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十篇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交通工程教研室陈大鹏第一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1、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2、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城镇体系由城镇、联系通道、联系流和联系区域等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当其中一个因素产生变化时,整个系统也产生变化。•(2)等级层次性:系统由不同的等级层次的子系统构成。•(3)动态性: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城镇体系必然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因此,城镇体系规划也要阶段性地修订。•二、城镇体系的类型•1、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少的组合方式分•(1)单中心体系类型:大部分区域如此•(2)双中心体系类型:山东:济南、青岛;辽宁:沈阳、大连。•(3)多中心体系类型:如穗、港、澳三个中心•2、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分•(1)矿区型•(2)农业区型•(3)流域型:长江中下游城镇体系•(4)铁路公路沿线型:如陇海兰新城镇带•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分•(1)全国•(2)省域•(3)市域•(4)县域•三、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任务和内容•1、意义•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和方法,努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城镇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2、任务•建设部1994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指出的任务是:•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城镇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3、内容•①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条件•②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③确定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④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⑤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⑥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⑦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⑧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⑨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要发展城镇的建设。•⑩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四、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1、规划工作准备阶段•2、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3、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4、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5、规划讨论、征求意见阶段•6、评审定案阶段•7、上报审批及实施反馈阶段第二节城镇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评价•一、区位条件与区际联系•1、中心城市吸引力范围•中心城市吸引力覆盖的范围才是一个完整的城镇体系。•强中心:突破行政区,应做经济区的规划•弱中心:强化中心或行政区划调整•2、区位与地理位置•区位是经济概念,一般解释为“空间位置”,重点强调了和周边地区或城镇的相对位置,和单纯地提地理位置有区别。•3、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1)自然要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2)运输要素:公路、铁路、航运等水陆交通条件•(3)吸引辐射影响因素:主要指中心城市、开发区,大型工矿基地,重要市场的影响。•(4)边缘区位效应:城市边缘城市•边界城市•地理单元边界•4、区位分析•(1)通过客流、货流、金融流、信息流以及经济协作关系等调查,摸清区域内城镇之间,及以相邻区域和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分析其对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2)调查掌握区域内和周边地区规划期内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主要城市发展规划的情况,分析其对区域城镇体系可能带来的影响。•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丘陵山区适宜建设用地少,城镇体系不完整。•平原低丘区城镇体系容易发育。•2、水资源:•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制约条件•3、矿产和森林资源•工矿城市形成的前提•4、旅游资源:•旅游城镇建设的前提•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1、城镇体系的历史演变•(1)划分城镇体系发展的阶段•(2)主要城镇职能演变及其原因分析•(3)发现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规律性的东西•2、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1)城镇体系的现状:数量与分布,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化质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镇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心城市在区域内外的地位与作用,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等。•(2)城镇体系的结构特色:职能结构、规模等级结构、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情况。•(3)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城镇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情况,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城镇生态环境,城镇结构体系的合理性方面找出问题及其原因。•2、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近10年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变化情况(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工业产值,工业结构,农业产值,农业结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城乡人口年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年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在上层次区域中的排位。农业结构的分析,工业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乡镇工业小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情况。•3、基础设施建设情况•4、教育和科技情况•5、生态环境条件•(1)区域生态环境•(2)城镇环境污染状况•五、城镇发展的综合评价•分层次,列指标,赋权重,打分后加权平均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一、城镇发展战略•1、指导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发展战略•一般都要依据区域的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国土规划以及新近的五年计划和十年远景规划等资料,研究提出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及其目标,并与当地计委,经济管理其他部门协商一致。