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情感。2.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3.知人论世,领悟作者的心境。初读思考:1.根据课前预习,思考作者对故都的秋怀有怎样的感情?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热爱眷恋向往3.为什么故都的秋让作者如此眷恋?(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2.文中哪些语段能够体现作者对故都秋的这些情感?进入文本文章在表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时选择了哪些秋景?细品其妙,深味其秋探究思考:你最喜欢作者笔下描绘的哪幅秋景?景物描写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言为心声,文见其人”,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字里行间来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情;还可以从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来探究。)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独特的审美趣味时代背景个人经历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17岁随兄长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郁达夫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子孙荃,后与王映霞。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晴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0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22-1934年间,辗转于上海、杭州、北京,居无定所,饱受漂泊之苦。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了其抑郁善感的性格。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独特的审美趣味1923年写的《还乡后记》中的一段文字: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点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地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若希望再奢一点,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边。最好是秋风凉冷的九十月之交,叶落的林中,阴森的江上,不断地下着渺蒙的秋雨。我在凋残的芦苇里,雇了一叶扁舟,当日暮的时候,再送灵柩归去。小舟上除了舟子以外不要有第二个人,棺里横卧着的若不是我寝处追随的一个年少妇人,至少也须是我的至亲骨肉。我在灰暗微明的黄昏江上,雨声淅沥的芦苇丛中,赤了足,张了油纸雨伞,提了一张灯笼,摸到船头上去焚化纸帛。这段文字的意境,竟是如此的阴冷凄凉。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那个时候,正是北方不断遭受日寇日紧一日的侵蚀的时候。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北京已经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它不再是一个盛世王朝的都城,而是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郁达夫自题小诗歌写作背景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它在破陋的庭院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在小院的每一根秋草上,,,,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故都的秋,,;故都的秋,,。郁达夫的心境如他笔下的故都的秋,而——像一幅画落寞而又美丽像一支歌忧伤而又动人领悟作者认知人生()的心境读出作者对故都清秋的()之情品味《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小结热爱眷恋情景交融沉静悲凉欣赏山水的心情就是欣赏人生与艺术的心情。——郁达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瑞士思想家阿米
本文标题:故都的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33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