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哈萨克族简介一、关于哈萨克族起源族源之一,塞种人(西徐亚)。公元前六七世纪时,现在的哈萨克草原上的居民是塞种人。塞种人是当时的游牧民族,说伊朗语。族源之二,匈奴。匈奴崛起于我国战国时期。一世纪时衰落,西迁到哈萨克草原一带,生活了约两个世纪。四世纪时,迁移到匈牙利。留在哈萨克草原的那部分匈奴后来成为蒙古时代的乃蛮和弘吉拉部落。后来属于中帐哈萨克。族源之三,乌孙(大肉支)。公元前三至前二世纪,大肉支受匈奴压迫,自甘肃西迁至哈萨克草原。至今乌孙还是大帐哈萨克中的一个部落。二、哈萨克族的分布哈萨克族是个跨境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亚。境外的哈萨克人主要集中在前苏联的哈萨克共和国境内。在我国境内的主要集中在新疆的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北部。他们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已经定居外,绝大多数都是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三、哈萨克族民俗风情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兰教。在游牧区哈萨克族当中,也信奉“巴克斯”、“巴力格尔”、“杜压纳”、“察依克”。实际上,这些神类似北方民族中的“萨满”。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和游牧民族的特征孕育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的民俗风情。1民居毡房是哈萨克族民间建筑,适宜于春、夏、秋季转场搬迁的一种简易住房。冬天则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修建平顶土房。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下部圆柱形四周是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红柳木栅栏构成的围墙。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有的房顶毡上饰有红色或其他色彩图案。门多开向东南,以避北风,毡房门外挂有用芨芨草草编织的夹有一层花毡的门帘,冬春天放下门帘挡风雪,夏天卷起,通风凉爽。毡房内都备有长木杆,用来预木圈顶的顶毡。2饮食哈萨克族的饮食主要有茶、肉类、奶类、面类食品等1、茶。是必需品,一般吃饭被称为“长依依茶”,就是喝茶的意思。同蒙古族人一样,也流传达着“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甚至还说“无茶则病”。2、肉类食品。主要是羊肉、牛肉和马肉,平时一般多吃羊肉。把马肉当作肉中的上品,特别是招待尊贵的客人时,要宰两岁的马驹。把过冬的肉称为“索古姆”。3、奶类食品。主要是由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制成,有奶油、奶皮子、奶豆腐、酸奶子等多种奶制品。4、面食。主食有馕,实际就是面饼,与维吾尔族的馕形式不同,是用两口小锅合在一起烤出来的。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3服饰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哈萨克族人服饰男女各异。男子的服饰宽大结实,便于骑马和放牧;妇女服饰色彩艳丽,样式繁多。4、传统节日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诺鲁孜”节,时间在旧历正月,过节的那一天,互相祝贺,有如汉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每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哈萨克风格民族体育姑娘追叼羊赛马马上摔跤套袋摔跤驰马拾物四、现代哈萨克族现状现代文明的冲击正悄然改变着哈萨克族沿袭千年的生活方式2009年12月以来,天山山区积雪深厚,不仅封堵了穿越天山的牧道,也大大增加了雪崩及融雪性洪水发生的概率,给牧民转场带来危险。在当地政府和铁路部门的帮助下,开天辟地的“火车大转场”就此展开,祖辈们沿袭了千百年的马背牛驮的转场方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需要3到7天的转场路如今仅用两个半小时就完成了。曾经的训雕人在现代文明中慢慢淹没,渐渐成为一种传说。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政府的定居工程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了现代文明,免去了恶劣自然环境压力。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好与坏似乎没有那么简单。政府安居工程为哈萨克族提供的住房,国家给予大量补贴。但还是有人选择了继续游牧。哈萨克族牧民自古都是饮用山泉水,当这位哈萨克族老大妈用上水泵抽的地下水时脸上露出了笑容电力工作人员在牧民帐篷外搭设电线,也许晚上就结束了马灯的历史。
本文标题:哈萨克族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61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