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创作背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创作背景简·雅各布斯是著名城市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学家和城市经济学家,《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该书的出版确立了她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上难以动摇的地位。自1960年代以来,其中的许多观点已经为世界各国城市研究者和规划者所接受(鲍磊,2005),并对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观念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成书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此之前的十多年里,美国经历了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并正在进入逆城市化阶段。1949年,国会制定《联邦住宅法》,力争为每个美国家庭提供舒适住宅。1956年,国会通过《州际高速公路法》,美国自此开始长达20年的大规模州际高速公路法建设,居民开始大量外迁。之后在几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量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迁入郊区,市中心开始衰败,穷人、有色人种侵入原本被士绅们占据的地盘。美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出手:1954年的《联邦住宅法》针对市中心衰落的局势要求对住宅区进行重建,并提出“城市更新”的口号,允许将项目经费的10%用于非住宅建设,这一比例在1959年又被提高到20%(宋云峰,2007)。彼时正在《建筑论坛》担任助理编辑的简·雅各布斯对这种城市更新很不赞同,认为它“不是对城市的改建,而是对城市的洗劫”(黄江松,2016);“被摆弄后的城市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混乱城市”、“所有城市规划的艺术和科学都无助于阻挡大片大片城市地区的衰败——以及在这种衰败之前毫无生气的状态”(毛其智,2006)。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导言中,她这样阐明本书的写作目的:“此书是对当下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的抨击。……不是对重建改造方法的一些不痛不痒的批评,恰恰相反,要抨击的是那统治现代城市规划和重建改造正统理论的原则和目的。”在了解此书的内容与结构之前,有必要了解雅各布斯的城市观。常用的城市分析有三个空间层级:街区、城市整体和城市区域。整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雅各布斯花了很大篇幅来描写街区层级:街道、人行道、杂货店、花园等充满人类活动的地点,也即是人类交往网络形成空间过程。在其后的《城市经济》一书中,她描述了城市向乡村转移劳动力、经济、多样性、创新和活力的过程。在《城市与国家财富》中,她则论述了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之间实现区域共融发展的条件在于市场、工作、技术、企业迁移与资本等五种力量的平衡配置。这一系列的作品,完整地反映出她在不同空间层级上对城市的理解。在每一本书中,她对城市的认知都是一致的:城市是一种空间过程,一种纵横交错的网络,它可以是“街道网所构成的城市神经网络、城市与腹地构成的纵向等级结构,而且还体现于各个层级城市之间的横向网络”(刘建军、姜锐瑞,2018)。这种自发形成的网络也成为了城市区别与其他人类聚居点的本质特征。也正是这种特性,使得城市能不断创造多样性,并将多样性输送到其他环境中,使得整个区域受益。在她看来,大城市的规模超限和人口拥挤等问题都会自我调节,而无需人为施加限制和规划。到这一步,可以推导出雅各布斯的城市规划理念了:既然多样性才是城市最宝贵的资源,那么城市规划的就应该构建在复杂的多样性之上,以保护多样性与交叉用途;负责规划的应该是横向的城市行政机构而非垂直型规划委员会——这也的确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呈现的论证逻辑。整本书围绕“城市多样性”这条主线展开论证:第一部分列举了城市多样性的典型例子——人行道——并讨论了它的用途;第二部分讨论产生城市多样性的因素以及多样性(例如用途混合、小街段、老建筑、居住人口密度等)的必要性;第三部分讨论缺乏多样性产生的问题(如交接真空地带、贫民区化、渐次性资金和急剧性资金);第四部分讨论如何应对多样性缺乏的手段(如对住宅的资助,对汽车的限制、拯救和利用廉租房区等)。她不仅是在批判当时美国政府的城市更新策略和原则,更对自己坚持的策略和原则有了明确的、系统的认知。本书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在其方法论上。有学者将之总结为:城市生态学观、民族志研究和女性主义视角。纵览全书,读者宛若随她一起漫步街道,与陌生人摩肩接踵,和熟识的邻居、店主问好谈笑。这与柯布西耶和霍华德笔下那种仿佛高居在城市上空鸟瞰似的距离感截然不同。她对公共空间的观察则具备微观的民族志研究的特征,能从购物、闲聊中发现陌生人逐渐结识的过程。她观察到的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复合体,充满了街头日常生活的蓬勃热力,推着婴儿车的母亲在她书中频频出现,儿童、店主、情侣、散步、聊天、家长里短等等都为她捕捉,为读者揭示出掩盖在男性视角下的城市生活的另外一面。既然城市这样丰富多彩,交叉混合,那么功能分分隔的设计、城市标本的设计显然都不太合适——它们破坏了城市日常生活的体验。她更强调市场主导、由点到面的城市规划,尽可能保证而非破坏城市的多样性。当然她的论述也有问题。例如过度迷信街道网络的自组织性,或多或少将城市理解为一个封闭场所,并忽视了全球化对城市的重构作用。但瑕不掩瑜,全书中体现的认识城市的新视角、从精英论转向公众论、从空间分割到空间重组、从相对静态思维到过程循环观念的转变都对城市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黄江松.《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书评[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01).刘建军、姜锐瑞.城市的本体、生长与规划——芒福德与雅各布斯核心思想比较评析[J].理论界,2018(05).毛其智.城市规划的公众原则与社会作用[J].北京规划建设,2006(02).俞孔坚.高悬在城市上空的明镜——再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J].北京规划建设,2006(05).
本文标题:《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创作背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6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