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
11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和主要特征:(1)结构主义文论的理论背景:①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带来的革命性范式转换。②维柯试图找出人文现象的普遍公式建立“人的物理学”。③“深度模式”的寻求与人的主体性的消释。(2)主要特征:①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结构主义文论要求以相对稳定的模式来把握文学,以达到有理性、有深度的认识。②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结构主义文论把文学看成一个整体,强调文学系统和外在于文学的文化系统对具体作品解读的重要性。③追踪文学的深层结构。结构主义主张凭借思想模式对事物内部的复杂而不可直观的关联进行考察、挖掘和建构,从而得到文学的深层结构。④在文学符号学和叙事学上有深入研究。结构主义注重对作品的结构作客观分析,被分析出的作品元素往往用某些符号来表示,这就使之在文学符号学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构主义认为叙事作品的结构比抒情作品复杂,因而较多对神话、史诗、民间故事等叙事作品进行研究,因此叙事学的研究在结构主义中占据一定分量。2、法国结构主义理论概述:(1)从文论史上看,法国结构主义文论是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文论的逻辑延伸。(2)列维—斯特劳斯出版《野性的思维》一书标志着结构主义取代了存在主义在法国确立了思想主流地位,也标志着结构主义思想的中心已经迁移到了法国。(3)主要代表是前后“四子”和“五巨头”: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柯、阿尔都塞和拉康;后四子是巴尔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博瑞蒙。前四子加上巴尔特被称作结构主义五巨头。(4)评价:拓宽了批评的功能,增强了文学批评的可操作性,但是结构主义文论对文学自主性和整体性的过分强调,切断了社会、作者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后来解构主义文论从内部对其进行颠覆。3、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是什么?(1)意识形态理论背景:①意识形态最早出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特拉西,是指与科学平行的为社会进步服务的有关思想意识的人文学科。②马克思在其学说中融入了“意识形态”的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与“物化”相联系的“虚假意识”,强调其否定性的含义。(2)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对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也多少承认了它的虚幻而非科学的性质,但更为重要的是又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3)他认为,正是“意识形态”提供了国家秩序的合法性和每一个个体在国家机器中的位置,意识形态给人描绘了一种具有抚慰人心作用的关于社会的想象性幻景。(4)阿尔都塞认为,我们关于社会正义、公正和人的权利义务等信念,看起来是有法学、伦理学、宗教、哲学等理论提供支撑,但其实是为了满足人的想象需要而拟造的体系(意识形态)。(5)评价: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概念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性质问题,对于后工业社会文化传播尤其是大众传媒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4、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文论是什么?(1)60年代末到7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由盛转衰,巴尔特的文学理论也经历了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变。(2)巴尔特的早期思想:①《写作的零度》是巴尔特的成名作。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写作时“零度”介入的观点。②巴尔特的零度介入或零度写作的观点是指零度风格,它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状况。③巴尔特认为零度风格本身就是一种风格,没有倾向的写作风格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写作是一种判决,是一种与权力相关的活动。这一观点可以说是福柯权力话语说的先行者。