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代币制疗法。这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病人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患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和证卷等象征性的方式。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患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用代币作为强化物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起来极为便利,还可进行连续的强化;只要患者出现预期的行为,强化马上就能实现;用代币去换取不同的实物,从而可满足受奖者的某种偏好,可避免对实物本身作为强化物的那种满足感,而不致于降低追求强化(奖励)的动机。并且在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还可扣回代币,使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同时起作用而造成双重强化的效果。代币制实际是一种取代及时强化物的方式。由于现实的限制,我们有时不能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奖励;由于孩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地关注和强化,可以暂时搁置,但强化并没有因此而延误。代币制应注意的事项:(1)注意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分值,并获取相应的代币。(2)一定的代币需要进行的相应增强物的选择。(3)代币制属于变化增强,要注意引导孩子行为表现的社会和心理意义。代币制疗法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可以在医院,也可以在学校中广泛使用,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育的班级中以及在工读学校、管教所和监狱中使用。临床实践表明,在多动症儿童、药瘾者和酒癖者等的矫治中,在衰退的精神病人的康复中代币制疗法都有良好的效果。行为矫正技术--代币制的操作程序[2006-4-1913:31:00|By:多元智能皮纹测试]适时适当的鼓励,可以愉悦孩子心情,塑造孩子行为。对孩子的好行为进行适时适当的奖励,可以使孩子感到愉快,从而使孩子愿意重复这样的行为。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孩子表现得好,你立即给予奖励,这个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它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1.明确目标行为。在使用代币制的时候,要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短期目标是把目标先定为一个或几个好行为,然后让这些好行为产生拉动作用,最后实现长期目标。对短期目标的表述要有明确的界定,不能使用含糊的词语,比如避免说:“不能睡懒觉”、“房间里不能乱七八糟”、“干家务活不能偷懒”、“晚上别贪玩得太晚”等,应分别明确表述为:“6:30按时起床”、“整理床铺、打扫自己房间卫生”、“帮妈妈择菜洗菜”、“21:30按时睡觉”等。2.建立基数。累计几次行为就可以得到奖励,“代币”能换得什么奖励,这都需要教育者的尝试和决断。一般以“天”、“周”、“旬”、“月”为单位计量行为次数。习惯所培养的是长期行为,而不是短期行为,孩子年龄越大,自制水平越强,一般以“周”为累计单位比较合适。3.确定代币。基数确定之后,就要选择合适的“代币”。“代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孩子明白“代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确实对其有吸引力。“代币”要用起来方便、及时,一般可以用计数、计点、铜板、花纹印章、小红花、小帖纸、扑克牌、塑料棋子等来记载。由于“代币”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标志性小物品,很容易仿制出来,有些孩子可能耍小聪明,自己窝藏或模仿这些“代币”来冒充。因此,父母要实行必要的监督。4.确定奖励。孩子用代币换取或者说支付、购买什么样的奖励(这叫“后援强化物”),要在保障安全、健康的前提下,根据孩子的喜好来选择。先用物质奖励,再用精神奖励,待孩子表现自然、正常以后可以撤消奖励。5.结束训练。用代币制建立了一个理想的行为习惯之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结束训练,如果希望建立别的行为习惯,还可以把代币制用到下一个行为训练之中。至于是否还用同一种“代币”,“币值”多少,可再次商讨。