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风险辨识、评价管理制度为确保公司的安全生产,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做到事前预防,达到控制预防、减少危害的目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1.风险辨识、评价的目的识别生产中的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危害,以及所有生产现场使用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采用部学合理的风险辨识和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辨识和评价。加强管理和个体防护等措施,遏制事故,避免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2.风险辨识、评价的范围适用于生产活动中危险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2.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2.2常规和异常活动。2.3估计潜在的紧急情况。2.4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2.5原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2.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2.7人的不安全行为。2.8废弃、拆除与处置。2.9气候、地震等自然灾害。3.安全评价方法:危险性指数法,即:危险性指数:W=L.E.C其中:L——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E——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时间C——发生事故后可能产生的后果4.安全评价准则:4.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4.2行业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4.3公司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4.4合同规定;4.5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目标。5.危险性分级危险性指数(W)危险程度危险源级别320极高度危险A160—320高度危险B70—159中度危险C20—69低度危险D20不定权5.1发生危险性可能性分数(L)L分数完全意料到10相当可能6不经常,但可能3意外,很少可能1可以设想,但极少可能0.5极不可能0.2实际上不可能0.15.2作业者在危险环境的时间分数(E)E分数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10每天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6每周一次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3每月一次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2每年一次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1极难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工作0.55.3事故的可能后果(C)现象可能后果分数大灾难多人死亡(10人以上)100灾难数人死亡(3人以上)40非常严重一人死亡15严重严重致残7重大手足伤残6较大受伤较重3引人注目轻伤16.危险辨识的条件6.1.辨识时充分考虑三种状态,即:正常态:指正常、持续的生产运行;异常态:指生产的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紧急态:指发生爆炸、火灾等重大突发情况。6.2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即:过去:过去的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未遂事故;现在: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维护、改进、报废的安全状态;将来:可以预见的未来作业活动、系统、设备等即将产生的安全状态。6.3六种能量逸散类型,即:动能、势能、电能、物理能、化学能、生物能。6.4四种事故起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缺陷、管理缺陷。7.风险评价组织机构公司部成立辨识、风险评价领导小组:组长:总经理副组长:安环部长成员:办公室、生产车间、安环部等部门负责人风险辨识评价工作室设在办公室,负责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日常工作;定期组织风险辨识、评价。8.辨识、风险评价程序8.1安环部编制《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价表》并下发到各部门。8.2各部门生产作业场所、设备岗位进行危险源辨识。8.3各部门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汇总后报办公室。8.4由安环部组织辨识、风险评价领导小组对各单位、部门上报的风险辨识、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审议。8.5由安环部对辨识、风险评价领导小组的审议结果报办公室备案。9.安全评价周期:每一年进行一次风险辨识评价,当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风险辨识评价。10.风险控制10.1风险控制原则: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风险消除的原则,然后再考虑风险降低的措施(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伤害或财产的潜在的严重程度),将使用个体防护措施作为最后的手段。10.2对于高度风险,要分析原因,制定可靠的安全措施进行控制,并列入本年度的治理计划或来年的管理方案进行整改。10.3对于中度风险从改善风险控制效果出发,可考虑制定目标、管理方案。11.风险信息更新和再评价当发生下列情况时,要及时进行危险源的重新识别与风险评价,以确保相关资料的有效性。11.1方针变更。11.2活动性质发生变化。11.3法律、法规及自身要求发生变化。11.4事故、事件和不符合整改要求。11.5目标及管理方案实施之前。11.6物资发生变化。11.7设备、设施、工艺发生变化。11.8作业场所发生变化。11.9作业方式发生变化。11.10新、改、扩建项目。11.11新产品、研制、开发。
本文标题:风险辨识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8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