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表现手法课件
文学类阅读专题复习(7、13)——小说表现手法•一轮复习掌握分析写作技巧的常用术语(1)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从结构安排角度:(3)从表现手法角度(2)表达方式(1)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点面结合等等手法。(4)表达方式:记叙(顺序、人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包括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叙述人称的作用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②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C.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具体有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⑤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是影射了秋瑾的。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出人意料的结尾、模式大致相同的结构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三、解题思路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A.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B.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C.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冬夜》7、结合上下文,请简要分析第6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①写出当时雪下得很大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②烘托人物痛苦、无助的心情。8、小说第9至13段属于插叙内容,请谈谈这样写的作用。(4分)•①插叙部分补写出徐刚回家的原因,使情节更加完整;•②与下文母子二人吃饺子的情节一起,彰显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使母亲形象更加丰满。9、结合文意,赏析文中两处画线部分。(4分)①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出徐刚既想回家又怕回家的矛盾心理。②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②运用外貌描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母亲等待之久、盼儿之切。10、“冬夜”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①题目表明小说发生的时间和环境;(表层含意)•②暗示出徐刚在打工、返乡途中的遭遇或者暗示出徐刚在打工、返乡途中痛苦无助的心情;•③冬夜是母亲在门前守候儿子的背景(寒冷的冬夜与微弱温暖的灯光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小说母爱的主题。(②③为深层含义)《征服》11、小说三处画横线的环境描写颇显作者的匠心,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①三处环境描写构成小说的时间线索,夜深——繁星——黎明,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②第一处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营造出南葫芦抓偷菜贼时的紧张氛围。③第二处烘托南恒与南红卫深夜畅谈解开心结后的畅快心情。④第三处暗示着南恒与南红卫将齐心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12、这篇小说以“征服”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观点并作分析。(8分)•观点一:使主题思想集中深刻。①小说通过写生产队长对“能人”南红卫的征服,以小见大,真实地再现了一批“文革”后农村建设者们的心理历程;②批判了勾心斗角、结怨成仇的做法,指出不正当的“征服”的荒唐和危害,表达了作者的反思;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征服对方,不能靠强力,应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观点二:使情节结构更加巧妙严谨。•①小说围绕“征服”展开故事情节,前半部分南红卫偷菜被抓为后半部分南恒征服南红卫作铺垫。•②小说一明一暗地写了两人之间的“征服”,南恒对南红卫是“软征服”,南红卫对南恒是“暗征服”,一明一暗,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③小说以“征服”为纽带,采用插叙,带出文革中的种种内斗,使小说结构井然有序。13、小说在刻画南恒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①胸襟广阔,不计前嫌。曾经整过南恒二爸的南红卫被南葫芦抓住后,南恒为南红卫解围。•②尽心尽职,关心村里的生计。当上队长后,打算办秦川牛繁殖场,为村里办实事。•③讲原则又有灵活性。南恒处理了挪用公款的堂哥,但对偷大葱的南红卫因故网开一面。【每点2分】《两种绝症》小说塑造殷浩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①欲抑先扬。开始描写殷浩儒雅形象和厌恶官场,是扬;殷浩不拒绝皇帝邀请,打仗却屡战屡败,给桓温写信的情节,是抑。②对比手法。桓温是百胜将军,殷浩屡战屡败,桓温位高权重,殷浩无所成就。双方对比,突出殷浩徒有虚名。③细节描写。小说开头三次写到“羽扇”,通过优雅的外表凸显殷浩矫揉造作;殷浩给桓温写信时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对权力的渴望。《日月行色》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6分)•①地方色彩鲜明。比如:“老人经的事稠”一句中的“稠”在当地的方言中是“多、丰富”的意思。用这一方言词,使语言生动,富有地方生活气息。②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与心理。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问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③富有生活情趣。比如,“灵性人是鳖熊的奴”,含蓄俏皮,富有情趣。《聂耽》2、小说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人公特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①在对居住环境态度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主人公喜欢安静、崇尚自由的特点。认为高楼大厦是“关鸟的笼子”,只喜欢在安静的祖传的小庭院里,过自在的生活。②在对工作的态度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主人公认真专注的特点,上班没活干时,工友们都坐着等候,聂耽却坐在车间一角,闭眼静听喧闹的机声。•③在对待名利的态度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主人公淡泊名利的情怀,夺冠前别人当他是小人物,“没人多看一眼”,他却很自在,夺冠后别人纷纷关注他,他却和先前没有丝毫不同的地方;他听力异常,但却听不到别人都能听到的“钱币落地的声音”④生活方式的对比,突出了主人公高尚的生活趣味。他不看重别人看中的人情往来,却在退休后经常招待前来拜访的青年工人,甚至领着他们到公园游玩。(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满分,但应扣住主人公的特点谈对比,意思对即可)3、“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这句话,既是理解聂耽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聂耽层面:①这句话揭示了聂耽超常听力的奥秘,“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奥秘就是兴趣。②揭示了这种能力形成的原因,“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关键在专注和坚持。③借刘聪的观察刻画人物,意在概括突出聂耽这一人物的整体形象特点:耽于兴趣,不为外物所动,富有爱心。•主旨层面:①这句话出现在结尾,照应前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只要他想听见的声音”,耐人寻味,兴趣影响着人的精神追求,平凡的人只要有追求,也就有成功的可能。③“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发人深省,有追求的目标,还要有毅力,能坚持,不为外物所诱惑,这样才能走向成功。(每个层面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疯狂的苇荡》5、小说以“疯狂的苇荡”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①设置悬念,(1分)引发阅读兴趣(1分)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1分),渲染了紧张的氛围(1分)③言简意赅,耐人寻味(1分),“疯狂”二字意蕴丰富,捕猎者捕杀野生动物是“疯狂”的,捕猎者对“守护员”木犁的迫害是“疯狂”的,导致木犁受辱后的报复是“疯狂”的,“乡长把‘隐瞒死讯’作为木犁的儿子接他父亲班的条件”的想法更是“疯狂”,木犁的儿子居然答应了更是不可思议(对“疯狂”意蕴进行解释1分)。(答到其中一点给2分,2点满分)6.小说结尾写木梨的儿子接班,有人认为儿子的这一做法值得称道,也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木梨的儿子接班的做法值得称道:①继承父志,子承父业,体现孝道。②为保护野生动物出力,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尽心,值得称赞。③在知晓父亲遭受“疯狂”迫害并目睹父亲凄惨死去的情状下能够迎难而上,难能可贵。(答到其中一点给2分)•木梨的儿子接班的做法欠妥:①为了接班,以“答应隐瞒父亲死讯”作为交换条件,实乃不孝②接班只是看重带来的经济利益,并非为保护野生动物出力,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尽心③接班只为所谓“半个吃官饭”的名声,并非为了继承父志(答到其中一点给2分)《处分》8、小说第三段的插叙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6分)•①补充说明了危房险些夺人命的内容。•②为下文危房最终成为倒房作铺垫。•③突出了村主任张大保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品质。•(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9、小说结尾部分写到张大保坦然接受处分后,镇长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和安慰。你认为这样的处理是否画蛇添足?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观点一:结尾写镇长打来电话表示理解和安慰不是画蛇添足。•①农村基层干部张大保身先士卒、急人所难、不计个人安危与得失的精神理应得到肯定,镇长的电话强化了小说的主旨。•②在张大保“受
本文标题: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表现手法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3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