④巴尔特的“叙事学三层级”说:一是功能级。功能是文学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二是行动级。行动级主要处理人物关系的结构,作品中所有的行动者无论是主角还是陪衬都是基本人物,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不是有生命的人。三是叙述级。巴尔特认为在作品中说话的人不是在现实中从事写作的人,写作者的角色也不同于作家在实际生活中的角色;他认为叙述者和人物都是纸头上的生命,应该作为被分析的对象而不是分析的出发点;巴尔特还认为语境是叙事作品赖以完成其表达的全部规定。⑤评价:巴尔特前期的结构主义忽视了叙事文学丰富多样的结构关系,在方法论上有机械划一的缺陷。(3)巴尔特的后期思想。①巴尔特在《文本的快乐中》指出了有两种阅读文本时的愉悦感——快乐与极乐。a所谓快乐的文本就是阅读感受与读者所处文化背景之间的融洽状况。b所谓极乐的文本就是阅读时读者会感到煎熬的痛苦经历,但这种经历扩宽了读者的精神境界,从而产生一种涅槃新生的极乐。②巴尔特约在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经历了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向,其标志是代表作《S/Z》的诞生。③巴尔特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无直接必然的关系,他指出能指是由五种不同的符码所支配的,这五种符码分别是:阐释性符码、语义素或能指符码、象征符码、行动性符码、文化性符码。④巴尔特将上述五种符码作为分解文本的力量,这五种因素在文本中交织成一张“网”,这张网把作品的各个部分分割开,使其裂缝丛生。他认为,重复阅读同一文本,是看到了文本的不同侧面,而不是在最初的印象上得到什么更深的体会。评价:巴尔特后期的后结构主义文论完全否定文学文本有相对稳定的内涵和意义,具有明显的片面性甚至有虚无主义的倾向。5、巴尔特的代码理论(1)巴尔特在其《S/Z》中分析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时提出了关于代码的理论,用S和Z分别代表书中的两位主要人物。(2)他认为这篇小说具有自足结构和能指性质,小说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都不过是各种代码,并不具有实体性。(3)他主要探讨词汇组合所包含的意义,用五种代码分析文本的能指,释义代码、寓意代码、选择代码、象征代码和文化代码。(4)6、茨维坦•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是什么?(1)关于叙事学定义:①他认为叙事学应该是对叙述本质和叙述分析的几条原则提出几点一般性的结论,其研究对象是叙事的本质、表现、功能等叙事文本的普遍特征,而不考虑叙事的媒介。②托多洛夫认为叙事作品就是一个陈述句的扩大,从文学研究科学性的角度来看,文学只是一种中介,一种语言,诗学用它来表现自己。(2)理论主张:①关于叙事时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压缩和延伸。是指文学作品讲述的时间对事件时间的压缩和延伸,例如一年过去了是压缩,说时迟那时快是延伸。二是连贯。是指并列几个不同故事,上一个故事结束下一个故事开始。三是交替。是指同时叙述的两个故事,一个未讲完就开始了第二个,第二个未讲完又回到了第一个,二者交替进行。四是插入。是指把一个故事插入到另一个故事之中去,形成故事嵌套的解构。②关于叙事体态,是指作品中人物和叙事者的关系。托多洛夫将之分为三种:一是叙事者大于人物(从后面进行观察)。二是叙事者等于人物(“同时”进行观察)。三是叙事者小于人物(从“外部”进行观察)。③关于叙事语式:描写、叙述及描写与叙述。(3)关于“叙事转化”理论:①托多洛夫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陈述句的语法可以类比。同理,各类小说中也有常见的谓语。小说谓语可以随着情节演化而有连结或转化,动词谓语的转化使得小说由原来情节的平衡转为不平衡,以后又转化为新的平衡,他将此称之为叙事转化。②他认为,转化的实质存在于某些项目向它的对立或矛盾的方面转变。他还将转化分为了简单转化和复杂转化。③简单转化的六种模式:一是语态的转化。涉及事件发展的或然与必然等。(可能、必定、应该)二是意向的转化。涉及发出谓语动作的人的意图。(试图、设想)三是结果的转化。标明意向在实施之后的结果。(终于、毕竟)四是方式的转化。这是谓语动作的修饰成分,指明谓语动词实施的方式。(急于、努力)五是语势的转化。(正在、刚刚、已经)六是状况的转化。代表对某一状况的否定。(不曾、并未)④复杂转化的六种模式:首先是外形的转化。一个动词取代另一个动词,后一动词显示外形但实际上是虚假的。如“他假装昨晚没有出门”。其次是认识转化,描述转化,假定转化,主观转化和态度转化。在这些转化中两个动词之间各有其不同的关系。(4)评价:托多洛夫对从某些角度揭示了叙事文学的客观规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托多洛夫的“语法研究”也存在把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的毛病,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7、苏珊•朗格的符号学是什么?