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东北方言特点2007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总50期)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NO.22007GeneralNo.50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刘明志(营17职,_lk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摘要:方言是形成普通话的基础,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东北方言有着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本文通过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展现其独特魅力,希望更多人重视和保护东北方言。关键词:方言;东北方言;体系;特点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7)02—0022—03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等原因。作为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就东北方言的一些特点做以简略的论述。一、东北方言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语言东北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世代生活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后,才逐渐有大量汉人涌人。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起初,北京人和东北人讲的都是幽燕话。金、辽、元三代,这里和中原多少有些隔离,在女真话、契丹话和蒙古话的影响下,方言相对独立地发展。那时,辽东话和大都语的区别,只是前者受女真话影响大些,后者受蒙古话影响大些。河北、山东人第一次大批闯关东发生在元、明之际,这一时期以后的东北方言里面,就增加了山东话的成分。那么,东北方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哪些文化的影响呢?(一)东北方言受满族文化影响极深,其中大部分词汇来自满语1、在东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有很多词是从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满语中借来的。如:(1)佩,原满语。“讥诮人之辞也,”例:两人发生口角,说“你也佩?”、“你佩不佩?”(2)喇忽,原满语。意为疏忽、马虎。也作拉忽、拉乎。(3)秃鲁,原满语。食言、爽约之意,也作秃噜、突撸、秃露。2、东北很多的村庄、山名都是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的音译。(1)林,满语读作girin,汉义为沿边、沿江。吉林市义为沿江之市。(2)珲春,满语读作huncun,汉义为冰爬犁。(3)图们(江),满语读作tumenula,汉义为万水之源。3、还有一些东北方言词语包含的语素是满语的音译,如“笨笨拉拉”中的“拉拉”满语是“末尾”的意思;“有一搭无一搭”中的“搭”是满语中“首领、头目”的意思;“公子哥”中的“哥”是满语“少爷”的意思;“藏猫”中的“猫”是满语“树丛”的意思;“压马路”中的“压”是满语在“行、走”的意思等等。(--)受汉族博大文化的影响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汉族人,也开始学习汉语。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入学习汉文、汉语。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越来越少。现在,只有黑龙江爱辉县、富裕县等地少部分老年满族人还能讲简单的满语。受汉族文化影响形成的方言仍保留自己的特点,即一般这类方言不用翻译,通过方言本身,差不多就知道了方言所表达的内容。如:1、光棍儿——单身2、装蒜——装相3、勒大脖子——勒索收稿日期:2006—11—20作者简介:刘明志(1950一),男,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文教学研究。22万方数据4、大估景——大约二、东北方言是最具活力和亲和力的语言东北方言具有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直白辛辣、语义丰富等特点,直接反映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有人说,东北方言是最具亲和力的语言。