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关于中国模式的几思考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作业)封面(2010至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题目关于中国模式的几点思考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姓名周怡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入学年月2010年9月简短评语成绩:授课教师签字:关于中国模式的几点思考周怡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摸索和实践中前进,立足于中国国情,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实力大为提高,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已经被世人所重视。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的优异表现,使得中国模式更加受到关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独特性。但是,与此同时,中国模式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引人深思。关键词:中国模式;特征;思考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一系列辉煌成就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国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相伴而来的有关“中国模式”的研究和讨论也掀起阵阵浪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①“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称谓,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也称“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一、“中国模式”的兴起众所周知,“中国模式”这一概念早在邓小平南巡之后就已出现并为人们所讨论,它再次成为全球人们热议的话题是因为在2004年5月7日的伦敦《金融时报》上,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又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并发表了他的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就成为国内外学者、专家和政要讨论的热门话题。一石激起千层浪,雷默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引来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媒体和官方的诸多议论,这其中既包括支持和认同的观点,也不乏有反对和异议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面临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国际大环境下,经济最早复苏,而且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奇迹,这不能不让世人将目光纷纷汇聚到这里,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已取得的成就,对“中国模式”的讨论再次甚嚣尘上。二、中国模式的内涵“中国模式”概念应当包含一整套发展理念以及一系列社会运转体制。“中国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基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以人为本”;它的构建是对原有苏联模式进行反思、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加以借鉴、对传统文化积淀进行挖掘以及对全球化趋势顺势应和的结果;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以及对外战略等要素构成了它的基本轮廓。以往,也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太过于亮眼,人们在总结“中国模式”时,经常只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发展成就,而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实际上,中国的发展不只有经济要素的发展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逐步提高,还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等领域诸多要素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可以说“中国模式”是中国全方位、多领域综合发展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模式”是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另一种说法。关于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这个“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包括六个要点或六大支柱: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立足基点: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根本目的: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战略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来说,“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三、中国模式的特征中国模式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智慧,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鲜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自身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总结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求实性。“中国模式”是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着眼当前,结合具体情况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绝不照抄照搬他国模式。第二,方向性。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第三,人民性。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几乎每一项关乎全局稳定和和谐的机制、制度创新、体制置换,都是与人民群众的智慧分不开的。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才能不脱离群众。第四,渐进性。中国模式立足中国国情,选择了渐进式改革道路,坚持稳字当头,不搞齐步走,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成功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五,开放性。放眼古今中外,放眼全球,大胆探索,大胆借鉴一切有益的经验,不盲目排外,不闭关自守。四、中国模式的优缺点(一)中国模式的主要优点。一是凝聚力强。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培养了我国人民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优秀品质,这使中国人能够最大程度地团结起来,集中力量应对各种挑战。我国集全国之力成功举办奥运会、共同应对汶川大地震的行动集中体现了中国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而这在一个多党竞争、不同利益集团相互对立的模式下是很难做到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财力弱小,需要的正是能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模式,这样才能加快本国的现代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正是中国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青睐的重要原因。二是效率高。这种效率在应对重特大事故时更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应对突发重特大事故的首要原则就是高效及时,有关政府部门要及时地做出反应,及时地制定应对措施并及时地使之付诸实施。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西方模式的优柔寡断:无论是布什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还是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其出台都是一波三折,在共和党、民主党的相互掣肘中,在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中姗姗迟来。而我国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出台,随后十大行业振兴计划出炉更让人感受到中国效率的威力。这种效率上的巨大反差是两种不同模式的必然结果。西方模式的多党制、议会制的制度设置基于不同党派所代表的不同集团的利益对立,很容易出现因集团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的局面,很容易出现无休止的争吵、争辩甚至争斗的情况。而我国的政治体制则较好地避免了这种相互扯皮、内讧的情况,中国模式能以极高的效率应对各种重大事件。三是稳中求进。我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既定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下进行的。社会主义中国既没有像依附理论那样,完全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脱钩,闭关自守地进行现代化,也没有像传统现代化理论和华盛顿共识那样,采取私有制、全盘西化和激进性变革的方式进行,而是根据我国改革所能承受的限度和改革的需要,在保证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的前提下,逐渐扩大开放的领域,在改革和开放中增强国民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能力。稳中求进,大大降低了改革成本,确保了国家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确保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二)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局限性。中国模式被世人热议,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模式并非完美无缺。作为一种发展理论、发展模式,中国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一种经验、一种需要完善的模式,中国模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绝不会一帆风顺,它面临国际国内多种势力和多种因素的严峻挑战。一是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美国《国家利益》杂志2004年夏季号刊登了题为《中国的胃口与日俱增》的文章,在比较中美对原料的消耗及相应的产出基础上,表示了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消耗、低产出问题的关注。二是生态环境问题。据2004年9月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发布的《中国环境问题的挑战》研究报告:2001年世界银行公布的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占16个;2002年,我国有2/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恶化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8%—12%。三是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成功还多局限于经济上,认为在充分肯定我国经济改革成就的同时,应看到,政治体制的滞后而造成的权力过分集中和腐败问题等,将是影响中国模式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障碍。四是社会问题。国内外学者对诸如两极分化、社会治安、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表示了极大关注。五、对中国模式的几点思考我们说“中国模式”优越,并不是说它完美无缺。优越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前的“中国模式”同苏联模式相比,同一些资本主义的模式相比,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相比,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至于在某些方面和部分,未必比其他模式好。由于“中国模式”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起来的,时间不长、经验不多,因而缺陷不少。例如,在结构上,模式的基本框架已建立,但具体构成成分不完善。就像建房子一样,框架已成,装修还不到位。在运行上,基本的制度已有,但体制、机制不完善,运行程序更不健全。在具体模式上,虽然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大胆试验探索,初步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各具特色的模式,但就全国范围来说,显得还是太少。至于保证“中国模式”健康发展的法律、政策、措施,有的需制定、有的需修改补充,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随着中国的逐步发展,外界的关注也会随之上升,世界会用更严峻和更挑剔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内部问题。中国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给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以便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一)理性地看待国外舆论的追捧雷默提出“北京共识”之后,“中国模式”一词得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论证与大力追捧,在对“中国模式”的热炒中,国内人士理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态度,面对复杂的国际背景和到处充满着风险的世界,要做出积极的研究和客观的分析,对这些追捧要淡然处之,以免对概念性词语产生误读或曲解。我们既不能因为国外大肆的赞扬和溢美之词而盲目乐观,进而产生妄自尊大的不良倾向,也不能因为国外任意的反对和贬低之词而盲目悲观,进而产生妄自菲薄的消极倾向。我们承认中国当前所取得的各项改革成果,并且对中国的改革充满信心,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或忽视改革过程中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面对“中国模式”被世人热议,要保持理性的思考,正如吴江所认为的:“应当更加自警自检,如实估量自己,谨行审思,决不可自我膨胀,自夸‘盛世’。须知我们确确实实尚处在发展之中,离发达还很远。”③(二)认清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强调:我国的现代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还很不平衡,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说,只能算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军事、制度、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不平衡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将来还要应对更大的挑战,我们现在尚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在今后长时间的实践中去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增强忧患意识,抓住和利用好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更多更大的发展成绩,尽力排除西方意识形态的干扰,进一步深化改革,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国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正确对待各国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各国的发展道路都是建立在自身特殊国情的基础之上的,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或模仿。张维为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
本文标题:关于中国模式的几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6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