•2、区域城镇发展战略•(1)城镇发展战略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具体到一个区域则应有不同的,更加具体的城市发展战略•(2)城镇发展战略目标。•①城镇化水平目标;•②城镇的经济发展目标;•③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动的目标;•④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⑤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⑥城镇环境质量目标;•⑦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目标。•(3)城镇发展的战略阶段•近、中、远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案例——三门峡市的发展战略•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边陲,晋、陕、豫三省交界处,是随着黄河第一坝的建设而诞生的新兴城市,为了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品位,并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的“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援华项目试点城市为契机,完成了三门峡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工作•1.城市战略定位•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能源产业基地和旅游服务中心;河南省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河南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基地;黄河金三角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2.空间发展战略•从三门峡城市定位出发,将三门峡的城市空间战略可概括为“东西对接、北连运城、强化中心”三大战略。•3.城市形象战略•三门峡的城市形象定位为“黄河文化古邑,陇海产业新城,滨水宜居城市”•二、城镇化水平预测•1、城镇化水平的定义•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人口指居住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内的非农人口、农业人口、暂住人口(居住一年以上)•2、区域总人口的增长预测•自然增长+机械增长,自然增长按计生委控制指标•3、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预测•通过典型调查可得到剩余劳动力入城的比例,速度•4、区域城镇化水平预测•(1)时间序列趋势预测;•(2)经济指标相关分析;•(3)剩余劳动力转移法。第四节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简单归纳为:三结构一网络1.规模等级结构2.职能分工结构3.空间分布结构4.区域基础设施网络•1、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三个层面:•(1)区域城镇体系总体职能•通过研究规划区域在大区域和全国的地位作用,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两方面来明确其职能。•(2)从较大区域内划分出次一级的分区进行分析研究•即划出职能不同的城市经济区,而分区中的中心城市职能决定了该分区城镇体系基本的职能。•(3)具体研究每个城镇的职能类型与组合•2、城镇职能分类•(1)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凡是县城及县以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属该类型。可分为全国的、大区域的、省域、地市级、县域中心的城市•其综合职能和专门化职能可兼而有之•服务职能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主体•(2)某种或几种职能较突出的专业化城镇•①交通枢纽型;②工业型;③旅游型④商贸型;⑤集贸型;⑥农业服务型•3、规划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的基本方法•(1)分析各城镇的现状职能类型组合•(2)对主要城镇要进一步分析其职能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3)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还要分析其在高一层次区域,以至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4)规划期发展条件变化分析。•(5)针对城镇体系现状职能结构的特点和问题,根据区内外劳动地域分工的原理和区域发展战略,建立起新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充分展示各城镇的优势和特色。•中心城市的概念:是指在区域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起着经济活动枢纽作用的城市。•中心城市的作用(P77):•组织作用•集聚作用•辐射扩散作用•传输作用•三、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1、城镇规模等级分类•(1)特大城市≥100万人•(2)大城市≥50万人•(3)中等城市≥20万人•(4)小城市<20万人•2、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规划思路•(1)自上而下的城镇总人口分配;•(2)自下而上的城镇规划人口汇总;•(3)数据调整平衡,确定等级规模规划方案。•(4)分析论证,揭示规划实现后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的新特点•四、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1、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发展阶段•(1)低水平均衡阶段•(2)极核发展阶段•(3)集聚扩散阶段•(4)高水平网络化阶段•2、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类型•(1)大城市地区——圈层型•城镇主次分明,核心城市突出,起绝对主导地位。首位度高,城镇联系密切,但以向心联系为主,同级城镇间的横向联系弱。•(2)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点轴型•(3)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分散型。•(4)行政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均衡型。•3、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1)点——极核发源•(2)圈——大城市圈层发展(1小时通勤交通)•(3)区——城镇密集区•(4)带(线、轴)——沿主要的交通线集中发展案例——庆阳市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化水平预测•(1)总人口预测•2010年(近期):268.56万人•2020年(远期):287.96万人•(2)城镇化水平预测参照《庆阳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的预测,2005年,2010年、2020年庆阳市城镇化水平分别为25%、30%和45%。本次规划确定庆阳市城镇化水平的发展目标为2010年(近期)30%,2020年(远期)45%,城镇人口分别达到80万人和126万人。•2.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发展战略•庆阳市的城镇体系发展采取“强化中心,突出重点,抓好一线,带动全面”的发展战略。强化中心就是要不断强化庆阳市区这一中心城市,形成初具实力,带动作用强的陇东中等城市。突出重点就是要在城镇发展中抓好各个县城的建设。抓好一线就是要抓好凤翔路口——甜水堡一条线上的城镇建设,形成庆阳市域城镇发展的主轴线。实现带动市域城镇全面发展的目标。•统筹城乡发展,注重城镇和农村发展的协调,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数量与分布•庆阳市现有36个城镇,规划新设35个建制镇,使庆阳市城镇的总数达到71个。规划采用点轴发展模式,城镇主要沿河谷分布,沿主要交通线分布,沿资源开发带分布,形成沿凤甜公路一线的主轴带,沿国道309和沿省道303的两条次轴带,构成庆阳市城镇发展的“土”字型构架。(3)城镇的规模等级结构•庆阳市城镇的规模等级可分为四级。•①第一级为庆阳市,现状城镇人口17.8万人,规划人口为40万人。•②第二级为7个县城和长庆桥工业区,共8个城镇,人口规模5—10万人。•③第三级为重点城镇,城镇规模为1—3万人。•④第四级
本文标题:第十篇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2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