它直白地直通人心,就像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质朴而不乏灵气,粗犷而不乏细腻,简捷而不留余地。诸如“可劲造”一类的词语,充满了张力和情趣,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问的距离拉近,让入永远都感到不用设防的亲切和真诚。东北方言给人最明显的印象就是——冲、短、有劲。一冲,就是说话有力量,斩钉截铁。往往一个字就能表达说话人的意思,特别是在问话答话时更是这样,如:“去不去?”“去!”“要不要?”“要!”这种说法与河南话有些相似,这大概是河南移民带来的语言习惯。二是短,指句子短,惜字如金,比如饭店服务员看顾客饭吃得差不多了,问顾客盘子里的菜还要不要吃了,往往这样问:“还吃不吃了?”“不吃了!”“撤!”句子短是满族话的特点,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区,又是马背上的民族,说话自然要简练。南方人说东北话硬,指的就是这一点。外地人听来似乎不礼貌,但这正是东北方言的特点。三是有劲,是指气足,就是高腔大嗓,听起来令人振奋。不用扩音器也能穿出老远,有些东北的农村妇女叫孩子,站在门外,喊那么一嗓子,“三儿,回家吃饭喽!”全村都能听到。在方言土语方面,东北方言与北京话相通的地方很多,有些北京的土话,部分东北人能听得懂。比如儿话音,人们都感觉那是北京的专利,其实在东北,尤其是辽西地区也用得很多。用在名字上,特别是农村,往往儿话音多。如“d、一-JL,小三儿,小玲儿、小凤儿、小珍儿”,儿话音能使人感到亲切,也能把凝重化为轻松。三、东北方言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值得说明的是,东北方言无论在语言词汇还是在语法方面都是与普通话最近的,但二者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普通话与东北方言具体有哪些相似之处,本文姑且不论,而着重分析一下东北方言词汇结构上的特点。(一)奇妙的语素组合东北方言词汇用字很有特点,通常是把几个本来不相搭配的普通话语素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常用的、表达着特定意义的东北方言词?[,我们来举几个例子。恩那:意为是的、好的、哎、OK。例l、问:你是东北人吧?答:恩那。母们:意为我们。例2、母们哥俩儿一块去的。的色:贬义,一般用在排斥别人做错事情的时候,可以理解为“臭显白”、“瞎逞能。”例3、不在家呆着,上这儿的色啥?例4、这么冷的天不穿棉袄,你纯的色!(二)话要进入语境理解在东北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对的词汇绝大多数都是等义的,但其中也不乏微妙的差别。听一帮东北人说话,如果你不是地道的东北人,或只听到了只言片语,那是很难理解谈话内容的。比如普通话里的“奸”与“忠”词义相反,而在东北方言里“奸”与“傻”词义相反。东北人用“奸”来描述人,说的是这人精明甚至聪明,褒贬之义必须在语境里予以体会。“贼”,在普通话里是指偷东西的坏人,含有贬义意味。而在东北方言中,表示什么东西到了极致的情形,不论是褒还是贬,~概用一个“贼”字,“贼好”、“贼次”、“贼腻歪”、“贼带劲儿”等等。再比如“棒子”一词了,在东北方言哈尔滨地区有棍子之义,但同时还指瓶子一类的器皿。从东北方言中,我们还能看出语言在流传中所体现出的民俗化和白话成分。比如普通话里的“抽屉”,在东北方言里表述为“抽匣儿”,这种器具描述的改变显然是带有地域民俗特点的,属于更形象化的发展。(三)喻意纵横,妙语连珠东北方言在对白中常常会制造出一种妙趣横生的语境,尤其是谚语和歇后语的运用,常常会赋予语言表述出一种神奇的力量。“老云接架,不是阴就是下”,“朵朵瓦片疙瘩云,高温无雨晒死人”,“清官骑瘦马,有钱不扎咕”,“巧舌头转不出腮帮子”,“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没有弯弯肚子,别吃镰刀头”,“劈木头劈小头儿,问事儿问老头儿”,这些谚语不但饱含着老辈人的生活经验,也体现了北方人民的传统观念。而一些紧密结合生活的歇后语,也是三言两语就能活灵活现出一个交流主题。“三九天穿单挂子——抖起来了”,“土豆儿煮酸菜——挺硬”,“土地佬吃烟灰——就有这口蕾”,“黄鼠狼下豆鼠子——一辈不如一辈”,“门槛子拴兔子——里外乱蹦”,“萝卜缨子蘸凉水——咋呼起来了”,“巴拉儿23万方数据狗吃碗碴子——满肚子瓷(词)儿”,“耗子尾巴上长痂子——脓(能)水儿不大”,“瓜子里瞌出臭虫来——啥人都有”,往往是一句话就能活跃气氛或克敌制胜。(四)语法的地域特色鲜明东北方言的每一类词,都有鲜明的方言印迹。名词的“大老”王、马粪蛋“子”、乌拉“头子”、黑鱼“棒子”、前“边儿拉”、这“嘎嗒儿”、那“海儿”、去年“前儿”等前缀后缀用法,动词的“子、巴、搭、拉、咕、登、扯、棱”等后缀,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予”字缀有“摔脸子”,“甩际子”,“转老轴子”等;一个“巴”字就可以缀出几十个词来,如“砸巴”、“凿巴”、“扬巴”、“捏巴”、“按巴”、“撅巴”等,还能以摁巴摁巴、搓巴搓巴、揉巴揉巴等格式使用。