附一:要求的行为要求的行为分值按时起床2按时睡觉1规定时间内吃完早饭1学习累计2小时2认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1整理房间1完成某项任务1其它要求等1附二:奖赏项目奖赏项目分值一本连环画书4去麦当劳一次10去动物园一次20玩某个游戏?购买某个玩具?看电视一小时5附三:奖励项目的调查①如果你希望得到三样东西,它们是什么?②如果你有以下那么多钱,你准备如何使用?1.00元1.00-2.00元2.00-3.00元3.00-5.00元5.00-10.00元10.00-20.00元20元以上③如果你可以单独和爸爸进行一次活动,你想做什么?④如果你可以单独和妈妈进行一次活动,你想做什么?⑤你想得到什么额外的优待(多看一次电视、晚点儿上床睡觉等)?⑥你想和朋友一起做些什么(看电视、一起游戏、买冰激凌等等)?通过调查,你就能找出合适的奖励项目,然后可以把这些项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奖励孩子每天的进步,另一部分用于奖励孩子每周或每月的进步。每日的奖励每周的奖励每月的奖励粘贴画书玩具小食品看电视外出游玩0推荐反应代价的运用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从行为干预的角度考虑,就是要使它很少发生,最好是不发生,这就需要运用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使用某些令人厌恶的,至少是令人不愉快的刺激物(包括事物、情境)是这类降低行为发生率技术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刺激物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惩罚性质,运用它们都是为了对不良行为产生某种惩罚的作用。反应代价是降低行为发生率的一种技术,是为了使某特定行为不再发生或尽可能少发生,在该行为发生后使行为者失去自己所拥有的部分强化物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反应代价的原理是:个体都有持有自己所拥有的强化物的自然心理倾向,一旦在某种情境中因某种特定行为而使自己失去了这样的强化物,个体以后会尽可能不在这样的情境中再表现出这样的行为,以免付出自己不愿付出的代价,此后此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自然就会下降。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属于反应代价,如在车站、公园等公共场合,规定不准吸烟,不得随地吐痰。不得乱扔杂物,如有人违反规定,就立即对此人进行处罚。反应代价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易于实施,所花时间不多,对情境中其他人同时进行的活动也几乎不产生干扰;二是适用面广,能针对多种不良行为,并能较快地产生抑制效果。如我的儿子吃饭拖延时间,而且常掉饭菜;偏食,尤其是不吃蔬菜。针对我儿子每天晚饭后打乒乓、吃水果,周末打篮球或踢足球的情况,我给他作了这样的规定:吃饭拖延时间,当天就不让他打乒乓;掉饭菜,当天不让他吃任何零食并连续两天不吃蔬菜,周末不让他打篮球或踢足球。这样经过了两个星期他就养成比较好的就餐习惯,现在正在慢慢适应吃蔬菜。反应代价与代币制的有机结合运用反应代价要注意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某些人可能因一再付出代价而被剥夺强化物,内心产生过多的挫折体验,进而对周围环境产生对立甚至对抗的情绪。例如:我班学生C的家长在运用反应代价时,就使孩子产生了对抗情绪。C在班级里经常骂人打人,损坏别人东西,在家经常向家人发脾气。家长因此作了如下规定:一天内出现骂人打人情况,取消原来拥有的每晚半小时玩电脑的时间;一周内出现一次损坏别人东西的情况,扣掉原来拥有的每周5元的零用钱;某天向家长发脾气,取消当天看动画片的时间。结果在实施的第一周时情况有所好转,但在两三周后情况比原来更糟:c不听劝告,明显地出现了对抗情绪。我发现C的家长在此方案的操作过程中忽略了反应代价的运用有一个前提条件:行为者必须自己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可供剥夺。当行为者并不拥有一定量的强化物而又想运用反应代价时,可以作出某种安排。为其提供一定量的某种强化物。因此,反应代价与代币制结合使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于是,我让该家长先用代币制实施两个星期,然后同时运用反应代价。根据学生C所喜欢和选择的强化物拟订以下表格,开始实施:表2—1行为代币价值表我的表现获得代币备注不骂人、打人蓝星每天晚上8:00交换代币:2颗蓝星换l颗黄星3颗黄星换1颗绿星5颗绿星换l颗红星5颗红星换l朵红花不损坏别人东西黄星不向家长发脾气绿星表2—2代币兑现选择表我选择的活动所需代币备注玩半小时电脑l颗蓝星先实施两个星期实施时间:2003年4月8日~4月22日签名:(儿子或女儿)(家长)做自己喜爱的小制作1颗黄星看半小时动画片1颗绿星周末可以踢球或玩公园l颗红星得到自己喜欢的一本书l朵红花表2—3行为代币价值(扣除)表我的表现获得代币(反之扣除)备注不骂人、打人蓝星交换代币。