(1)她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有力地反驳了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的观点。(2)她认为艺术首先是符号体系,其次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所谓艺术符号,也就是表现性形式,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符号。(3)一般符号是指向自身之外的意义,而艺术符号虽然也涉及外在事物,但艺术系统作为一种整体的符号体系,是留驻在符号内部供人体验的。因此,艺术符号和艺术中的符号是不同的。(4)艺术符号不能像纯粹符号那样以自身去取代另一件事物,也不能与存在于它本身之外的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据此按照一般的符号定义,一件艺术作品就不能被称之为符号。(5)评价:她的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她一方面把艺术看成符号,一方面又认为艺术以自身为目的,这一观点体现出艺术自律的唯美主义倾向。8、艾柯的文学符号学是什么?(1)艾柯指出,人的文化记号系统具有不同的确定性,其中自然语言的确定性很强,而“发明型”记号和诸多临时定下的某个记忆符号则确定性很弱,另外则有大量处在中间性质的代码。(2)艾柯根据符号的不确定性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肯定是一种“表达”,但表达与相应的语义模型的关系是难以界定的。(3)他认为,当代美学研究应对文学作品的意指过程本身进行结构性分析。他还对古典作品与现代创作之间的差异作了勾描,认为古典作品固然也可以因为读者差异而有不同解释,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4)相反,像卡夫卡的现代派作品则可以从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等不同角度来解释,这样就使得解释者的信念掺入作品之后,并不与作者的表达发生冲突。9、洛特曼的文学符号学是什么?(1)洛特曼既分析文学文本的内在结构,又分析文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外部关系,试图填平文学的接受研究以及文学的社会学研究同新批评的自主解释和内在解释之间的鸿沟。(2)洛特曼致力于文化史的符号学研究,认为存在着两类历史结构,即中世纪结构和启蒙型结构,它们的文化代码分别是不同时期的主代码。(3)中世纪型文化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言语,即有观念而无行动;启蒙型文化则将语言和言语的文化代码对立起来,即他们倡导的行动缺乏在文化中的正当地位;而在现代,这种对立更为严重。(4)评价:是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传统在新时代下的复苏,意味着符号的自主性与符号的意识形态性的研究结合起来。10、A•J•格雷马斯的文学符号学是什么?(1)格雷马斯将符号学运用于叙事学研究,他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了一个包括六个行动位的模型。(2)这六个行动位分别是:主体、客体、发者、受者、对手、助者,他们在具体事件中构成两个轴系:发者—客体—受者助者—主体—对手(3)格雷马斯指出古典哲学家在认知行为图式中的六个相关的行动位是:主体—哲学家发者—上帝对手—物质客体—世界受者—人类助者—精神并指出这是六个行动位的经典图式,还可应用于对其他理论的解释中形成不同的变体。(4)格雷马斯文学符号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符号矩阵”理论,它源于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命题与反命题的诠释。在格雷马斯看来,文学故事起源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因而有了非X和非反X,这些因素都得以展开的时候故事也就完成了。即X——反X非X——非反X11、文学叙事学简述。(1)理论渊源:①亚里士多德《诗学》就有对文学六要素的研究,其中情节居首位,而情节就是“叙事”的“事”。②人们逐渐发现小说可以有不同视角,逐渐认识到小说作为虚构的文体,可以写成各种故事,并且还可以写成我们无法一一述说到的其它情形。(2)叙事学的界定:①叙事学是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的理论,主要研究作者与叙事人之间的关系、叙事人与作品人物的关系,作品的人物特性和叙事视点以及叙事方式和结构、作品叙事与外部世界的相关性等等,②其中叙事视点与结构占有突出地位,是当代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心。(3)文学叙事的视点:①所谓叙事视点是指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及作者
本文标题: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87994 .html