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用典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典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化用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寄寓王朝兴废之慨与褒贬之情,热情赞颂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侠肝胆,隐含讥讽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无心恢复失地之意。另外,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一.教师讲解(一)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1.这首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这首词所写的事物是什么?答案:“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词写的是桃花。2.请就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女作者心地高洁、凌越脱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赏析】对这首小令,先且不谈背景,直单微欣赏之,别有逸趣。“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发端二句飘然而至,虽明白如话,但决非一览无味,须细加玩味。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道是梨花——却不是,道是杏花——也不是,则此花乍一看去,极易被误认为梨花,又极易被误认为杏花。仔细一看,却并非梨花,也并非杏花。因此可知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白白与红红“紧承发端二句,点明此花之为红、白二色。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炼、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一树花分二色,确非常见,此花实在别致啊!“别是东风情味”上句才略从正面点明花色,此句词笔却又轻灵地宕开,不再从正面著笔,而从唱叹之音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实在少此一笔不得。可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花呢?“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结笔仍是空际著笔,不过,虽未直接点出花名,却已作了不管之答。“曾记。曾记”,二语甚妙,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呼唤起读者的记忆,且暗将词境推远。“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诗歌鉴赏专题教案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原来,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句中“醉”之一字,写出此花之为人所迷恋的感受。词境以桃花源结穴,馀味颇为深长。它可能意味着女词人的身份(宋词习以桃溪、桃源指妓女居处),也可能有取于桃花源凌越世俗之意。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曾记严蕊其人及此词:“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唐与正守台日,酒边尝命赋红白桃花,即成《如梦令》。与正赏之双缣。”依据这段记载来体味此词,不难体会到这位女词人作这首咏物词的一番蕴意。词显然体现了作者的情感。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她的《卜算子》词,有“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之句,正可诠释此意。孙麟趾《词迳》云:“人之品格高者,出笔必清。”此词有清气,有新意,正是词人品格的自然流露。尤其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此词绝不同于一般滞于物象的咏物词,它纯然从空际著笔,空灵荡漾,不即不离,写出红白桃花之高标逸韵,境界愈推愈高远,令人玩味无极而神为之一旺。就艺术而言,可以说是词中之逸品。(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用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答案: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2.《唐初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案:诗人由笛声想观察家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赏析】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诗歌鉴赏专题教案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二.实战演练:(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浣溪沙周邦彦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1.参阅上片“芳草”“天涯”等景物,请你说说为什么要“劝君莫上最高梯”。答案:只怕触景生情勾起无法排遣的怀乡之情。2.下片中“杜鹃啼”是诗文常用典故,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杜鹃啼声哀苦,如唤“不如归去”。杜鹃啼,蕴含了羁怀旅思,抒发了浓烈的思归之情。(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池口风雨留三日①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注释】①此诗是元丰三年(1080)秋,黄庭坚自京赴太和县任,路过池口(在今安徽贵池)所作。②双属玉:诗中指远山像属玉鸟,属玉鸟,似鸭而大,毛作紫绀色,长颈赤目。③舂锄:即白鹭,以其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所以有这个名称。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答案:首联从扣题入手,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2.反用典故或成语,古人称为“翻案法”。诗人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请结合本诗颈联或尾联赏析翻案法在诗中的妙处。答案:颈联诗人由网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这一造语不能不说是一种巧思。此联将平常的成语翻出新意显示出诗人超出流俗的胸襟。尾联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成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成迹。”但王羲之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的短暂,不觉悲从中来。而黄庭坚却反其意用之:世事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找乐处吧。三.课外延伸1.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歌鉴赏专题教案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问:谈谈本诗颔联表达技巧上的妙处。【答案】(步骤一)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二)“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步骤三)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2.遣怀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附:诗歌鉴赏常用典典故含义典故含义投笔弃文从武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长城守边的将士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楼兰边境之敌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折腰屈身事人杜康酒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尺素书信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双鲤,鲤鱼,鲤素书信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五柳隐者鸿鹄人有远大志向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牧童淡泊,田园生活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明月乡愁青云高的地位孤雁,落孤独游子青紫高官显爵诗歌鉴赏专题教案帆,断鸿丁香愁心或情结。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蝉鸣悲秋青天清官落花伤春落叶秋天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梅雨悠悠愁绪。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赏析】(周邦彦《浣溪沙》)这首小令是即景抒怀之作,从结句看,所抒写的当是乡情。小令不比慢词,没有铺叙,作者复杂的感情,起伏变化的心态,都必须压缩在不长的篇幅里。因此,语言必须凝炼集中而又深沉蕴藉,才具有感人的力量,这首小令就有这个特点。作者的立足点是楼上,从楼上看四周,一个广阔的
本文标题:用典抒情教师用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6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