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运用组合法理解词语。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又如“艰难险阻”一词,“艰难”是“困难”,“险阻”有“险恶有阻碍”的意思,“艰难险阻”就可以理解为困难险恶。运用组合法理解词语时要注意的是,分开解释字义或词义时,必须十分准确,否则在合起来理解时就会出差错,如:“爱不释手”中的“释”应该是“放下”,如果错误地理解为“解释”的话,那么合起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就会让人莫名其妙了。分解解释法“分解解释法”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把部分词语分解成单字来理解,然后把每个字的意思连起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如:“心旷神怡”,“心”就是心境的意思,“旷”指开阔,“神”的意思是精神,“怡”可解释为愉快。连起来,“心旷神怡”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像这样可以用“分解解释法”理解的词语是很多的,比如:无计可施、舍己为人、视死如归等。2.运用换词法理解词语。汉语中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有些词可以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来代替;有些词则可以用意思相反的词来进行对比理解。如“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这句中的“复杂”可以用“不简单”来代替。找近义词作者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而富有文采,常选用比较有深意的词语来表达。解释这类词语,我们可以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例如,“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其中,“捣毁”可以用它的近义词“破坏”来解释。近义词怎么找?第一,读词语所在的句子;第二,用头脑中的近义词替代原有的词语。试着多读读那句话,便可大致确定哪个近义词可以解释这个词语。近义词怎么找?第一,要读词语所在的句子;第二,可以用你头脑中的近义词替代那个词语试着读读那句话,如果句子意思不变,你就可以确定那个近义词可以解释这个词语。找反义词有一些词可用其反义词的否定式释义,或者用同义加反义词的否定式释义。例如:矮——不高。自由——不受约束。暗中——不公开的,私下里。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如《七颗钻石》这篇课文里有“喜出望外”这个词语,联系前文描写的内容:小女孩为了生病的母亲到处去找水,可是哪儿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一觉醒来,她发现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你就不难理解“喜出望外”就是指遇到了出乎预料的事而特别高兴了。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5、同义词法。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告诉学生找这个词的同义词,如“美丽”一词,它的同义词是好看,漂亮。等等。6、以旧带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如“无价之宝”,“无价”,没有价钱,“之”是“的”,“宝”是“宝贝”,合起来的意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贝”,指极为稀有的珍贵东西。(也就是老师所说的“逐字解释法”)四、词义引申法。有些词有本来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如我们即将在六年级的课文中学到的“碰壁”,它原指把头撞在墙上,而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碰壁”指的是在黑暗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义。7.描述法对于某些词语,它形容的情景可用描述式的方法释义。例如:炎炎烈日——形容夏天阳光猛烈。魂飞魄散——形容惊恐万分,十分害怕。此外,查找工具书(工具书包括字典和书下注释)也是常用的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4\联系上下文或许我们的语文老师经常跟我们说起理解文章的一个注意点: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比如,六年级有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这样一个词语:飞来横祸,这个词语该怎样理解呢?在上下文中找一找,我们发现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词:“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就是降临到司马迁头上的“飞来横祸”。
本文标题:运用组合法理解词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0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