同表2一l。实施时间:2003年4月23日~5月23日签名:(儿子或女儿)(家长)不损坏别人东西黄星不向家长发脾气绿星这样学生C在实施代币制的两星期内拥有了一定量的强化物,就愉快地接受了反应代价的实施。他在实施代币制的两周内,在校打架、骂人八次,并损坏了一同学的文具盒,用墨水溅脏了前桌同学的衣服,向家人发了四次脾气。在代币制和反应代价结合运用的一个月内,以上情况的次数明显减少,现在己很少出现以上的不良行为,还经常主动地打扫教室卫生,午间能较愉快地整理餐具,并且良好行为已逐渐得到了巩固。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恰当地运用代币制和反应代价等心理干预技术,可以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抑制和纠正,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强化。代币制实际是一种取代及时强化物的方式。由于现实的限制,我们有时不能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及时的强化和奖励;由于孩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进行全面地关注和强化,可以暂时搁置,但强化并没有因此而延误。代币制应注意的事项:(1)注意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给予适当的分值,并获取相应的代币。(2)一定的代币需要进行的相应增强物的选择。(3)代币制属于变化增强,要注意引导孩子行为表现的社会和心理意义。教育案例:协议代币制管理模式在后进生转化中的运用和体会2005年1月7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重庆市南岸区110中学谢德志郑毅龙波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把学习主义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把强化看成是增强某个反应概率的手段,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假如一个操作的出现,继之以一强化物的呈现,那么这一操作的强度就会增加。”根据斯金纳的理论,后进生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出现,是后进生这些行为发生或刚出现时没有得到及时矫正,如果开展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能减少这种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直至消除这种不良行为。后来人们根据他的理论,开展了协议行为矫正和代币行为矫正实验。协议矫正法是指教育者与学生共同协商后,签订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协议,如老师必须保证不体罚学生,学生不得违反有关的规定等等,协议要明文规定对违反规定的奖惩办法。而所谓代币法是指对有关的行为(好的行为和不良行为),坚持每天作好记录,积累到一定程度,依据行为记录实行奖惩。在实际的学生不良行为转化教育中,我校的笔者把二者结合了起来,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取其中一例来谈谈其做法和体会。笔者接手初2006级某班任班主任以后,发现该班有三名被学校给予留校察看、记大过、记过处分的学生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原班主任告诉笔者这是让任何科任老师都头疼的“三大金刚”。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这三名学生主要的毛病有上课睡觉、课堂讲话、扰乱课堂秩序、吸烟、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这三名学生爱耍小聪明,在课堂上时常把同学们逗得哈哈大笑,人缘还挺不错,但给老师上课带来了一些麻烦。过了一段时间,三名学生跑来找笔者,要笔者给他们开条子同意他们去参加学校的篮球队训练(以前因为他们表现差,班主任不让去)。笔者灵机一动,对他们说:“你们想不想既能让你们参加篮球队训练,又不耽误你们的学习,还改掉一些坏毛病?”他们一听,天下竟有这样的好事?于是他们兴高采烈地说:“当然希望。”笔者说:“那好,咱们就来订一个君子协议。”于是笔者就与这三名学生签定了如下协议(主要内容):1.甲方(三名学生)在参加学校篮球队训练和打球期间,不能有任何违反校纪校规事件发生,如违反每次扣2分,反之加1分;老师不能对他们进行歧视,否则该协议失效。2.行课期间不能在课堂上睡觉、说话、起哄,如果当天没有任何违反校纪校规行为,每天加1分,如违反按照学校的目标管理规定扣1—10分;如上课表现好,获科
本文标题:代币制疗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799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