形容词的前缀后缀和重叠等变化,更让东北方言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溜”光、“死”、“确”青、“稀”烂、“精”湿,饱饱的,晃晃的,噌蹭的,登登的,埋埋汰汰、磨磨丢丢、神神叨叨、咋咋忽忽、扁扁哈哈、瘪瘪瞎瞎、二二思思、笨笨卡卡、癞癞疤疤、甜不唧唧、贱不嗖嗖、浪不丢丢等用法,细述起来可以说是千变万化,而每一种变化又都能带来一种形象而又诙谐的感情色彩。数词在东北方言中也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一条道跑道黑”、“八杆子打不着”、“七股肠子八股拽”、“两眼一抹黑”、“七三八四”、“四六不懂”等这些词汇因为嵌有数词,显得形象而又生动。这样的词汇运用到日常生活使用的方言中,使整个方言都显得活泼而有趣。东北方言中的句法很有特点,其反复式问句等用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一)反复问旬“有没有人?”“喝不喝水?”“回不回家?”类似的短句,在与东北人交流时常能听到。这类短句所表达出来的语义,是问对方是否要做某事。“是”与“否”双重语义并置。如果把这类句子换种方法表达的话,还完全可以说成“有人吗?”“喝水吗?”“回家吗?”。把两组句子比较一下,后者是动宾结构短语成句,前者与之不同的是,在动宾结构短语之间嵌上了一个表达否定意义的副动结构。从结构与语义上分析,前者句式比后者表述得更完备、更严谨,这是由于东北人豪爽、直率,善于交流,才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句式。(二)形补结构充当句子成分在东北方言中,长会有这样的主谓句式,“这鱼腥蒿的”这里是形补结构充当了句子的谓语成分,“腥蒿的”是谓语成分。句子语义要表达鱼腥,“蒿的”是“腥”的补语,表状态,“的”是表语气的助词。“腥蒿的”这种形补结构所表述出的意义远远比一个“腥”所表述出的意蕴更强烈,更有可感性。东北方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展示着东北地区文化的自然和人文历史,是笔宝贵的财富。虽然只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域通行,但它本身却有着较为完整的语言体系,和普通话一道满足着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另外,包括东北方言在内的北方方言不断地丰富普通话的内容,对普通话的发展与推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些东北方言的词汇已在普通话领域里被广泛地引用和推广。东北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都只是普通话形成后的分支或变体,不能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而消亡,相反地应得到加倍的重视与保护。由于东北方言缺乏整理和专门教育,一些富有特点的方言正在消失,一些含义固定的方言词汇也在被错误地运用。东北方言还继续面临着好说不好写的尴尬。作为黑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北方言,能有继承者,在口口相传的途径已经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能有人专门研究它、学习它,并以有效的形式传播到东北地区人们的记忆中。参考文献1、刘厚生:满语研究[M],2003。2、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文学改革出版社,1989年t月。万方数据浅析东北方言的特点作者:刘明志作者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刊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年,卷(期):2007,""(2)被引用次数:2次参考文献(2条)1.刘厚生满语研究20032.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1989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无未.冯炜.LiWuwei.FengWei《满洲土语研究》与20世纪30年代的东北方言-东疆学刊2010,27(2)<满洲土语研究>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系统研究东北方言专著之一.剔除非学术"军事侵略"因素,它所收的词语构成与所记载的语音系统都
本文标题:东北方言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5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