只能把他人当作镜子,从他人那里寻求自我存在的证据,通过他人的目光来认识自我。人只有把他人当作自己生存的参照,才能获得相对的安全感。而在“我”与“他者”的比照过程中,“我”总处于高于“他者”地位。因为这样个体才能获得优越感,给自我生存找到确切的理由。在自欺欺人的感觉中为自己找到苟延残喘的借口。戏剧主题其二,反映“他人就是地狱”的主题。剧本深刻揭示了存在主义哲学中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地狱”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是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萨特常在戏剧中阐述的问题。萨特认为,每个人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人都处在某一“情境”中,这境况就包括了他人的存在。当自己思考他人的问题时,意识处于“我思”状态,在意识中自己是主体,他人是客体;而当自己注意到别人投向自己的目光时,意识马上转向“反思”状态,在自己的意识中他人成了主体,而自己则成了他人的客体。戏剧主题但自我在他人前面并不总是消极被动的,当自我意识到自己成为他人的一个客体时,是不会甘心于客体的地位的,反过来会把他人当作一个客体,恢复自己的主体性。他人也是如此。这样,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是互为主体关系,只能是“主奴关系”,我要设法从他人的掌握之中挣脱出来,成为奴役他人的主人,他人也同样要努力从我的掌握之中挣脱出来,成为奴役我的主人。萨特在分析了个人与他人之间这种对立的紧张关系之后,戏剧主题2、作者通过死人的地狱生活,强调活着的人作出选择,改变人与人之间“地狱”般关系。萨特曾强调,《禁闭》中的人物都是死人,而我们却是活人。已死的加尔散不能采取行动,我们却能。“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地狱般的环境之中,我想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如果我们放弃了自我选择,过于依赖别人的目光,把它作为评判、认识自我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剧中人的困境,成为一个活死人。因而,在此,萨特再次用存在主义的理论为我们指出了自由之路,那就是人的自我选择。这也是本剧的意义所在。萨特戏剧的艺术特色一、鲜明哲理性。他以特有的戏剧手法,将深奥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念,寓于情节和人物行动之中,通过形象具体的戏剧动作,直观性地表述自己的哲学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禁闭》中三个人被囚禁在地狱的同一间房子里,构成一种特殊的三角关系,相互追逐,相互折磨,每一个人都是其他人的“刽子手”,都对其他人构成“地狱”,以这种关系来表达“他人就是地狱”的哲学观点。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是抽象的、深奥的,但经过萨特的一番戏剧化处理,变得形象具体,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达到了作者宣扬哲学思想的目的。艺术特色二、特定“情境”。萨特十分重视“情境”的构思和处理。他往往只给主人公留下两条出路:或生或死,或冲出牢笼或永远负罪。这是一种两难选择的极限情境,既无法延缓,也不能逃避,对人物具有极大的压迫性和威胁感。他总是为剧中人物设置一个危机四伏、生死攸关的特殊情境,让人物身置其中进行“生存选择”。《禁闭》中的生存环境是“地狱”,《死无葬身之地》中的生存环境是法西斯的牢房和审讯室。萨特剧中的“情境”,不仅指人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更重要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是萨特剧中“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闭》中人物所处的特殊境遇,主要还不是客观环境——“地狱”,而是由一男二女三角恋构成的那种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相互折磨、永无休止的特殊关系。“他人”也构成了不可容忍的生存环境,要生存必须重新选择自己的出路,要自由选择必须摆脱“他人”。萨特特别重视“情境”在戏剧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把自己的存在主义戏剧称之为“情境剧”。艺术特色三、尖锐冲突,严密结构。萨特的戏剧特别强调人物的行动,集中表现人物的“生存选择”,人与他人、与生存环境的“存在”关系,构成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禁闭》中3个人物由特殊的三角关系紧紧纠缠在一起,相互之间勾心斗角,不断爆发出激烈的矛盾冲突。“他人就是地狱”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正是在3个人物之间展开的这种相互折磨、相互斗争的剧烈冲突中,得以形象生动的揭示。他的戏剧,情节紧张,结构严密
本文标题:存在主义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68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